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六分册复习重点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西安事变: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杨的部队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张学良的要求,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等赴西安。中共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B)2、七七事变:爆发的时间:1937年7月7日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抗战的开始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七七事变后,中共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变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4、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B)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抢劫掳掠,无恶不作,并疯狂杀害中国被俘士兵和平民达30万以上。其暴行激起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第2课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太原会战和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日军侵入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在会战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部队坂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2、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1938年,日军进攻徐州东北的台儿庄,中国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抵抗,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再次挫败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日军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3、百团大战:1940年由彭德怀指挥第三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2主要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B)①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②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共歼灭日军1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④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4、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第四课民主和独裁的较量1、重庆谈判:时间:1945年8月28日双方代表:蒋介石和毛泽东主要成果: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2、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第六课解放组织的胜利1、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强渡黄河。2、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月)(B)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平津战役: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3、国民党在全国政治统治结束的标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第7课雅尔塔体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B)⑴雅尔塔会议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南部城市雅尔塔会晤,着重讨论欧洲领土变动、成立联合国、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2、联合国时间:1945年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5年建立的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32、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第8课美苏冷战开始1、冷战序幕拉开的标志: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制止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序幕拉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3、两大战营的形成: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推行莫洛托夫计划;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1、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2、世界格局从两级向多级演变: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3、20世纪美苏争霸的史实:50-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遏制政策,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70年代,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美国则陷人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80年代,美国为改变被动局面,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苏联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支沉重,转而全面收缩。第11课冷战的结束1、雅尔塔体制瓦解的标志:德国的统一2、冷战结束的标志:苏联解体第13课欧洲一体化进程1、欧共体:1967年,欧洲的煤钢共合体,欧洲经济共合体,欧洲原子能共合体合并为欧洲共合体2、欧盟与欧元:欧洲联盟成立的时间:1993年欧元正式启用的时间:2002年1月1日3、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欧盟与欧元的诞生标志着西欧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它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并在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4际地位。区域经济的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欧一体化进程为其他区域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第15课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1、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的时间:1995年1月1日。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该组织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1、一届政协:1949年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内外战乱频任,四分五裂的历史,开始了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5、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1951年5月6、西藏民主改革:1959年,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7、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抗美援朝的结束。8、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1、土地改革(B)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5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2、三大改造:(B)“三大改造”是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3、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第19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1、中共八大:中国共产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标志1956年2、“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3、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和球强求福的强烈愿望。但是,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严重失误,使得以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全部专家,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第21课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时间与标志: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2、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时间与标志: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第22课伟大转折1、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三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6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3、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23课改革开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1978年,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的试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中的一项创举。经过10多年建设,基本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浦东开发开放:1990年第24课一国两制1、“一国两制”的提出极其内涵(B)提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基本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香港,澳门回归1984年,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87年,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中葡《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门分别举行政权交接仪式,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有董建华和何厚铧任第一任行政长官,实行高度自治。3、海峡两岸关系:71993年“汪辜会谈”标志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第25课初登国际舞台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的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3、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29个国家的代表相聚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亦称万隆会议。特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第26课外交舞台的拓展1、重返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
本文标题:第六分册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2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