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yínxiá浩荡离愁白日斜•注释:•浩荡,形容广阔或壮大。这里形容作者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吟鞭,即马鞭。吟,指吟诗。•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天边。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家乡)远离京城。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译文:•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一边吟诗,一边扬鞭向东,眼前是天涯路漫漫。理解诗意•注释:•落红:落花,落英,诗人自喻。•护:养护、培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理解诗意•译文:•凋落的花朵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新的鲜花。•清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也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写诗人离京的感受。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述了什么事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用“浩荡”来喻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痛苦忧伤的。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离京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一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新的花枝,生命就得到延续,体现真正的生命价值。这里,“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甘愿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怀,成为传世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3.整首诗中诗人写了几种心境?(1)离别忧伤;(2)回归的喜悦;(3)积极的人生态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决心和奉献精神。己亥杂诗浩荡吟鞭落红化作移情于物比喻议论叙事抒情点明“离愁”表明“心志”为国效力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甘心奉献吴老师退休后,却非常热心,不止一次地给本小区的孩子们无偿讲解学习方法和解答疑难问题,对于吴老师的这种热心行为和奉献精神,你能用本诗当中的哪两句诗句来赞美一下吴老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课内练练看!1、《己亥杂诗》中运用形象比喻,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己亥杂诗》描写诗人辞官离京时复杂心情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3、《己亥杂诗》中表现年轻人要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建设广阔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改革开放和振兴中华贡献力量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龚自珍在他的诗中呼吁统治者重用人才,任人唯贤的诗句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5、《己亥杂诗》中化用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两句,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6、表现龚自珍壮志难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愁思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描写落花的诗句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4、醉归来、恰似出桃源,但目送、落花流水。——黄庭坚5、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牟融6、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7、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白居易引用有爱国的古诗词填空.生命就是陆游“”的至死守望。生命就是龚自珍“”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范仲淹“”的伟大抱负.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文标题:30―5己亥杂诗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0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