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大体积砼测温方案(终极版)
1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一、概述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体积混凝土的截面尺寸较大,由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较小,但由于温度产生的变形对大体积混凝土却极为不利。在混凝土硬化初期,水泥水化的同时释放出较多热量,而混凝土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较慢,所以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不断增加,使其内部温度不断升高,混凝土的体积膨胀变大。随着混凝土水化速度减慢,释放的热量也越来越少,积聚在混凝土中的热量由于热交换的进行逐渐减少,混凝土的温度降低,因而产生收缩。当此收缩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简称主温度应力),此时混凝土的强度较低,如不足抵抗拉应力时,混凝土内部就产生了裂缝。此外,混凝土的导热系数相对较小。其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失,而表面热量易与周边环境进行热交换而减少,从而温度降低,就形成混凝土内外的温差。如温差较大,则混凝土表里收缩不一致,也使混凝土开裂。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必须考虑温度应力和温差引起的不均匀收缩应力(简称温差应力)的影响。而温度应力和温差应力大小,又涉及到结构物的平面尺寸、结构厚度、约束条件、周边环境情况、2含筋率、混凝土各种组成材料和物理力学性能、施工工艺等许多因素影响。故为了保证大体积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国家建设部于2010年颁布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第13.9.6条规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应在12h内采取保湿、控温措施。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中第5.5.1、5.5.3、6.0.1、6.0.2、6.0.3、6.0.6条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中第8.5.2、8.5.4、8.5.6、8.7.3、8.7.4、8.7.6、8.7.7条中都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和测温作了明确的规定。二、工程概况XXX工程项目由XXX有限公司开发、XXX公司承建。该工程项目位于XXX。该工程包括1栋26层高层建筑,4栋32层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含一层地下室)。基础为筏板基础,筏板厚度为1600mm,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为P6。由于该工程筏板基础混凝土体积较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较高,因此,在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水泥水化产生的温度应力和由于混凝土干燥收缩而产生的收缩应力引起混凝土体积变形,而使混凝土结构极易产生有害裂缝。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不致因混凝土自身与外界条件产生的温差及收缩应力引起结构性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除应按编制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外,同时还应对筏3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测,了解混凝土浇筑体内各部位温度变化情况,以指导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三、监测依据及温控指标1.依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的有关规定。2.温控指标1).温升峰值: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2).里表温差: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3).降温速率: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4).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当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时,方可全部拆除保温覆盖层。四、温度监测点布置1.温度监测点布置原则①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交叉竖向剖面进行测温,竖向剖面交叉位置宜通过基础中部区域。②每个竖向剖面的周边及以内部位应设置测温点,两个竖向剖面交叉处应设置测温点;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测温点应设置在保温覆盖层底部,并应与两个剖面上的周边测温点位置及数量对应;环境测温点不应少于2处。③每个剖面的周边测温点应设置在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处;每个剖面的测温点宜竖向、横向对齐;每个剖面4竖向设置的测温点不应少于3处,间距不应小于0.4m且不宜大于1.0m;每个剖面横向设置的测温点不应少于4处,间距不应小于0.4m且不应大于10m。2.温度监测点布置①温度监测点布置在筏板基础平面的对称轴和对角线上,同时在混凝土较厚的电梯坑和集水坑周边以及容易出现裂缝的重点部位布置监测点,以便真实地记录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及时的反映温度场的变化情况。温度监测点布置及监测点数量详见《筏板基础混凝土温控布置图》。②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分别布置三根测温导线[砼上部(砼表面以内50mm)、砼底部(砼底面上50mm)、砼1/2厚度位置]。如图:③覆盖养护层底部的测温点布置在代表性的位置,不少于2处;环境温度测温点不少于2处,并离开基础周边一定的距离。五、温度测试元件安装及保护1.温度监测采用预埋测温线连接电子测温仪读数来完成。5测温仪: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精度为0.1度。经检定合格。测温导线:2.0m、1.5m、0.5m三种规格。测温导线安装前必须在水下1m处经过24h浸泡不损坏。并对每根测温导线逐个检查并校准。2.用Φ14-Φ16钢筋(钢筋长度≥筏板厚度+200mm)作为固定支架(钢筋由委托方提供),将测温线(根数=厚度方向的测点数)沿该钢筋长度方向用绝缘胶带邦扎在该钢筋上,再将该钢筋支架固定在混凝土筏板的上、下钢筋网上,绑扎(或焊)牢固。3.注意安装时测温线下端的测温元件位置要准确,并与结构钢筋及固定支架钢筋绝热。4.测温线的引出线宜集中布置,测温线上端插头留在混凝土外面,在筏板混凝土上表面≥200mm处为宜,并用塑料袋罩好并编号,避免潮湿,保持清洁。5.测温元件周围应进行保护,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直接冲击测温元件及引出线;振捣时振捣器不得触及测温元件及引出线。六、温度监测1.温度监测用电子测温仪连接测温线,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主机屏幕上即可显示相应测温点的温度,由此采集、记录测试温度数据。2.温度监测从混凝土入模后开始,首先监测混凝土的入模温度。3.混凝土浇筑完毕10小时后再进行温度监测。浇筑体周边表面以内测温点、浇筑体中心测温点、浇筑体底部测温点、浇筑体表面测温点、环境测温点的测温,应与混凝土浇筑、养护过程同步进行。64.大体积混凝土测温频率要求:①第一天至第四天,每4h测温一次;②第五天至第七天,每8h测温一次;③第七天至测温结束,每12h测温一次;5.应按测温频率要求及时提供测温报告,测温报告应包含每个测温点的温度数据、温差数据、代表点位的温度变化曲线、温度变化趋势分析等内容。6.监测单位应每天提供温度监测日报,若监测过程中出现温控指标不正常变化或有超温控指标的趋势,应及时反馈给委托单位,以便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7.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mm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0℃时,可停止测温。七、混凝土养护1.混凝土浇筑完毕、待二次抹面后,应按编制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对混凝土进行常规养护外,尚应按温度监测数据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以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2.根据实际施工时间,结合当前气候影响,混凝土表面覆盖应满足一层塑料薄膜加一层或二层麻袋或草垫,电梯坑和集水坑周边混凝土表面覆盖应满足一层塑料薄膜加二层麻袋或草垫。3.施工单位应按要求准备好足够的保温材料,以解决可能出现的气候突变。4.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7最大温差小于20℃时,方可全部拆除保温覆盖层。八、监测条件1.为保证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委托方需提供在施工现场的一间不间断电源的监测工作室,面积10㎡左右。2.现场埋设测温线时,委托方需在施工现场派一名工人配合测温线的安装。3.测温期间,委托方需派一名管理人员与监测单位保持工作衔接。4.从测温点布置至温度监测结束期间,施工现场与测温工作无关的人员不得碰损测温线及插头,以保证整个测温工作顺利进行。九、安全保证措施1.进入施工现场的检测人员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2.进入施工现场的检测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3.进入施工现场的检测人员禁止穿拖鞋、高跟鞋。4.进入施工现场的检测人员应注意安全,小心钉子和钢筋以及高空坠物等。XXXXXXXXXX
本文标题:大体积砼测温方案(终极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3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