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德国专题作业:1.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会赶上并超过英、法?答:德国:(1)十九世纪末,经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2)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形成了被人称为“容克资本主义”;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880年之后统一的德国政府有意识地指导重工业的发展,人力、物力在国家的指导下被更加合理的利用。使得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3)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通过普法战争从法国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重要矿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4)1871年,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生产力,使其经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5)19世纪80年代中末期,俾斯麦将税率提高到保护性关税,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减小,国内产业得以顺利发展。英国和法国:英法两国拥有大量殖民地,凭借其殖民特权就可以获得大量利润,所以在新技术的采用上也就相对滞后,最后导致了他们霸主地位的衰落.2.评析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答:德意志在普鲁士王朝战争的形式下实现了国家统一,这是德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在俾斯麦指挥下以征服战争的方式统一国家,这是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情况决定的。俾斯麦在实现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虽然采取了残暴的“铁血政策”,但是其功绩是不可低估的。而且,铁血政策即王朝战争的方式在当时也是带有客观必要性的。地位:俾斯麦是德国统一运动中的领导与奠基人。作用:俾斯麦以征服战争的方式统一国家,推进了德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为德国迈向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只有这些完成,才会有一个统一的坚固的德国国家体系。(1)铁血政策是当时惟一正确可行的政策俾斯麦违背宪法规定,无视议会决议,强制进行兵制改革和增强军费开支。历史后来的发展证明,俾斯麦坚持武力统一的决定是正确的。1866年普鲁士在对奥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持续了4年之久的纠纷以进步党的失败而宣告结束。(2)采取先易后难的统一方针,一鼓作气,取得胜利“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在德国统一的问题上,丹麦、奥地利、法国、俄国等国家都态度暧昧,侍机干预。因此,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在所难免。为此,俾斯麦先从实力弱小的丹麦入手,检验了军队,壮大了士气。再依次对奥地利和法国作战,士气越来越壮,从而一鼓作气,取得胜利。(3)认真把握战争,战术运用十分成功在三次王朝战争中,俾斯麦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其战术运用也是十分成功的。第一,准备充分,胸有成竹。充分的准备和谋划是普鲁士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制胜法宝。如在对奥作战前,普鲁士利用联合出兵丹麦的机会掌握了奥地利的政治态度和军队底细。在军事上,陆军部和参谋部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在外交上,利用俄奥矛盾,取得俄国在未来的的普奥战争中的中立承诺,并用含糊其辞的“补偿”作诱饵,换取了法国的中立,第二,先发制人,果断迅速。在三次王朝战争中,普鲁士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当普奥战争爆发后,普军按照战争的周密部署,行动迅速,攻势凌厉,速战速决,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1866年,双方在萨多瓦决战,奥地利败北。(4)外交策略运用得当在准备王朝战争的过程中,俾斯麦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成功处理和协调与奥地利、法国、俄国等的外交关系,取得它们在今后的支持或中立。在对丹麦作战时,俾斯麦联合奥地利一起出兵,避免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猜忌和背后发难。准备对奥地利作战时,俾斯麦向拿破仑三世许诺,以后普鲁士攻打打败奥地利时,将会支持法国占领卢森堡,取得法国的中立,避免了腹背受敌;进攻法国时又利用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在国际上的孤立与之达成协议,答应俄国在需要进军波兰时可以从普鲁士境内行军,取得了俄国的默契,解除了后顾之忧。(5)眼光敏锐,高瞻远瞩在普奥战争普军取得萨多瓦决战的胜利后,普鲁士国王命令进军奥地利首府维也纳,但俾斯麦力主议和。他认为不应过度刺激奥地利,造成奥国内反普鲁士的强烈民族情绪。1866年8月23日,普奥签订和约。和约的签订既使普鲁士取得了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又统一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汉诺威和法兰克福市等地区。也为以后普法战争时奥地利保持中立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3.希特勒与法西斯主义是如何在德国兴起的?答:(1)经济危机给希特勒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导致经济危机最终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1930年3月,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终因入阁各党在如何平衡国库亏空问题上意见分歧而垮台。(2)1930年9月,国家社会主义在选举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对乌尔姆的青年国防军官的那次起诉表明,这个社会阶层开始接受了希特勒的宣传。(3)从1930-1933年期间,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打动了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4)恢复普通兵役制在当时只能是一种没有具体的军国主义的普通军役制。当时的政府没能通过使国家能量获得有价值的成就而刹住希特勒运动前进的风向。(5)德国素来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由于法西斯主义和半封建的军国主义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而且都渴望对外侵略扩张,因此两者必然结合起来。德国国防军的支持,对希特勒最后攫取政权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国防军受旧专制主义思想的支配,坚持赤裸裸的强权政治,他们为得到纳粹议员对政府的支持,对纳粹党采取了宽容、拉拢的态度,从而促使了希特勒上台。希特勒迷惑了国防军,把他们引到自己这方面来。他向他们许下诺言。缺乏判断力的国防军开始扩军和重整军备。不同于“军队里出政权”,他反而一步步取得了对军队的精神控制权。这把德国人带进了深渊;(6)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7)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1.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是什么?(1)义——正直、公正:义是决断力,“义是在某项行动中坚定不移的做出决定的能力。要死的时候死,要攻击的时候攻击”;“义就是人体的脊柱,没有脊柱,头就不能端正地处于上面。手不能动,脚也不能立。因此,就算一个人才能学问俱全,无义照样不能成为武士。有了义,即使有不足之处也足够做武士了。”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由于长久的和平给武士阶级带来了闲暇的生活,随之而产生了对各种娱乐活动和艺术的爱好。但是,就算这样,“义士”这一称号依然被认为远远高于任何擅长学问或艺术的名称。(2)勇——无畏、坚忍的精神:水户的义公说:“冲上战场被杀非常容易,最卑贱的农夫也做得到。但当活必活,当死必死,才是真正的勇。”勇气的精神实质是平静,即内心的沉着。平静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勇气。勇敢的行为是勇气的动态表现,而平静则是它的静态表现。真正勇敢的人永远是沉着的。他从不会感到惊愕,没有任何事物能扰乱他的精神的平静。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依然冷静自若,在大变革中他的内心也保持着平静。地震也不能撼动他,他对暴风雨报之一笑。(3)仁——恻隐之心:培养武士文雅气质,有助于产生对他人痛苦的同情,从而培养武士的“仁”。“最刚强的就是最温柔的,仁爱就是勇敢”。武士的仁慈并非盲目冲动的仁慈,它同时考虑到了公正,并且并不仅限于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伴随着生杀予夺之权。我们可以把武士的仁爱称为有效的仁爱。因为它包含着给予对手利益或损害的实际权力。武士自豪于能把他们的残酷权力付诸实施的特权,但同时又毫无保留的同意孟子的“仁”。须磨浦的激战这个故事表现出了武士最残酷的武功是用温柔、怜悯和仁爱来加以美化的这一不变的特点。(4)礼:殷勤而郑重的礼貌是日本人的显著特征。真正的礼貌应是对他人的情感报以同情关注的外在表现,意味着对正当事物给予相应的尊重,从而也就意味着对社会地位的相应的尊重。礼的最高形态近似于仁爱。礼仪发自仁爱和谦逊的动机,在他人的温柔感情下被驱动,因此通常是同情心的一种优雅表达。(5)诚——诺言无需凭证:由于武士的崇高地位,要求他们比农民和市民更高的诚实标准,武士看重遵守诺言,一般不需要书面凭证就能履行。书面凭证被认为是对其身份的侮辱。(6)荣誉:荣誉感,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的明确的自觉。因此,武士生来就重视随其身分而来的义务和特权,并视为其最重要的特征。(7)忠义:个人的忠诚是存在于各种群体和境遇中的人们之间的道德纽带,而在武士的荣誉准则中,忠诚被认为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武士道并不要求我们的良心成为任何君主的奴隶。当臣子和君主意见出现分歧时,他所采取的忠义之道,就要像肯特对李尔王那样,用尽各种手段来改正君主的错误。如果未被接受,就任凭主君处置。把生命看作是服务主人的手段,而其理想则在名誉中。(8)朴素:武士道是非经济性的,甚至它把贫困引以为荣。武士道提倡节俭是事实,却不是出于经济的目的,而是为了克己的锻炼这一目的。武士道极力轻视金钱和金钱欲,武士阶级要求过最严格的朴素生活。(9)克己:如果举止沉着,心情宁静的话,就不会为任何种类的激情所困扰。自杀及复仇的制度,前者是克己所达到的顶点,而且是最好的表现。(10)刀——力量和勇敢的象征:武士道正象对刀的正当使用看得至大且重一样,认为滥用它是不对的,而且憎恶滥用。2.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主要内容:主要就是开放门户,承认与世界各国保持外交的关系,同事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以确保国家的独立:第一,1871年,废藩置县,由中央政府委任县知事实行统治;取消大名子各藩的征税权,收回“版籍”;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第二,废除身份等级制度,解放贱民;撤除各藩之间的关卡;取消佛教的国教地位。为减轻因“奉还版籍”而连带的财政负担,废除了封建俸禄,从而消除了依靠身份过活的保障。第三,施行了旨在给国民以平等教育机会的教育制度,发展近代教育。努力提高就学率以普及国民教育。第四,从西方各国军备制度的知识和德川末期军备改革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创建了近代式军队,用全体国民来保卫国家。第五,解除了农民对土地的隶属关系,承认土地自由买卖。第六,重用“聘用的外籍人员”,充实国内的配备。第七,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设立议会,给予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2)成功的原因: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维新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维新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壮大了维新派的实力,也间接支持了维新斗争。而幕府此刻已是不堪一击的状态,从而最终维新派推翻了幕府的统治。第二,维新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
本文标题:大国兴衰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4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