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侯利文社会冲突理论•什么是冲突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兴起的一种理论。产生于对功能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主要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功能主义把社会看作一个系统,而冲突论者则把社会看作一个竞技场。•该理论认为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不应该视为社会的病态,并且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的巩固与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第一节冲突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一、社会背景:美国社会的动荡•40-60年代,美国的社会繁荣——保守思潮占据统治地位(功能主义);•60年代后,美国的社会冲突加剧——冷战、民族解放运动、民权运动、黑人运动等等——社会思潮发生了改变(功能主义的没落)——激进思潮、改良主义迅速崛起。•二、冲突理论的思想渊源•(一)20世纪以前的冲突思想•两大传统:•1、批判传统:马克思、米尔斯、法兰克福学派等;对现存社会秩序持批判态度,认为社会将进化到没有冲突的状态;•2、分析传统:韦伯、齐美尔、大伦多夫、科塞、科林斯等。反对价值判断,承认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的常态。•(二)20世纪前期的冲突思想•帕克:人类生存必然会导致竞争、冲突和适应的过程。不满和冲突——社会运动——制度的变迁——文化的同化。•凡伯伦(右图):社会进化速度的差异——不协调——冲突和混乱•(三)60年代以来•米尔斯、大伦多夫、科塞、科林斯第二节米尔斯的冲突理论•米尔斯(C.WrightMills,1916-1962),德克萨斯人,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德克萨斯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与韦斯康星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2年猝死于心脏病。•时代背景:在冲突的环境中成长。•生活理念:认为现代都市生活全面没收了人的生活能力,提倡“工匠知识分子”;•理论立场:反对功能主义宏大抽象的偏好。认为个人优先于社会结构,以现存的社会结构对人们的压抑和阻碍的角度来批判和审视现存制度(美国)。•主要著作:《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权力精英》;《社会学的想象力〉•一、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白领是什么?白骨精?•中产阶级是什么?•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等收入阶层?•1、白领、白领阶级是如何形成的•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兴起的一个新的阶层。包括:政府部门的中层行政管理人员、企业中的中层管理人员、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2、中产阶级的特点:•依附于庞大的机构,从事行政管理或技术服务;•无固定资产;•靠知识与技术谋生、工资稳定丰厚;•思想保守、生活单调,缺乏革命热情;•清高、拒绝大众趣味。•3、白领的形成——马克思人的异化理论、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分析,对美国社会的批判。•劳动——把人变成了人——资本主义劳动——人的异化(失去人性的人)——白领•异化的表现:心理的麻木;厌恶工作拼命娱乐。•4、白领的地位(科层制):机器的一个零件,受人支配,处于无权的地位。•二、权力精英•1、什么是权力精英?•美国是一个权力精英支配的社会。•地位可以使他们超越普通人所处的普通环境;•可以做出具有重要后果的决定;•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权力;•三者之间利益一致、相互勾结,形成权力垄断。•精英的构成:•经济的上层:大公司的总裁;•政治秩序顶端:政治领袖;•军事机构的顶端: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军方高层的身兼军职的政治家。•2、对美国社会的批判•美国是一个由权利精英支配的社会,主要权力由经济政治、军事三个主要系统的首脑人物掌握。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美国公民的利益来处理国家事务。•他们借助手中的权力,不断控制处于多元竞争中的权力中层,掌握操控传播媒介,使处于底层的民众沦为分散的、被动的大众社会成员。•上层不断联合,出现权力精英阶层;•中层表现为各种平衡力量的僵持;•下层是政治碎片,向无权状态发展,形成大众社会。第三节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达伦多夫(ralfdahrendorf,1929~)德国社会学家。1952年从汉堡大学毕业后到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学,1956年获博士学位。曾在萨尔、汉堡、图宾根以及康斯坦斯大学任教。1967~1970年任德国社会学协会会长。1974年起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达伦多夫是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达伦多夫不是第一个冲突理论家,确实最有影响的冲突理论家。他的哲学博士论文题目是《马克思面面观》,表达了青年时代对马克思的兴趣。应该说,他的思想部分地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冲突》、《走出乌托邦》、《社会人》、《阶级后的冲突》、《生活的机会》等。•一、达伦多夫冲突论的理论前提——社会压制模式•(一)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乌托邦•《走出乌托邦》(1958)中指出,乌托邦社会的特点:没有变迁;价值一致;没有冲突;各种活动合理有序;与世隔绝。功能主义所描绘的社会系统就是一个乌托邦。•(二)社会压制模式概念的提出•针对功能主义的一些缺陷:如强调均衡、排斥冲突。达伦多夫认为,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许多社会问题失去了敏感性。•要恢复问题意识,更好地解释社会变迁和冲突,必须抛弃功能主义的理论模式——均衡模式,代之以“社会压制”模式。•1、均衡模式的基本要素(四个假定)•①稳定:每个社会都是稳定不变的诸要素构造体;•②整合:每个社会都是整合良好的诸要素构造体;•③功能协调:社会的每一组成要素都具有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④价值共享:每个社会都以成员的共享价值为基础。•2、社会压制模式的基本要素(四个假定)•①变迁: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②冲突:凡是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有社会冲突,冲突可以被暂时控制、疏导,但是永远无法彻底消除;•③破坏整合:社会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可能促进社会变迁,破坏社会整合;•④压制:每个社会都以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为基础。•二、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目标、层次及主题•1、理论目标:证明冲突来源于特定的社会结构(权威结构)。•2、研究层次:权威结构中的群体冲突(不涉及个人冲突)。•3、主题(三个基本理论命题):•冲突群体如何从社会结构中产生?•群体冲突将采取哪些形式?•群体冲突如何影响社会变迁?•三、基本概念•1、权威和权威结构•(1)、权威关系的要素:•①上下级关系;•②命令或禁止的方式;•③合法关系;•④力量受到控制;•⑤违反将受到惩罚。•(2)权威关系的性质——零和关系•(3)、权威结构——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统治地位——拥有权威•服从地位——丧失权威•2、强制性结合群体(强制性协调组和):•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政府、企业、社团,是群体冲突分析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社会)。•在强制性结合群体中,由于权威地位的分配不均(零和),必然导致冲突。所以,权威结构是形成冲突的最终原因。•3、利益•(1)概念:角色期待——对地位占有者的行动取向的某种期待形式。•(2)分类:•潜在利益: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所处地位决定的某种期待;•外显利益:能够被意识到并自觉追求的自己的地位决定的利益。•4、准群体和利益群体(准群体和显群体)•准群体:在强制性协作团体中占有相同地位、拥有相同潜在利益的人群。•利益群体(冲突的承担者):在强制性协作团体中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与其地位相联系的利益并通过组织化程序结合起来、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宗旨、纲领的群体。•四、基本命题——对三个问题的回答•1、冲突群体形成的命题:强制性协作团体中的准群体奖最终成为利益群体,从而形成群体冲突。•条件:•①技术条件:资金、章程、领袖人物。•②政治条件;结社的许可程度。•③社会条件:联系、接触的可能性。•④心理条件:向上流动的信念。•2、群体冲突形式命题:利益群体之间在涉及到维持还是改变现状的时候,就处于冲突状态,冲突的形式是由冲突条件决定的。•1)衡量冲突形式的标准:强度和烈度的概念——•冲突的强度:衡量冲突中消耗能量的多少和冲突各方卷入的程度(表现为规模、个人投入程度)。•冲突的烈度:用来衡量冲突的表现形式。指群体在冲突中采取的手段,表现为从和平谈判到暴力冲突的一个连续谱。•2)影响冲突的强度和烈度的变量是:剥夺程度和冲突调节程度——•相对剥夺:冲突的强度高、烈度低;•绝对剥夺:冲突的烈度高。•①组织条件•越是得到满足,冲突的强度和烈度都越低。•②权威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构重叠程度(地位一致)越高,冲突强度越高。反之就越低。•③权威结构与其他地位结构(经济、社会声望)之间的关系•相关程度高,冲突的强度烈度都高。•④社会流动•垂直的社会流动(利益群体无法形成),可以降低冲突的强度。•⑤冲突调节机制•有效调节的条件:各方承认冲突的存在;达到一定的组织程度;群体间遵守一些正式的规则。•3、社会结构变迁命题:改变统治地位的占有者,从而实现社会结构的变迁,但是变迁的速度和深度取决于结构变迁条件。•1)冲突的形式与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冲突的烈度——变迁的突发性(速度);冲突越是激烈,变迁就越有可能是突发的。•冲突的强度——变迁的激进性(深度)。•强度越大,变迁就越有可能是激进的。•2)社会结构变迁的形式:•革命式——人员全部换掉;•改良式——部分人员换掉;•革新式——没有人员更替。•五、辩证冲突理论小结•1、社会是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手段对另一部分人实行压制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结合群体;•2、社会的常态不是平衡而是冲突、不时稳定而是变迁,冲突会不断地产生,这是辩证的规律;•3、批判了功能主义的片面,指出了社会冲突、变迁的一面,提出了分析冲突、病态现象的方法;•4、明显地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以压制、对立、冲突来解释社会现象;•5、但是,以权威地位取代了马克思的所有制概念;•6、反对掩盖冲突,可是他却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本质;•7、他将各种社会冲突的原因一律归为权威关系,将社会变迁统统视为权威结构的变迁,在理论上是武断的、片面的,有欠严谨的。第三节科塞的功能冲突论•刘易斯·科塞(LewisCoser,1913-2003),美国社会学家。功能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论述冲突对于社会维持和社会整合所具有的积极功能,试图综合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思想。•科塞1913年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先于1933年流亡于法国,后于1941年移民美国。•在巴黎期间,曾度过一段艰辛的岁月,后有幸进入巴黎大学的文理学院。•他将自己的专业方向由比较文学转向社会学。受到图尔干、马克思著作的影响;•1951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学习,教师有默顿、伯纳德·巴伯、金斯利·戴维斯、拉扎斯菲尔德、米尔斯、林德等人,研究生班的同学中有利普塞特、皮特·布劳、古尔德纳和科塞的妻子罗丝等高材生。•1954年,他获得哥大的学位,两年后以学位论文为基础的同名著作出版:《社会冲突的功能》。•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科塞的著作遂名声鹊起。先后出版了《社会冲突的功能》、《再论社会冲突研究》、《结构与冲突》、《社会结构中的本我》•但他不愿被披上“冲突科塞”的紧身衣,遂开始了冲突理论之外的研究,《理念人》、《贪婪的制度》、《社会学思想名家》、《一束荆棘花》、《在美国的流亡学者》等先后出版。•一、科塞冲突思想的背景•(一)功能主义:默顿的影响;•(二)冲突论: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的影响。•二、社会冲突的概念和起因•(一)冲突的概念•1、科塞对冲突的定义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斗争中的一方目的在于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方。•2、冲突的根源:•物质性的原因:指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非物质性的原因:指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一致。•(二)社会冲突的起因•1、不平等的社会系统——合法性的怀疑;下层成员越是怀疑现存的稀缺资源的分配方式的合法性,就越有可能起来斗争。•2、下层的被剥夺状态——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比绝对剥夺更有可能引起不满和反抗。•3、对群体或社会的忠诚——所属群体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利益的冲突;•当一个人对机体有强烈的认同感的时候,会认为为了集体利益而参加冲突具有一种高尚性。•4、亲密关系——非物质性原因。•密切的社会关系中包含着冲突的原因。•三、社会冲突的形式(类型)•(一)现实冲突与
本文标题:社会冲突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5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