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佛教文化导论:认识宗教一、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人类本性需求与生存现实的矛盾:生所从来,死所去向马斯洛五层需求说:第一层生理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丰子恺先生:人生三层楼:物质生活——衣食精神生活——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宗教优波离的出家一神、多神崇拜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重理性、变革身心以自我超越、追求精神解脱的宗教:佛教、道教炼养派等二、两类宗教1、哲学与宗教(1)旨趣上:同——“安身立命”之用异——对“生死问题”关切的程度不同(2)研究方法:异——哲学:逻辑思辨宗教:修行体验、天降神启、古圣先知之训诫。同——哲学思辨三、哲学、科学与宗教(1)旨趣上:科学:偏重于对现象界的研究,积极地向外探索物质世界,力图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宗教:终极关怀,精神解脱(2)研究对象:科学:以自然界或社会领域中某一方面为对象,把握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宗教:以生死问题为中心2、科学与宗教研究方法上:科学:经验与理性、实验与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讲究实证性、重复性。宗教:道德内省式、反经验反理性第一讲佛教的创立与传播一、古印度的宗教传统二、沙门思潮的兴起三、佛教的创立四、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婆罗多伐娑SindhuIndian身毒天竺或贤豆印度“及元狩元年(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从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磐起国,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其时皆属月氏。”(范晔《后汉书·天竺》)“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古印度的历史文化与宗教传统1、早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2、雅利安人与吠陀时期文化印度河流域文明及其宗教信仰时间跨度: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间,略晚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文明形式:属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其创造者应是本地的达罗毗荼人。宗教遗物:大浴池、印章、护身符、赤陶塑像及石雕像。雅利安人的入侵公元前十五世纪起,雅利安人开始从中亚向南迁移,进入伊朗高原。后来,一部分停留在伊朗高原,另一部分则从阿富汗入侵南亚次大陆的西北。经过几个世纪的持续征战,雅利安人自西向东逐渐占据了印度河至恒河的广大地域。雅利安人的殖民运动,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5世纪至前10世纪)与后期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0世纪至前6世纪)婆罗门教的形成与发展吠陀本集时期(前15世纪——前10世纪)——梵书时期(前10世纪——前7、8世纪)——森林书时期(前8世纪——前7世纪左右)——奥义书时期(前8世纪——前5、6世纪)前期婆罗门教的突出特点: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后期婆罗门教的核心思想:梵我一如、轮回不息、作业正确、祭祀信仰。婆罗门教的社会效用:论证现实社会的合理性,稳定现实社会的秩序;为人们提供价值与信仰指导。吠陀诗歌1——“普鲁沙赞歌”普鲁沙有千首、千眼、千足,他弥漫整个大地,填满十指宽的空间。普鲁沙充塞过去和现在的—切,这不朽的主人,他仍靠食物变成巨人。……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由其心产生月亮,由其眼睛生出太阳,由其口生出因陀罗和阿耆尼,……由其呼吸产生伐优,由其肚脐产生大气,由其头颅形成天空,由其双脚形成大地,由其耳朵产生区域。他们如此创造世界。……当诸神举行祭祀时,绑起普鲁沙作牺牲。诸神、献祭、供牺牲,这是最早的圣法。强大者到达天的顶端,古老的诸神萨底耶位于其间。(选自《梨俱吠陀》)吠陀诗歌2唤起爱情的咒语愿烦扰人的爱情使你不安,让你在床上不能安眠。我要用凶狠的爱情利箭,把你的心儿刺穿。箭头的双翅带着渴望,箭头的倒钩带着爱情,箭杆足不背离的心愿,爱情的箭很准,把你的心儿刺穿。(选自《阿闼婆吠陀》)治咳嗽的咒语象怀有愿望的心灵,急速飞向远方。咳嗽啊!你向前飞吧,沿着心灵的飞行方向。象磨得锋利的箭,急速飞向远方。咳嗽啊!你向前飞吧,在这辽阔的大地上。象太阳的光芒,急速飞向远方。咳嗽啊!你向前飞吧,循着大海的巨浪。婆罗门教的衰落及沙门思潮的兴起权力失衡及信仰危机,是婆罗门教衰落的主要原因。宗教改革是沙门思潮兴起的社会政治因素,理性信仰是沙门思潮兴起的社会心理因素。外道六师及其思想11、富兰那迦叶一切法皆无自性,终归断灭坏空人死不可复生,今生善恶之行不能产生延续性后果主张人不必受道德的约束2、末伽梨拘赊梨子一切苦乐皆无必然性原因,惟是偶然性的自然结果苦乐境遇与善恶行为之间毫无联系善恶言行是完全受意志支配的主观行为,苦乐境遇是纯粹受偶然支配的客观结果3、删阇夜毗罗胝子一切痛苦皆是先天赋予的,须受无数次生死轮回,待痛苦消磨殆尽,时至自然解脱主张无须修道,只须安心等待外道六师及其思想24、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持苦行解脱论,认为解脱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受苦只有今生受尽痛苦,来世方可永恒安乐5、迦罗鸠驮迦旃延持一切不定的怀疑论和诡辩论6、尼犍陀若提子持罪福前定论,认为一切苦乐境遇皆是前世行为的结果,今生必须酬偿今生的行为,即使是离欲修道,也无法让过去的罪福中断不偿安忍过去,把握现在,期望未来佛教的创立与发展乔答摩·悉达多的生平介绍佛教在释迦牟尼生前的发展乔答摩·悉达多——其人其事乔答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的创立者,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人,约是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人。汉文参考资料:《长阿含·游行经》、《佛本行集经》、《佛本行经》(又称《佛所行赞》)、《大般涅槃经》等。乔答摩·悉达多的出身“悉达多”是名,意为“一切义成”,即一切所应做事皆已成就。“乔答摩”是姓,有时又译作“瞿昙氏”,意为“甘蔗种”,别称“日种”。大茅草王(王仙)—善生王(甘蔗生或日种)—尼拘罗王(长寿、炬面、金色、象众、别成)—拘卢王—瞿拘卢王—师子颊王—阅头檀王(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出自《佛本行集经》)乔答摩·悉达多的出生乔答摩·悉达多,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是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人。迦毗罗卫城,位于喜马拉雅山麓,即今尼泊尔境内提罗里克地方。此城在佛陀晚年遭拘萨罗国琉璃王攻灭,后来便逐渐荒芜。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月,约有数十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两种最为流行:一说前624—前544(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一说前565—前486(根据中国的众圣点记说)。佛陀的生卒年月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国传统的说法︰佛生于公元前624年,灭于公元前544年。依据这个说法,在1956年,有许多国家举行一次盛大的佛灭二千五百周年纪念活动。这个说法,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中国的‘众圣点记’说:据传佛灭之后,比丘僧团在第一个雨季安居完毕,便在戒本末尾上点一点以记佛灭之年,到了萧齐·永明七年(即公元489),共得九七五点。据此,则佛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这一观点,被我国的学术界普遍采纳。佛陀的主要生平事迹诞生——成长(学习、生活)——出家修道(遍学外道、六年苦行、自参自悟)——初转法轮(度五比丘、建立僧团)——弘法度众(游行、安居)——入般涅槃诞生的传说“我闻世尊迦叶佛时始愿佛道,行梵行,生兜瑟哆天。”“我闻世尊在兜瑟哆天,于彼命终,知入母胎。是时震动一切天地,以大妙光普照世间,乃至幽隐诸暗冥无有障蔽。”“我闻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肋……我闻世尊覆藏住母胎,不为血所污,亦不为精及诸不净所污。”“我闻世尊覆藏出母胎,不为血所污,亦不为精及诸不净所污……我闻世尊初生之时,有四天子手执极细衣,住于母前,令母欢喜,叹此童子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我闻世尊初生之时,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惧,观察诸方……我闻世尊初生之时,则于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满岸,令母于此得用清静……我闻世尊初生之时,上虚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我闻世尊初生之时,诸天于上鼓天伎乐,天青莲花、红莲花、白莲花、天文陀罗花及细末旃檀香散世尊上。”(出自《中阿含·未曾有经》)成长的预言1“菩萨诞育,王亦欢喜。菩萨体软,如天初生;乳母收养,如育婴孩。请诸旧德,晓事母人,围卫拥护,不离左右。光相明照,如梵中尊。诸母速疾,将诣天祀,欲令拜谒,诸天形像。天像皆起,屈申低仰。诸有金石,水泥天像,叉手稽首,礼敬菩萨。诸母惊怖,心皆愕然。缘是瑞应,号天中天,未谛审知,太子神德。因此恐怖,速还归宫,白净王闻,惊怪怖战。因召梵志,明占相者,应令寻至。王即问曰,唯诸明师,占相吾子,惧因此子,犯触天像,唯拔吾心,诸深狐疑。梵志喜颜,对曰天王,今应称庆,不宜怀戚,王族更新,当从今始。转轮圣帝,应临四方,按卦占察,右胁生者,必为尊贵,圣达普智,临众王上。显如须弥,为众山王,无能及者;众宝之中,如意为最;众流之中,大海为最;众光之中,日月为最;今是太子,众圣中最。”(出自《佛本行经》)成长的预言2“高山花果池,快乐如天观;众山少及者,故名阿夷岳。曩久居此山,年耆结蔟发,长暴露形体,寿高百有馀,体犹如黑云,发如白银数……卒闻响响声,鸟兽鸣如语;其解鸟兽音,怀疑出庐窟;见天交错飞,於空中欢喜;因仰问天人,诸天何为喜?有天名法乐,寻答阿夷曰,师为未闻耶?世有奇吉祥,白净王生子,当度世众生,卒必成佛道,为天世人师。闻佛之名号,踊跃衣毛竖,即上升虚空,欲见释童子……弹指顷之间,便到王宫门。是上圣通士,明达禁戒备,王以爱敬意,速迎请入宫……吾所由至此,宜怀欢喜听,闻空中天语,王生子作佛,我忻所闻事,觉吉祥故来……王闻说是言,喜愕情惶灼,速呼太子来,与阿夷相见。在乳母抱上,光相照然明;见太子德相,如天后抱子,阿夷不能忍,便前取太子,两手抱爱视,如黑云裹日……以慈心久视,眼中即雨泪……王见阿夷泣,心怀甚怖懅,恐子将不祥,怀疑语阿夷,唯圣时见示,吾气垂欲绝,今见仁悲泣,是故心惊战,得无是吾命,一旦忽然灭……面如盛满月,阿夷熟视之,眼玩青绀光,舌如莲花叶,头发绀青色,覆其高广额,颊车如师子,诸颔充平满,师子肩长臂,掌轮千辐理。次视其相已,从顶至足相师尽爱敬意,稽首礼太子,泪堕如雨下,怀惨惘启王,其有充满足,三十二妙好,必当成为佛,以善胜普世……我自伤流泣,遇佛而空过,颁宣慧照曜,奋千辞义光。佛因当显明,我独不见感,立在无为空,灭如月清冷。世蒙凉除热,我独当燋然;佛谛执金刚,慧杵碎尘劳,当有甘露药,我独不得尝;佛如海马王,济渡海流人,我独退在後。”(出自《佛本行经》)遍学外道与六年苦行参学著名的禅修者阿罗蓝和郁头蓝。苦行种类:1、服食(食用各类野生植物,以之为修道之法);2、乞施(向人乞讨食物,再用来施舍给别人,自己只吃残余的食物,以此为解脱之方);3、鸟生(模仿鸟的生活方式而生活)、鹿生、鱼生;4、沐水(不断以河水沐头)、事火(以火为崇拜对象,使之不熄,并不停地祈祷咒愿)、尘卧(睡卧于尘土之中);5、吸风(吐纳空气)及禁食(最大限度地节食,如一麻一麦等)。“过去的修行人、现在的苦行者、还有未来的出家人,尽管如何地修行,也没有比这更甚的苦行,相信今后也不会再有。”(巴利本《中部经》)印度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与大塔印度鹿野苑遗址印度拘尸那竭的涅槃堂与娑罗双树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1佛教最初的传播:1、前四世纪,
本文标题:中国佛教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33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