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统的鎏金工艺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在青铜上鎏金的技术发明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传统的鎏金工艺技术,在战国中期已发明,但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的成熟。鎏金技术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开创研究、不断探索总结才创造出了这项工艺。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鼎”来看,造型有战国早期的风格特征,该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也为战国早期的器物。所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鎏金工艺初始时间应定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到了汉代,《汉书》“外戚传”记载“……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昌)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陕西茂陵一号从葬坑出土的鎏金竹节熏炉,炉盖外侧及圈足均刻有与“外戚传”大致相同的铭文。铭文中“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炉)一具。”这两个可看出称谓基本一致。只是“黄金涂”与“金黄涂”之差。唐代称镀金。《唐六典》中称金有十四种,即销金、拍金、镀金、披金……另见《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鎏金一词出现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见宋·丁度等人修定的《集韵》中,“美金谓之鎏”。现在的传统修复中“火镀金”也称“鎏金”与“黄金涂”、“金黄涂”,只是称谓上不同,工艺则是一致的。鎏金是把金子和水银合成“金汞齐”,将“金汞齐”涂在铜器的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后只剩下金子留在了铜器的表面而不脱落。有关“金汞齐”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的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鎏金工艺最早的记载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已晚了约八个世纪。铜器、银器都可以鎏金,但生杂铜不易镀上金。首先将要鎏的器物进行处理,磨细抛光,要达到平整光洁。最好还要用椴木磨碳磨细腻,总之表面越光细鎏金的效果越好。加工金泥,俗称“杀金”。鎏金需要用成色最好的金子。金化学元素符号是A,原子序数为79,延展性较好;不溶于酸和碱,易溶于王水(硝酸与盐酸的混合液)、氰化钠或氰化钾的溶液中。首先,把金子锤打成极薄的金叶,锤打加工得越薄越容易溶化。锤打加工时,将赤金块(约百克左右)用长把铁钳夹住,放置旺火中烧红,夹出后待凉,使用开锤拍打(开锤就是打铜用的铁锤,一头是凸圆平面,直径约5厘米,另一头宽约1厘米左右厚度,长约5厘米,称侧开面)。用开面锤打金块的中间,2厘米宽的块,从中间开打,不需使用太大的劲,要一锤挨着一锤地打,往两边开打。打完一遍,放到火中再接着烧,红后夹出放凉接着锤打。打过几次后,再往宽里打,这样金子会越打越薄。打好的金叶,用稀硝酸涂抹,把金面上污黑的旧样咬除干净,用清水冲洗;把洁净的金叶用剪刀加工剪成细丝。加工好的细丝松软地团在一起,放入石墨坩锅中加热,然后倒入汞。汞,俗称水银,原子序数为80,是在常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易流动,它的比重是13.54,沸点为356.90,在常温下不被空气氧化。金与汞的重量比约为1:7。加热温度700℃-800℃,使用较坚硬的约20厘米长的木棒搅拌。杀金的关键是看火候,凭经验,金化开后立即倒入清水中,就成了金泥。水中的金泥用手捏沙沙的,把金泥放入容器中,用清水浸漫过金泥封护严密。往打磨光细的铜器面涂抹金泥,主要的工具用金棍(直径0.6或0.7厘米,长15厘米的紫铜棍)。两头锤打后锉成铲形,一头大,一头小,大头稍微弯,打磨细腻。金棍,蘸上硝酸(古代用盐、矾等混合物液体)剜金、银泥涂抹在需要鎏的铜器表面,均匀地涂抹,涂抹时要平实周密。花纹处,使用金棍的小头涂抹,尤其是精细的花纹处更要细致,反复多次涂抹金泥,要把整个器物全部抹均匀。抹完后器物发出白色光泽,用棕刷(刷油漆用的一种工具。用时将栓皮的一头切开,露出1-2厘米的棕毛)。在铜器抹好金泥的地方轻轻地擦磨、刷扫,把金泥均匀附在器物的表面。然后用热开水冲洗器物,其目的是为了将硝酸冲洗掉,然后把器物浸泡在清水中24小时,有条件的可在蒸馏水中浸泡。烘烤金泥,浸泡的器物从水中取出后,应尽快烘烤;烘烤需要用一种比较优质的木材烧制的木炭。把器物架放在炭火上,不停地转动,让金泥中的汞在火中蒸发掉。器物在烘烤转动中,时儿离开火,用棕刷子把金泥轻轻地按、蹭、顿、磨。当器物上有水银亮时,用棉花球将金泥擦擦,如果发现有小金疙瘩时必须要擦抹掉。器物移入高温炉火中烘烤,注意到受热一定要均匀,一般温度达到300多摄氏度时,汞就会不断蒸发,器物由银白色变成了金黄色,均匀的全部变成金黄色后停火,让器物自然慢慢的降温。刷洗压光,鎏金器物降温后清泡刷洗,使用质地软些的如木质盆,最为适宜。使用细黄铜刷子,蘸皂角(一种树上结的夹,将皂角折断数截,浸泡清水中,约半小时后,拨动水会泛起白色泡沫,可去污)浸泡的水,刷洗器物表面的浮黄,要轻刷不要过猛。器物会越刷越亮,发出闪闪的金色光泽。最后为使鎏金器增加光亮,还需要使用硬度较高的玛瑙压子(一种在硬器物上压光的压子),玉质的也可以用。蘸着皂角水蹭压,横竖走向要有顺序,用力要均匀,能压出细微的光亮。一件理想的鎏金器往往需要重复涂抹几次金泥、烘烤几次,如果金子丰厚,就要进行三至五次或更多遍的鎏。鎏金工艺历代相传不绝,至今在故宫博物院里还可以看到许多明、清时的大型鎏金器物陈列,它们虽然经历过几百年的风雨浸蚀,有的至今仍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养心殿的养心门前陈设着一对清乾隆年制造的鎏金铜狮和乾清门前放置着的五对鎏金大铜缸,虽说已几百年过去了,现鎏金依旧。银器的鎏金与铜器基本相同。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赵老曾为复制的舞马衔杯银壶也做过鎏金。这件陕西唐代窑藏的银壶,不是整体的鎏金,只是几个部位鎏金,小圆口上有鎏金复莲盖,壶的提梁是鎏金,圈足的箍鎏金。壶面上雕錾的舞马也是鎏金,这种做法称花鎏金。把银壶需要鎏金的部位用磨、铜炭磨细抛光,涂抹上金泥,冲洗后用长钳夹住放在旺火中烘烤。经过数次鎏金后,又经过了作旧处理,与原件器物放在一起,都不容易辨认真伪了。来源:收藏快报作者:贾文超鎏金工艺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操作步骤:①鎏金预处理:无论是铜器还是银器,鎏金器物的表面需要锉平、打磨,呈现出镜面的效果,不能有一点锈垢和油污。②制作金汞齐(俗称“杀金”):用剪刀将金箔剪成金丝,越细越好。剪完后用手将其揉成一团。将金丝团放入坩埚中加热。待金丝烧红后,将汞倒入坩埚,制作金汞齐时,金与汞的重量比通常为1:7。经搅拌金丝很快熔入汞中,汞逐渐变稠,成为银白色的金汞齐,因形似泥状,而被称作为“金泥”。将金泥倒入盛清凉水的搪瓷盆中,金泥凉后,用手摆成堆块,放入干净瓷盆中备用。③涂抹器物表面(俗称“抹金”):用鎏金棍蘸金泥在器物表面均匀涂抹,再用鬃刷蘸少许硝酸涂在金泥的器物表面上刷,把涂抹在器物表面的金泥刷均匀。用开水把金泥层上的硝酸冲洗干净,再将冲洗后的器物浸泡在盛清凉水的搪瓷盆或木盆中。④烘烤器物:把涂抹金泥的器物放在炭火上烘烤,一边烘烤一边转动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器物表面开始逐渐发亮,像注出一层水银。用棉花在鎏金层上擦一遍,把可能残存的金泥擦去,使鎏好后的金层平细。继续烘烤,水银不断蒸发,白色金泥层逐渐变成暗黄色,俗称“开金”。⑤鎏金后处理:开金后的器物表面需要用酸梅水、杏干水等弱酸性水进行清洗,再用铜丝刷子蘸皂角水在鎏金层上轻轻刷洗。经过刷洗后,鎏金层由暗黄色逐渐变成黄色,然后用水冲洗干净。要达到好的鎏金效果,一般的器物均需要鎏金2-3遍,有特殊要求的器物通常要经过5-6遍的鎏金才能达到效果。
本文标题:传统的鎏金工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2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