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年1月第38卷第1期ChinJHematol,January2017,Vol.38,No.1·1·∙标准与讨论∙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7.01.001通信作者:邵宗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300052,Email:shaozonghong@sina.com;张连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730030,Email:zhangliansheng@medmail.com.cnChineseexpertconsensuson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aplasticanemia(2017)RedBloodCellDisease(Anemia)Group,ChineseSocietyofHem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orrespondingauthor:ShaoZonghong,DepartmentofHematology,GeneralHospital,TianjinMedicalUniversity,Tianjin300052,China.Email:shaozonghong@sina.com;ZhangLiansheng,DepartmentofHematology,LanzhouUniversitySecondHospital,Lanzhou730030,China.Email:zhangliansheng@medmail.com.cn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版)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诊治指南及近年相关文献,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意见,重新制订了以下AA诊断与治疗新版中国专家共识。一、AA定义及发病机制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AA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先天性AA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KC)、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Shwachmann-Diamond综合征(SDS)等。绝大多数AA属获得性,故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性获得性AA。二、AA的诊断建议(一)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1.必需检测项目:(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血红蛋白(HG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PLT)和形态。(2)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3)骨髓活检:至少取2cm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4)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5)肝、肾、甲状腺功能,其他生化,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V、CMV等)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6)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7)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CD55、CD59、Flaer)。(8)免疫相关指标检测:T细胞亚群(如CD4+、CD8+、Th1、Th2、Treg等)及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自身抗体和风湿抗体、造血干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9)细胞遗传学:常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5q33)、del(20q)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10)其他:心电图、肺功能、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以评价其他原因导致的造血异常。2.可选检测项目: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以下项目:(1)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检测;(2)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端粒酶基因突变检测、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二)AA诊断标准1.血常规检查:全血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至少符合以下三项中两项:HGB100g/L;PLT5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109/L。·2·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年1月第38卷第1期ChinJHematol,January2017,Vol.38,No.12.骨髓穿刺:多部位(不同平面)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小粒空虚,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红系、粒系细胞均明显减少。3.骨髓活检(髂骨):全切片增生减低,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和(或)非造血细胞增多,网硬蛋白不增加,无异常细胞。4.除外检查:必须除外先天性和其他获得性、继发性BMF,见表1。(三)AA严重程度确定(Camitta标准)1.重型AA诊断标准:(1)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25%但50%,则残存的造血细胞应30%。(2)血常规:需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ANC0.5×109/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0×109/L;PLT20×109/L。(3)若ANC0.2×109/L为极重型AA。2.非重型AA诊断标准:未达到重型标准的AA。(四)AA鉴别诊断AA应与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相鉴别,见表1。AA属于BMF。BMF可以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而获得性BMF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1.原发性BMF:原发性BMF主要包括:(1)源于造血干细胞质量异常的BMF,如PNH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自身免疫介导的BMF,其中又包括细胞免疫介导的BMF(如AA)和自身抗体介导的BMF;(3)意义未明的血细胞减少(ICUS)[包括非克隆性ICUS、意义未明克隆性血细胞减少(CCUS)]这些情况可以是某特定疾病的过渡阶段,可发展为MDS或其他血液病,也可能是尚未认知的某疾病。2.继发性BMF:造成继发性BMF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1)造血系统肿瘤,如毛细胞白血病(HCL)、T细胞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多发性骨髓瘤(MM)等;(2)其他系统肿瘤浸润骨髓;(3)骨髓纤维化;(4)严重营养性贫血;(5)急性造血功能停滞;(6)肿瘤性疾病因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等。三、AA的治疗建议(一)支持疗法表1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低增生的其他疾病疾病或临床表现PNH相关(AA/PNH)低增生性MDS/AML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霍奇金淋巴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分枝杆菌感染神经性厌食或长期饥饿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MonoMac综合征鉴别要点依据疾病及PNH向AA转化的阶段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检测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表面GPI锚链蛋白可以鉴别低增生性MDS具备如下特点:粒系、巨核系增生减低,外周血、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中存在幼稚细胞。骨髓活检标本中,网状纤维、CD34+细胞增加以及较多的残存造血面积提示为低增生性MDS而非AA。若存在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则更加提示MDS。红系病态造血在AA中非常常见,不能据此鉴别MDS和AA包括Evans综合征等。可检测到外周成熟血细胞的自身抗体或骨髓未成熟血细胞的自身抗体,患者可有全血细胞减少并骨髓增生减低,但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往往不低甚或偏高,骨髓红系细胞比例不低且易见“红系造血岛”,Th1/Th2降低(Th2细胞比例增高)、CD5+B细胞比例增高,血清IL-4和IL-10水平增高,对糖皮质激素和(或)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反应较好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骨髓涂片可见局部淋巴瘤细胞浸润。AA患者淋巴细胞显著增高,但系正常淋巴细胞,可通过免疫分型和基因重排检测与淋巴瘤细胞进行区分。其他如脾肿大等特征也可作为鉴别AA与淋巴瘤的依据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常伴随出现泪滴样异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脾肿大。骨髓纤维化不合并脾肿大的患者则提示有可能是继发于其他恶性肿瘤有时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减低,可见肉芽肿、纤维化、骨髓坏死和嗜血征象。结核分枝杆菌一般没有特征性肉芽肿。抗酸杆菌属于不典型分枝杆菌感染,其常被泡沫样巨噬细胞吞噬。如果考虑结核,应进行骨髓抗酸染色和培养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脂肪细胞和造血细胞丢失,骨髓涂片背景物质增多,HE染色为浅粉色,吉姆萨染色亦可观察到部分AA患者初期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后期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需与ITP相鉴别。这类AA患者骨髓增生减低、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这种表现在ITP中并不常见。可用于鉴别早期AA及ITP骨髓增生减低同时外周血单核细胞减低或极度减低可能提示该诊断注:AA:再生障碍性贫血;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GPI:糖基磷脂酰基醇;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AML:急性髓系白血病;MonoMac综合征:分枝杆菌易感的单核细胞缺乏综合征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年1月第38卷第1期ChinJHematol,January2017,Vol.38,No.1·3·1.成分血输注:红细胞输注指征一般为HGB60g/L。老年(≥60岁)、代偿反应能力低(如伴有心、肺疾患)、需氧量增加(如感染、发热、疼痛等)、氧气供应缺乏加重(如失血、肺炎等)时红细胞输注指征可放宽为HGB≤80g/L),尽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者应输注辐照或过滤后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悬液。存在血小板消耗危险因素者[感染、出血、使用抗生素或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ALG)等]或重型AA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为PLT20×109/L,病情稳定者为PLT10×109/L。发生严重出血者则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应积极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悬液。因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而导致无效输注者应输注HLA配型相合的血小板。粒细胞缺乏伴不能控制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广谱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可以考虑粒细胞输注治疗。粒细胞寿命仅6~8h,建议连续输注3d以上。治疗过程中预防及密切注意粒细胞输注相关不良反应,如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及发热反应。2.其他保护措施:重型AA患者应予保护性隔离,有条件者应入住层流病房;避免出血,防止外伤及剧烈活动;必要的心理护理。需注意饮食卫生,可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欲进行移植及ATG/ALG治疗者建议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细菌、抗病毒及抗真菌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需预防卡氏肺孢子菌感染,如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co),但ATG/ALG治疗者不必常规应用。3.感染的治疗:AA患者发热应按“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治疗原则来处理。4.祛铁治疗:长期反复输血超过20U和(或)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达铁过载标准的患者,可酌情予祛铁治疗。5.疫苗接种:已有一些报道提示接种疫苗可导致BMF或AA复发,除非绝对需要否则不主张接种疫苗。(二)AA本病治疗AA一旦确诊,应明确疾病严重程度,尽早治疗。重型AA的标准疗法是对年龄35岁或年龄虽≤35岁但无HLA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首选ATG/ALG和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的免疫抑制治疗(IST);对年龄≤35岁且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AA患者,如无活动性感染和出血,首选HLA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LA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仅用于ATG/ALG和CsA治疗无效的年轻重型AA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必须控制出血和感染。输血依赖的非重型AA可采用CsA联合促造血(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如治疗6个月无效则按重型AA治疗。非输血依赖的非重型AA,可应用CsA和(或)促造血治疗(图1)。注:C
本文标题: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67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