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怀念母亲尊敬的评委老师好!我是_____号考生,我报考的职位是小学语文老师,我的说课题目是《怀念母亲》。下面将从说教材、说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怀念母亲》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季羡林先生对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所怀有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学习本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更爱自己的妈妈,而且能够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将其与语文新课标三个维度紧密结合,最终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在理解重点句子过程中加深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所怀有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预设如下重难点重点:抓住并理解那些表达情意的关键词句。难点:感悟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二、说学情,现在我来分析一下学情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好模仿,注意力不集中,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从学生基础能力来看,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相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本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而深入体会情感比较难,所以教学中要多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说教学方法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本节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依据本课的性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生会学。针对本课,我将引导学生主要采用阅读、谈话、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主要会用到以下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课文音频。四、说教学过程我准备从激趣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深入、课堂总结、作业设置者五个环节来进行本课的教学,其中新课讲授与巩固深入环节融为一体,讲练结合,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本次说课侧重第一课时,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激趣导入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情绪高涨。在导入环节,我计划采用谈话导入法,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有一位怎样的母亲,再对学生的分享发言进行小结,进而导入本课。导入完毕,新课开授。第一课时我将首先带领学生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品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二)初读课文首先给学生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让他们边听、边读,边在文中画出要求会写的生字词,并且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朗读完后,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然后找学生回答几个问题:1、为什么课文说有两个母亲?指谁?2、作者更喜欢那个母亲呢?你怎么知道的?由此引出第一段关键句:“对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体会情感。(三)品读课文,怀念“生身母亲”1、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准备先带领学生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情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那深沉的爱?并画出来。2、然后指名学生分享她们找到的句子,之后出示句子:“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提出“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事使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两个问题,根据课文学生不难找到答案,找学生回答。3、然后继续深挖,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还有什么原因会如此伤心,小组讨论交流,我从旁引导,归纳出作者伤心的深层原因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并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4、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作者感情,我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的父母都为自己做过些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理解与爱。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体会作者失去母亲的痛苦之情和那份深深的思念。(四)课堂总结到这里,第一课时的内容结束了。用时约40分钟。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我用一句话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并为后面的第二课时做铺垫:这节课我们品读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怀念,那么,他对另一个母亲——祖国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次课再一起体会。(五)作业设置我准备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作业: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表达你对她深深的敬意与爱慕,要求做到首尾呼应。五、板书设计:为了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显示教学思路,利于学生理解,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考官!请问我可以擦黑板了吗?
本文标题:怀念母亲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2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