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品读包拯程遂营教授\博导2013-4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克己奉公、名垂青史的清官廉吏,而宋代的包拯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由于他执法如山,藐视权贵,不徇私情,敢于碰硬,能够体贴下情,体恤百姓,生前便负有盛名。去世之后,人们对包拯的故事更是大加颂扬,以致演绎成各种小说、戏剧、民间传说等北宋与南宋的瓦肆勾栏元代杂剧:11种明代戏剧:8种清代戏剧:9种晚清民初戏剧:几十种《狸猫换太子》《秦香莲》《铡包勉》《赤桑镇》《打龙袍》《打銮驾》等来源:《三侠五义》《包龙图公案词话》等虚化↓神化↓圣化包拯是他的嫂娘养大的吗?包拯真的断案如神吗?包拯倒坐南衙是怎么回事?包拯给我们什么启示?关于包拯的史料来源《宋史·包拯传》《包孝肃奏议》《包拯墓志铭》《梦溪笔谈》《包氏家谱》《孝肃遗事》张田:《包拯集》(中华书局)1.身世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府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包拯出生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死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终年64岁出身官宦之家\独生子父亲包令仪,母亲为张氏父亲曾进士及第,在河南商丘一带做过地方官,后官至刑部侍郎2.仕途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29岁,包拯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包拯在父母去世后,在家乡父老的一再劝说下,才出任天长县(今安徽滁州天长市)、知县,时年39岁。包拯曾先后担任过端州知州、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瀛州、扬州、庐州、池州知州,江宁府知府、开封府知府,三司使,最后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他还有曾被朝廷封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死后获赠礼部尚书,谥曰孝肃。所以,民间一般尊称包拯为包公,或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孝肃。地方官↓谏官↓法官↓财官↓副相北宋时代,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曾几起几落,一生都在频繁的升降中度过官场生涯。但包拯是个例外。他从县令做起,三十多年间,做到枢密副使,除一次因“矢保任”被降级已此外,官阶一直升迁。这在大宋王朝的官场上十分罕见。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3.为官的成功之道孝清廉正勤公(1)孝古代以孝治天下,提倡“百善孝为先”包拯十年忘官,一心奉养双亲,谨遵封建孝道孝名远播(2)清封建时代的官员既是行政官,又兼司法功能。不仅要能处理日常政务,还要能审断案子。包拯就是一位十分清明的行政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天长县知县时曾判过一个“牛舌案”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儿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警服。——《宋史·包拯传》(3)廉端砚(今广东省肇庆市)事件: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宋史·包拯传》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宋史·包拯传》包拯一生都保持了廉洁清俭的生活作风,尽管官职不断升迁,但他所穿的衣服、所使用的器物、所吃的饮食和做百姓时都没有什么两样。(4)正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宋史·包拯传》上书仁宗《请绝内降》罢免张尧佐拆除惠民河上花园亭台全,疏浚河道惠民河包拯不阿附朋党,不搞小集团。吕夷简荐举为范仲淹、韩琦、富弼等辩白精明应对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北宋九帝宋太祖赵匡胤(960-976),在位17年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在位22年宋真宗赵恒(997-1022),在位26年宋仁宗赵祯(1022-1063),在位42年宋英宗赵曙(1063-1067),在位4年宋神宗赵顼(1067-1085),在位19年宋哲宗赵煦(1085-1100),在位16年宋徽宗赵佶(1100-1135),在位25年宋钦宗赵桓(1125-1156),在位2年(5)勤包拯为官三十多年,下至一般地方官知州、县令,上至开封府尹、枢密副使,一生都勤于政事,孜孜奉国从15卷《包孝肃奏议》和有关史料记载中发现,上自朝廷礼仪、选举、任官、刑赏、练兵、边防,下至户口、钱粮、盐、茶、竹、木等,包拯均曾提出过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主张在政治上革除弊端、澄清吏治,经济上发展生产、整顿赋税,而且在军事上主张固边备战、反对苟安坚决主张严厉打击那些民愤极大、穷凶极恶的权贵和官吏,尽其所能,维护百姓的利益(6)公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开封大旱,官井有限,民多渴死,包拯当时为权知开封府尹,指挥军民在新旧城内开了390眼井,为老百姓解了燃眉之急。倒坐南衙南衙是开封府的别名,因为北宋时开封府办公地点所在的地方在宰相、枢密使办公的东西府及尚书省的南边,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开封府为“南衙”。开封府设有知府、判官、推官、司录参军、六曹、左右军巡使等官职,仅一般吏员就有五六百人,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组织机构。宋仁宗嘉祐有二年(1057年)三月,包拯59岁任开封府尹,至嘉祐三年六月离任“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为了便于百姓告状,包拯就下令在开封府衙朝北开了一个后门,让告状人直接走上公堂,当面向他陈述自己的冤屈,避免再受衙役们的盘剥刁难。开封市博物馆《开封府题名记》碑183位开封府尹(寇准、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的名字处被磨出一道深深的指痕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后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宋史·包拯传》家庭与子女三位夫人:张氏、董氏、孙氏董氏曾生一子两女。子包繶年少有为,曾担任过潭州(今湖南长沙市)通判,但不幸在20多岁就去世了,包繶妻子崔氏则终身未嫁媵孙氏生子包綖不是黑脸是白脸个头不高安徽合肥包公祠肇庆包公祠澳门包公庙嵖岈山包公庙开封包公祠开封开封府4.包拯的启示(1)包拯“清官现象”是时代产物(2)包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3)和平年代需要包拯(4)包拯的意义千古永存包公的故事之所以世代流传,在于民间渴望有不畏强权,刚直不阿的人物为民做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包公故事里,读者和观众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让自己的感情得到宣泄、获得满足感的结果,至于这个结果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法律程序,实际上已并不重要书端州郡斋壁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遗来着羞。
本文标题:品读包拯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6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