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当前禽病防治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LIUHE)
当前禽病防治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张秀美2005/08/27•目前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疾病已达80多种,涉及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其中以传染病最多,约占疾病总数的75%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疫病--已成为影响养禽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我国禽病防治存在的问题1、新发生禽病种类增多,防治工作量增大。•鸡传染性贫血、禽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产蛋下降综合征、鸡病毒性关节炎、禽流感、包涵体肝炎、雏鸭病毒性肝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J型淋巴白血病、番鸭细小病毒病、鸭疫里氏杆菌病、肉鸡腹水综合征和隐孢子虫病等。•禽病种类增加,发病禽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2、疫病发生呈非典型化,部分病原变异,诊断和预防难度增加。•非典型新城疫(产蛋下降和慢性死亡较多,其它症状不明显)。非典型喉气管炎,非典型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新城疫病毒等。超强毒株和变异株出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呼吸型,嗜肾脏型,腺胃型,血清型增多。3、环境污染严重,疫病传播机会增大现有的一些养鸡模式仍是小农经济型,无法做到实际起作用的“生物安全”。制度不健全,隔离不严;饲养密度过大,环境消毒不彻底等。病死家禽处理不当。不法商贩为谋取暴利,收购倒买倒卖病死禽肉。对疫病的综合诊断能力差,兽医研究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基层兽医缺乏应有的技术培训。4、混合感染增多,防治难度增大•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病—两种细菌病同时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大肠杆菌病--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新城疫和球虫病--病毒和寄生虫同时感染;•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细菌和寄生虫同时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病原微生物和饲养管理因素;•不同的病原引起相同症状的疾病。5、疫苗、兽药质量差,免疫方法不科学,免疫、治疗效果不好疫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落后,达不到GMP标准,质量不稳定免疫方法不科学,在免疫程序和剂量上比较盲目,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在出现新病原、变异株及混合感染时。对一些新病原、变异株及出现的强毒株研究较少,不能生产出有效的疫苗。兽药市场监督不严,监管不利。常见传染病诊断应注意的问题•ND:预防AI同时,千万不能忽视,ND、AI、MD同等重要•IB:肾型发生较多,有人认为有人为扩大化倾向,有很多不是由病毒引起(饲养管理等其它原因)•ILT:也有扩大化倾向,好多病例是非典型性ND或AI•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继发感染为主,病毒病是元凶,病毒病控制好,生物安全措施最重要•IBD:90年代初最严重。目前非典型变化和免疫抑制更可怕,流行特点有明显变化•球虫病:用药乱,产生耐药性严重,不单是球虫感染(细菌性肠炎、球虫性肠炎)加控制肠道感染药物效果较好•鸭光过敏:嘴角、眼睛、皮肤溃烂,受精率明显下降•热应激:蛋鸡肝、肺出血,肌肉苍白,不单是热应激,还有脂肪肝的原因,要注意调整夏季饲料配方。•肉仔鸡更应注意热应激和中暑(特别是湿热季节)•饲料原料涨价,杂粕用量增加,问题较多(花生粕发霉导致中毒——肌肉出血、苍白)二、禽病流行现状分析(一)重要疫病的致病宿主范围扩大•新城疫病毒(NDV)NDV有9个基因型,我国80年代以Ⅵ型为主,90年代以Ⅶ型为主,鹅源NDV也是Ⅶ型;常规的新城疫弱毒苗,LaSota、V4可以完全保护鸡群抵抗NDV弱毒攻击;选择新的NDV弱毒苗应慎重,NDV毒株毒力变化明显,但抗原性发生质的转变尚无证据。•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从全国主要养禽地区分离和收集到的70多个毒株,经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我国IBV流行毒株仍以麻省型基因型为主。•IBV毒株基因变异,插入和重组现象比较普遍,但未明显出现与地域和时间相关的基因在质的方面的突变;•嗜腺胃型的IBV与国内外标准参考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不同组织嗜性的IBV是集约化饲养环境造成的结果;•IBV是典型的多因素疾病,环境条件在该病发生与流行中起重要作用;•采用多血清型毒制备多价弱毒苗应慎重。(二)病原的毒力增强,抗原漂移和变异,出现超强毒株,变异株1.抗原漂移因编码基因点突变的累积导致少量氨基酸改变(NDV)。2.抗原变异由于不同抗原基因的重配引起表面抗原分子的广泛差异(A型流感病毒)。(三)混合感染和二重感染1.禽流感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十分普遍,使禽流感流行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2.ALV-J株和IBV的混合感染使鸡群发病率可高达45%以上,而单独用ALV-J或IBV感染则损失轻微3.禽痘苗污染禽流感曾造成禽流感的大流行。4.禽痘苗污染MDV曾造成马立克氏病的爆发。5.长期使用抗菌素,肠道有益菌遭到破坏,致病菌乘虚而入。(四)免疫抑制性疾病1.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感染率:血清学检查(崔治中)表明,40-80%血清样品对CIAV呈抗体阳反应,表明曾感染过CIAV;用病毒核酸探针作斑点杂交试验,40-60的胸腺或骨髓样品呈阳性反应,说明鸡群正在感染CIAV。2.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率:对临床表现免疫抑制鸡群,用血清学方法检测,48.5%的血清样品对REV呈抗体阳性反应,说明曾感染过REV,而临床表现健康鸡群,阳性率为13%,表明曾感染REV。用核酸探针做斑点杂交试验,则20-23%胸腺和法氏囊组织中检出REV前病毒DNA,表明正在感染REV。三、禽流感、新城疫、肾传支免疫中应注意的问题禽流感(AI)•病毒随时可变异而使毒力返强,因而接种活毒疫苗无疑是等于散布禽流感病毒,是危险而不可取的。•一些基因工程疫苗仅仅取其病毒的某一成份作为抗原,因而接种家禽后引起的免疫保护作用也许并不完全。•灭活油乳剂疫苗比较可行。1、疫苗亚型的选择•最好了解当地或本场受禽流感威胁的是哪一个亚型。•在环境较复杂或不了解的情况下可选择H5+H9或其它必要亚型的二价或多价灭活疫苗。•使用单价疫苗对某一相同亚型禽流感的保护作用会优于多价疫苗。2、禽流感疫苗与其它疫苗联合使用的选择•为减少免疫接种的次数,适当使用一些多联疫苗还是可取的。•要保证重点,尤其是对新城疫和禽流感的免疫。•对雏禽免疫接种,因接种量较小,可考虑使用新城疫与禽流感H5+H9疫苗的联苗。其它时间的免疫接种,禽流感疫苗还是单独接种为妥。3、疫苗的接种时间和接种量•饲养期很短的家禽通过环境卫生的控制可以不接种的则不一定要接种•确实需要,可在10日龄左右接种一次•饲养期较长的家禽,在第一次免疫接种后,每隔2-3个月再接种一次较为合适•20日龄以内雏鸡接种量为成鸡的50%左右,一般为0.25-0.3ml•成鹅接种量一般为鸡的2-3倍•成鸭接种量一般为鸡的2倍4、免疫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对同样的抗体滴度在雏禽与种禽之间、在健康群与有病群之间,其保护效果不尽相同•应结合本场和本人的经验、家禽的品种、近期环境卫生状况、季节和气温、免疫接种次数等综合分析•一般多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一般说来,HI抗体效价最少应该在1:64以上•注意均匀度问题5、免疫失败原因的分析•局部免疫力不足家禽接种灭活疫苗后,在粘膜局部免疫方面未能形成有效的保护•环境受禽流感病毒的严重污染•免疫接种的安排不恰当•疫苗自身的质量问题•其它问题鸡新城疫(ND)欧盟规定:养禽场应无新城疫疫病,且新城疫免疫不能用脑内致病指数(ICPI)大于0.4的活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新城疫Lasota系和I系等活疫苗,ICPI值分别为0.3-0.5和1.4。出口欧盟的肉鸡,须有欧盟认可的指定的官方兽医实验室检测方有效。每批检测费2.6-6.5万元,每次需30-45天才能出据最后结果。1、疫苗种类弱毒苗:IV系—laSota株,ICPI=0.4,抗体提升快,不均匀。Clone30—LaSota克隆株,抗体均匀,提升慢。N79—也是laSota克隆株。VH—ICPI0.1左右,首免毒株。Avinew株—火鸡肠道分离株,可饮水免疫。强毒株—I系(只能肌肉注射)。60日龄后复免用。灭活苗—用laSota或分离毒株灭活作成的油佐疫苗2.母源抗体:母抗的保护作用和半衰期(4.5天);一般母抗在28天消失。首免在1:8时为佳。母抗的参差不齐,导致免疫困难和早期发病。母抗对弱毒苗的中和作用。早期免疫,死活苗并用。3.免疫临界值:新城疫血清抗体滴度和保护力的关系:ND—HI滴度(log2)<4,鸡群可100%死亡;4-6,鸡群90%保护;6-8,能抵抗呼吸道感染,仍可有少数死鸡;8-10,鸡群可100%保护,但仍可出现减蛋现象;≻10,产蛋安全临界区限。4.传支、法氏囊病疫苗对新城免疫的影响传支—新城疫呼吸道上皮靶细胞相互争夺。二者最好不要同时免疫,或用传支—新城疫二联苗免疫。法氏囊疫苗—强毒力病毒损害囊组织,造成免疫抑制。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贫血、J亚群淋巴白血病、Reo病毒、REV、霉菌素的免疫抑制作用。5.非典型新城疫免疫水平不一,强毒侵入;活毒苗免疫后的空白期防护不当。免疫抗体过低(雏鸡<41log2,蛋鸡<91log2﹚。多由免疫方法不当(饮水不佳;点眼、气雾、肌注可靠)或疫苗质量差引起。四、解决方案•健全禽病防疫体系,防止疫病传入。•控制环境污染,实行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生物制品质量,搞好免疫监测。•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慎重科学的应用疫苗,特别是弱毒苗目前证明禽主要传染病的常规疫苗在防止疾病流行中是有效的,不宜轻易引入新的弱毒株或新的多价弱毒株。•加强对疫病的宏观控制能力,尽最大力量减少环境污染。对动物A类疫病要严密监控,及时报告兽医主管部门•逐步改造现有的养鸡模式,推行公司+农户模式•解决鸡群中日趋普遍的亚临床性免疫抑制病毒的多重感染问题谢谢各位光临!
本文标题:当前禽病防治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LIUHE)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0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