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2088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总学时:36理论学时:33实验学时:3适应专业:护理中等专业教材:1、中医护理学,赵从玲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参考教材:2、临床常见病护理: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赵从玲编写;3、诊断与辩证:内蒙古医学院护理学院韩新荣编写;4、病因病机:黄河科技学院李高申编写;5、方药施护:宁夏医科大学高职学院赵淑红编写;6、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护理原则:首都铁路卫生学校郭晖编写;7、藏象: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何长杰编写;8、针灸推拿疗法理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等卫生学校黄富献编写。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康复贺治疗的活动。《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本课程既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实践性,重视理论知识系统性,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常用技能。为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的高级人才奠定了基础。二、学习任务《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中针灸、拔罐、推拿、刮痧法等是中医基础操作技能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三、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能操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按照中医护理程序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实施护理,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四、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备注1、绪论222、阴阳五行学说223、藏象774、经络225、病因病机446、诊法与辨证541脉诊实验7、中医护理原则118、方药施护669、针灸推拿疗法422腧穴定位、推拿手法10、临床常见病护理33总计36333四、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成绩构成:理论考试90%,平时成绩10%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二、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掌握中医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一、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1、《皇帝内经》现存的中国医学史最早的典籍,为中医护理学奠定了基础2、《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早期就对药物进行了分类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体与自然密切相关3、人体与社会和谐统一(二)辨证施护辨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症候。施护——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三、中医护理学的学习方法1、明确学习目的,牢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职责和医德规范。2、讲究学习方法,从整体出发,运用好“阴阳”“五行”等朴素的辨证方法论,牢记脏腑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药勤思考、善总结。3、结合“四诊”,运用经络,学会针灸、推拿等技术和饮食调护,对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和全方位的护理。【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2课时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的特性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三、(一)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5、确定治疗原则(二)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木具有向上、向外舒展的特性。2、“火曰炎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3、“土爰稼啬”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4、“金曰从革”金具有刚硬、变革、沉降的特性。5、“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趋下、闭藏的特性。(三)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教学形式】多媒体授课【教学时数】2课时第三章藏象【目的要求】一、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二、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功能三、气与血的关系四、脏与腑的关系【教学内容】一、五脏(一)心1、部位:居于胸腔之内,与小肠互为表里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明•系统联属:在窍为舌,在体合筋、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二)肺1、部位:位于胸腔,位置最高,与大肠互为表里关系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系统联络: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志为悲,在液为涕(三)脾1、部位:位于中焦,膈之下,与胃互为表里关系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系统联络: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四)肝1、部位:位于横膈之下,右胁之内,与胆互为表里关系。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系统联络:在窍为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其液为泪(五)肾1、部位:位于腰部,左右各一,状如豇豆,与膀胱相互表里关系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系统联属:在窍为耳及二阴,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二、六腑(一)胆1、部位:附于肝2、胆的主要生理功能•贮藏胆汁•排泄胆汁(二)胃1、部位:位于膈下,分上、中、下三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肠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三)小肠1、部位: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尾与大肠相连2、小肠是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1、部位:位于腹中,上接阑门,下接肛门2、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五)膀胱1、部位:位于小腹中央2、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六)三焦1、部位:根据部位分为上、中、下三焦2、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水液运行的通道三、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功能(一)气1、气的概念——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气的生成——源于先天之精、后天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通过肺、脾和肾等的共同作用而生成。3、气的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4、气的运动——气机5、气的分类与分布及其功能①元气——先天之气来源:先天之精化生,赖后天之精充养,藏于肾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②宗气——后天之气来源: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分布于胸中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③营气来源:水谷精气精微化生,行于脉中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周身④卫气来源:水谷精微化生,行于脉外功能:护卫肌表;温养机体;调控汗孔(二)血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循行4、血的功能(三)津液1、基本概念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稀部分的称为津;浊稠部分的称为液2.津液的代谢3、津液的功能【教学形式】多媒体授课【教学时数】7课时第四章经络【目的要求】一、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二、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走向和交接规律三、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教学内容】一、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功能平衡的通道。2、经络的组成正经(十二正经)和奇经(奇经八脉)组成3、生理功能①沟通联络作用②运输渗灌作用③感应传导作用④调节平衡作用二、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走向和交接规律1、命名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侧前、中、后为太阴、厥阴、少阴;外侧前、中、后为阳明、少阳、太阳。2.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肺经大肠胃,脾心小肠合,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回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督脉一是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二是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2.任脉一是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二是与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3.冲脉一是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二是调节月经、主生殖。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教学形式】多媒体授课【教学时数】2课时第五章病因病机【目的要求】一、六气、六淫的概念及区别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痰饮、瘀血的形成和病症特点四、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五、基本病机【教学内容】一、六气、六淫的概念及区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风、寒、暑、时、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区别:六气成为六淫的关键在是否导致机体发病。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1、风邪2、寒邪3、暑邪4、湿邪5、燥邪6、热(火)邪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三、痰饮、淤血的形成和病症特点1、痰饮概念:是人体的津液在恕不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形成: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等致病特点:病症复杂;病情缠绵2.瘀血概念:是指体内血行不畅,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形成:气滞致瘀;气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血出致瘀致病特点:疼痛、肿块、出血四、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1、概念——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事物不同刺激的反应。2、致病特点:肢节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影响病情变化五、基本病机1、邪正盛衰2、阴阳失调【教学形式】多媒体授课【教学时数】4课时第六章诊法与辨证【目的要求】一、望、闻、问、切四诊的含义及主要内容二、八钢辨证的主要临床证候三、脏腑辨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教学内容】一、望诊(一)望神1、神——表现于外的精神状态及意识思维活动2、病理情况•得神•失神•假神(二)望色1、通过观察面部和全身皮肤色泽的变化来诊查病情的方法2、病色白——主虚证、寒证黑——主肾虚、水饮、瘀血黄——主湿证、虚证青——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主热证(三)望舌1、望舌质(1)颜色淡白——主寒证、虚证红——主热证绛——主内热深重紫——主血瘀(2)舌型老嫩:老——多热、实证嫩——多虚、寒证裂纹与齿痕:裂纹——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齿痕——同胖大舌胖瘦:胖大——主虚、寒、心脾热盛瘦小——主阴血亏虚,舌体不充(3)舌态3、舌苔(1)苔色白——主寒证、表证黄——主里证、热证灰——寒重、寒湿、热重黑——与灰苔相同,惟反应的病情更重(2)苔质薄厚:薄——属表证厚——属里证润燥:苔滑腻——水湿过剩苔干燥——津液不足苔白滑——寒证苔黄燥——热证苔腐腻——食积、痰浊、湿浊苔剥脱——伤阴(二)、闻诊(一)听声音语声呼吸咳嗽(二)嗅气味(三)、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经带问小儿(四)、切诊1、脉诊的部位和方法2、基本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见,步快步慢,和缓有力,节律一致3、按诊(1)、按肌表(2)、按手足(3)、按腹部二、八钢辨证八纲:阴、阳、表、里、寒、热、实、虚。八纲辨证是各种病症的总称。主要临床症候(一)表里辨证表证:起病急,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里证:起病可急可缓,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二)寒热辨证寒证: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热证:发热喜冷,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三)虚实辨证虚证:面色萎黄,少言懒语,眩晕耳鸣,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等实证:发热,形体壮实,声音气粗,胸胁脘腹胀痛、拒按(四)阴阳辨证阴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气短声低,畏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阳证:身热面赤,精神烦躁,呼吸气粗,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三、脏腑辨证临床表现(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三)脾与胃病辨证(四)肝与胆病辨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六)脏腑兼病辨证【教学形式】多媒体授课【教学时数】4课时【实验教学】1课时第七章中医护理原则【目的要求】一、预防的基本原则二、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主要内容三、治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一、预防的基本原则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二、未病先防:1、精神调养2、饮食调养3、加强锻炼4、起居调理既病防变:1、早起诊断2、防止传变3、
本文标题: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56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