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
2016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1、如何理解‘德-得’相通的本质?“德-得”相通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论语集注》中所说的:“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从这句话来看“德”之通“得”在于“得道”。其义是说我们应当将做人所应该遵循的好人和良师。各种原则和规范内化于心并且持之以恒地保持下去。二是许慎所讲的“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句话是说凡是道德的行为,它一定有益于他人,使他人有所“得”。同时,道德行为主体也会在这种道德追求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使自己也有所“得”。德与得相通的本质告诉我们:做人为师当以得道为先,只有得道方能化德,只有拥有了做人为师之德,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其次,我们还要善于化德性为德行。在生活和工作中勤勉行道,让学生有所得,也让自己有所得。2、怎么理解教师职业道德?我们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如果我们将“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是一种“做老师”所应当遵循的规矩和道理的话,那么所谓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为师之道”;如果我们将“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作为教师应当所具有的内在品性,那么所谓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将做教师所应当准信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体人格品质,然后在通过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德行表现达到既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我完善个体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需要的主体性追求的行为。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其它职业道德一样对自己的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师人格、工作的促进作用,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建设作用等。1)完善个体人格,培养职业品质;2)发挥评价功能,形成积极导向;3)树立人格榜样,增强育人效果;4)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明进步;4、高校教师职业素质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的职业人格、专业知识和育人能力的综合反应,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情况下,主要经过后天学习、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主要有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除了职业道德素质外,主要体现在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其中专业文化素质主要包括:比较系统的哲学理论修养;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实践能力素质主要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5、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道德人格的高尚性;道德目的的明确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内容的2016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全面性;道德影响的广泛性。6、什么是敬业精神,高度的敬业精神主要体现在哪四方面?敬业精神并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或要求,而是对职业生活的整体态度,是其他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1)是否具有高度的知业意识。2)是否具有高度的乐业意识。3)是否具有高度的勤业意识。4)是否具有高度的精业意识。8、敬业精神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意义?(1)敬业精神对于我们满足自我生存的物质需要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2)敬业精神会丰富我们的人生内容,充实我们的现实人生,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感知幸福与快乐的源泉。(3)高度的敬业精神还是我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有效的途径。9、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教育公平原则;(2)教育诚信原则(3)集体主义原则;(4)人道主义原则10、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及成因是什么?表现:2009年,教育部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作了具体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4)伪造注释;(5)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这是目前国内对不端行为最为权威的注解。另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学术不端”界定为七大行为,包括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中做虚假陈述;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等等。在以上列举的各类不端行为中,高校师生在学术研究中易犯的主要有:一稿多投,将一篇论文改头换面,重新调整结构和顺序投稿发表;“搭顺风车”和做“伪注”等。成因:(一)学术评价体系的局限性。高校教师评职称、晋升、访学、科研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都与高校教师发表论文、专著等学术成果的数量、质量挂钩。在考评他们的科研时,以量化统计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这种评价体系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它存在弊端:过分强调论文、专著等学术成果的数量,忽视质量,导致学术泡沫化、资源浪费。(二)学术研究者的素养不高。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主要包括较强的科研能力、淡泊名利的学术态度和自由开放的思想。学术研究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求真创新的科研精神,这是进行科研的前提。目前,部分研究者存在太多的功利思想,计较个人得失,缺乏为学术而学术的奉献精神。最后,高校存在的“近亲繁殖”现象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三)学术期刊的监管力度不够。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社等机构也肩负着抵制种种学术不端行为的重任。期刊社、出版社等机构作为学术论文发表的一道检测关口,应该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严格的论文审核制度,为抵制抄袭、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等现象建立起防范机制,不给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留下任何空隙或漏洞。少数期刊、杂志为了提升自身影响力,对政府官员等的论文发表开绿灯,降低论文质量的要求和水准,这不仅有失公允,而且容易滋生学术腐败。(四)学术研究的复杂性。学术研2016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究活动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探寻过程,也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求真、求实、求创新的奋斗过程,难免在探索中会犯错误。学术科研活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因为无知或知识缺乏引发的学术失范和明知故犯的学术不端行为要区别对待,宽容处理,这将给研究者增加学术自信和科研勇气。11、结合案例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1、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2、加强道德自律。3、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4、强化学术活动的监督约束。5、严厉惩戒处罚措施。12、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就是一定的组织、他人或高校教师自己依据一定社会的高效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一定的形式对高校教师个体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已经高校教师集体的职业行为状况所作的善恶、贬褒的评判活动。13、高校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是衡量、判定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及道德品质善恶的尺度与准绳。一般标准包括社会标准和职业标准(道德行为标准和道德心理标准)。道德行为标准是衡量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外在尺度和准绳。道德心理标准是衡量教师行为善恶的道德心理尺度和准绳。具体标准: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率先垂范的榜样精神。14、当前教师人格异化有哪些典型的表现?这些异化现象给了我们教师怎样的警示?表现: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下,部分教师已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价值观扭曲,人生观错位,世界观颠覆,有些教师甚至丢失了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最起码的道德操守,教师人格的异化问题日趋严重。由此带来的教育腐败问题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在当前这不仅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且还引起了整个社会普遍地不满。当前,教师道德操守的丧失,教师人格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德败坏,不顾廉耻,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人伦底线。二是利欲熏心,金钱至上,滋生了严重的金钱拜物教思想。三是利用学生,追名逐利,全然不顾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四是心浮气躁,方法粗暴,丢失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具有的仁爱之心。警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职业道德操守,这关系到教师的人格尊严和自身形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只有主动并自觉的去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才能使教师的人格尊严得以维护并最终赢得学生的尊重。2016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415、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和教师现实人格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一冲突?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对其从业者的人格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在道德要求是的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必须实现“道德之师”与“学问之师”的同统一;二是教师必须实现职业活动的“言教”与职业活动外的“身教“的统一;三是教师必须实现“德之自修”与“德之助修”的统一。解决办法:加强自我人格的道德修养,在从业过程中首先通过“德之自修”塑造自我的高尚人格。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履行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只有自我意识到现实性并想超越它,不断地努力于真实自我创造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教师。16、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要处理好哪些关系?职业行为道德选择作为一种现实的活动,既是高校教师内心善恶的博斗,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利益考虑,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影响着高校教师的认识和选择。故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中动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在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动机的好坏对行为的善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动机与行为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其复杂性表现为:①同一行为,动机可能各不相同。如: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可能是由于出人头地、成名成家的愿望,也可能是由于对成就感、价值感得需要,还可能是出于报答社会、师长关怀的报恩之情等等。这些动机虽然都形成了同样的行为,但其道德价值却是有差别的。②几种动机共同发生作用形成一种行为。如: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既是出于出人头地、成名成家的愿望,也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希望,还有成就感。③同一动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而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手段离不开目的,同样,目的也离不开手段。目的支配着手段,决定着手段。但手段也不消极,完全听命与目的,手段本身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力量,没有手段的目的只是一种主观的观念,是不可能转化为现实。作为高校教师,首先,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动机要具有向善性,这是高校教师职业崇高性的必然要求。其次,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目的要道德,这是其职业行为道德的必要条件,再次,要正确认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手段。目的决定手段,但手段要反作用于目的。第二、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中自由和责任的关系。道德行为选择以意志自由为前提,又以道德责任为结果。自由地选择道德行为的同时,也自由地选择了责任。关于自由与责任的几种观点:绝对自由论者,夸大了自由也就夸大了责任。存在主义者既是绝对自由论者,也是绝对责任论者。绝对责任论者,因责任取消自由,其实质是因责任取消责任。机械论者因否定自由而直接否定了责任。世界是一个因果链,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社会领域中,人的动机目的,人的观念情绪,都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可能有什么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否定责任,就否定了选择;选择的处境不同,选择的自由也不同,有多大的自由就有多大的责任;自由与责任的对等关系不是绝对的。自由是客观的,也与道德品质、道德境界的高低有关。责任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2016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5不同社会中责任的客观规定是不同的。第三、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标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当高校教师考虑职业行为道德标准时,首先就会遇到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要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行为方向、行为手段和行为内容。增强道德责任感,自觉培养从事教育劳动所需的道德心理品质和教育技能。17、道德修养的含义及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特点?道德修养—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自我
本文标题: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5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