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清代建筑技术与艺术中国与世界:艺术和科学&工程做法建筑设计这个词来源于西方,来源于西方维特鲁威的时候。古罗马的时候就开始有建筑师这个名词,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进一步地确立了建筑师的职责。清代并行的是巴洛克的时代。巴洛克的代表人物Bernini,贝尔尼尼。他是雕塑家、画家、诗人、建筑师,有很多的头衔,一辈子很成功,中了法王路易十四卢浮宫东立面改造的标。他的特点是极具表现力打破了艺术的很多界限,绘画和雕塑的界限,雕塑和建筑的界限,他是很成功的。右图:雕塑《大卫》2圣彼得大教堂青铜华盖巴洛克时期(清代早期),更具有意义的是Borromini,波洛米尼。波洛米尼很有成就,但是生活上不甚得志,最后自杀身亡。波洛米尼的特点是通过设计实现理想,这个理想是对世界宇宙的基于宗教意义上的理想。当时哲学信仰布拉特主义,有世界的基本模型,他用建筑的手法来表现几何级数3上的从简单的模型发展到复杂的世界模型,巴洛克的建筑风格是波洛米尼的重要贡献。圣卡罗教堂Guarini瓜利尼出生于巴洛克晚期(清代)清代定鼎的二十年前。4瓜利尼原来是一个数学家,他希望艺术、科学和数学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一同表达神学概念。他设计过很多非常具有哲学意涵的、用几何手法来逐步实现引进的设计方案,但实际建成的不多。卡里尼亚诺宫清代定鼎之前的十来年的时间里,诞生了一个英国人,这个英国人叫ChinstopherWren,克里斯托弗·列恩。5Wren的作品主要是伦敦大火之后的一些复建工程,最著名的就是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Cathedral。建圣保罗大教堂时,Wren在设计中遇到了困难,他希望在圣保罗大教堂上面建一个穹顶,辉煌的穹顶是他信仰的支持。而穹顶用传统的方法建造会很重,尤其建在圣保罗教堂的旧基上,基础承重不好,建到一半发现有沉降,这么大这么重一个穹顶怎么能建在空中呢?他的助手BobertHooke,胡克。6胡克是解决圣保罗穹顶建造的关键。胡克当时研究的结果是:如果一个曲线像链子那样垂下来,那么在它每一个环节上只受拉力,相应同样的曲线翻转过来做一个穹顶,每一个环节上只受压力。这样结构的侧推力就很小,穹顶可建得很薄。依照这样的思路,圣保罗大教堂做了三层穹顶的设计,内层有装饰性的穹顶,外层用轻质结构做的穹顶,而最上面的钟塔不可避免地用石材来建造,它很重,怎么办?圣保罗大教堂的图纸表现出来的曲线,在相应的位置上配重,在最上端配上钟塔的重量,形成一个倒着的曲线,把这曲线翻转过来,这个曲线只受压力,就可以做一个非常轻薄的结构,只承受压力,承住最顶上的Lantern那个钟塔。这样的设计把科学技术、建筑形式和理想融在了一起,这就是当时西方建筑的写真。社会阶层上有一些人物被称为建筑师,他们有充分的自省,有自己的哲学追求、形式追求,甚至有相应的科学辅助手段。7中国的在明末清初开始西学东渐但西学东渐真正有多少影响到了建筑的行业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总之,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国的设计依然有如图反映的,像一个非常精美的中国的象牙球,制作工艺很复杂。从取象牙开始到加工成圆球,在圆球上定位,有相应的图案,需要非常精密的数学计算和几何分析,最终表现的却是它复杂的雕刻遮蔽了一切。它内层的象牙球有好多层,可以层层转动,这种机巧遮蔽了一切。其中纯正的几何计算并不被经常提及。外国也有象牙球,西方的象牙球所反映的装饰在其次,而几何关系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国在清代雍正十三年颁行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工程做法》。8领衔编纂这本书的是康熙皇帝的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果亲王多才多艺,爱写诗、画画、旅游、书法不错。在工程技术上也有很大建树,所以让他来领衔编修《工程做法》这本书,这本书的目的是所谓“为详定条例以重工程以慎钱粮”。是为了控制工程造价,他关心的是要“照旧制尺寸办理,其营造工程等地,物料之精粗”,他希望工程“了然,庶无浮尅”,9而这个做法能“垂永久”。它的目的并不是要表达建筑应该怎么设计,建筑细节构造是什么,它是为了控制造价。这本书共七十四卷。一到二十七卷讲的是大木结构,从九檩庑殿大木结构到四檩小式的一个结构。第二十八卷到第四十卷讲的是斗栱,讲的斗科做法。第四十一卷到四十七卷讲的是装修、石瓦作、发券、土作做法。接下来讲各作用料、各作用工,这本书的体例基本如此。《工程做法》的诞生其实有它的历史背景。皇家需要控制工程的造价,官方也需要控制工程造价。皇家内部的控制其实并不是按工程做法来拟定的,而是用另一套体系,这个体系叫则例。则例是以例为则,换句话说就是上次建这样规模的建筑用了多少工、多少料,按什么制度做的,下次可以参照它来制作,造价也得到了控制。则例体系是一个基础,在清初已经形成,工程做法颁行之后,可以管理官方的施工,而则例延续下来使用主要在内廷皇家,不希望让大家都知道,只用抄本来规定这些东西。关于皇家的建筑控制王世襄先生在《锦灰堆》里总结过他对则例的看法。10“准”建筑师执行则例、利用则例进行建筑设计是“准”建筑师的角色。样式雷世家从第一代雷发达到最后一代雷献彩到民国时间有八代。服务宫廷的有七代多,第七代还是清代。这个世家负责建筑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准建筑师。他的特长在于画图样、计算建筑的比例空间、制作模型、图样。按照图样名称,还有烫样,烫样指建筑模型。烫样如图图样,不是样式雷做设计时候画的设计图,而是在做设计之前,对下一代起到教育任务的教育功能的练习图纸,收集很多种不同的样式图纸进行绘制进行教育和学习。11如图是内檐装修。室内隔断的各种形式:圆光罩、八方罩、几腿罩、瓶形罩、碧纱橱、真假门,或者两个门带方窗种种,栏杆罩,这些门类也是在他们类似家庭课本中教育的一些模型。这个课本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样式雷家族没落以后,这些东西被出售,一部分被中法大学收集,后来中法大学的收藏辗转到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图纸更详细,室内隔扇的名字都标到了图纸上。各种不同的室内罩隔的花纹方窗的样式12门口的样式,做上装饰的门口各种花纹的名字和样式、细节摆在供桌上的五供他们还画透视图,右图是一张表现故宫建福宫花园的透视图纸,使用灭点的。这张图纸也藏在故宫博物院。13再有就是烫样,为什么叫烫样呢?因为烫样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热。坡面屋顶需要做个模子,就像做鞋楦一样。然后用纸层层脱裱,脱裱合背若干层。合背,北京话叫壳巴儿,就是纸的背面相合。刷上浆子,上上浆子一层层贴起来,这样形成一个纸壳儿,合背。通过加热固化形成曲面的屋顶。14室内分隔的那些墙体,包括罩隔,开了洞口,那些装饰都是用这种方式来制作的,形成这样一套综合的模型。屋顶可以打开,上层可以挪走,楼板可以挪走。一层一层地展示它从内到外的情况,这就叫做烫样。15烫样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让皇帝看效果,通过观察发现烫样的立柱的高度略地高于标明的高度。因为皇帝看模型的时候不会趴着看,他会居高临下地俯看。最有代表性的是模型里的楼梯,非常陡,实际是被夸张了的高度,真实高度比这要缓一些。16这是组织好了以后模型的样子,可以一层一层地打开。清代建筑主要通过图样和烫样来表达,而西方的建筑师也是通过图和模型来表达。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二者之间创作出来的建筑成果又有什么不同呢?从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建筑经历了一拨一拨的形式运动,经历了一拨一拨的思潮,威斯敏斯特宫一直走向今天近现代建筑类型。17巴黎歌剧院中国古代的建筑仿佛一棵大树的生长年轮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还有什么机制差异呢,除了建筑师的自省、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自己思想的教育和思想的深度和高度的差别之外,还有什么因素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呢?仅就图样和烫样而言就有很多差别。样式雷所绘制的建筑图中主要关心的是大致的间架尺寸,他绘制的方式是在宣纸上用毛笔和戒尺来绘制,不太涉及构造的细节。某些装饰的细节他关心,但构造的细节并不重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细节他知道,工匠们也知道,他和工匠的交流只要用一个术语代替这个细节就可以了。如他只要跟工匠说,我要做一个歇山顶多少檩,图纸上有尺寸,用什么样的斗栱、什么样的彩画,只要一描述,他明白,工匠也明白。我们把这种体系叫做术语体系,在术语体系里很容易能把术语体系之内的信息传达,很难跳出这个术语。换言之,如果建一个什么样的教堂,用什么样西方的术语来解释,工匠是18不会明白的,而在西方文艺复兴的这个时期,他们所经历的流程不光有建筑师的自省,甚至还有一些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融合。其中不可避免的一套融合是透视法。对制图规则的深入探讨最终形成了一套制图规则体系,而不是术语体系。制图规则体系讲图纸上什么样的线条表示什么样的含义,按照这个含义理解图纸,能想象出一套可能完全没有见过的房子。理解规则要比理解术语更加重要,这就能使建筑师和工匠都跳出这个术语的羁绊而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而这样的积淀在中国清代的建筑行当是不存在的,这可以算是一种缺憾。恰恰是两个营造行业的不同,两个体系的不同,如科学门类、艺术门类接触的深度不同所造成的清代的文化特点和建筑文化特点。19建筑匠建筑匠就是在建筑师的工作完毕之后如何来把建筑真正地建造起来,他们传统工艺之中关乎设计、工艺技巧和灵魂。清代建筑匠有五行八作之说,五行即所谓瓦、木、油、石、土五行。八作覆盖的更全面一些,包括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画、糊。瓦作排在第一位有道理,因为瓦作是第一个到达现场,他们负责抄平,负责一些基础做法,而又最后一个离开现场。他们需要在铺瓦完毕、清理完毕才能够离开,以瓦匠被排在第一位。瓦匠有句谚语叫“齐不齐一把泥”。有两种解读,一种说瓦匠工作相对粗糙一些,有些误差可以用泥来调整:另外一种解读是瓦作最基本的是泥活的把握,瓦作下面的泥活是瓦作重要的工作环节。如瓦作的匠人入行先要做壮工,壮工就是所谓处理九浆十八灰,把灰调配完毕由瓦匠师傅在建筑上施用。而瓦作的工序也非常复杂,门类也很复杂,不仅涉及了铺屋面的瓦、垒墙面的砖、室内地面的铺面,所有这些砖瓦背后的灰浆制作,都是瓦作的工艺范围。木作指的是大木匠和小木匠,大木匠需要搭设间架结构,制作斗栱,树立屋架。小木匠负责门窗装修,门和窗属装修类,他们负责加工,加工的工艺更加精细一些。20木匠师傅不能是纯粹的文盲,他们至少需要掌握二十个字“前后老檐柱,上下金脊枋,东西南北向,穿插抱头梁”。有了这二十个字,木匠师傅就可以在构件的相应位置题写,就能确定构件应该朝向哪个方向,怎么组装。木匠师傅更拿手的是放墨线、开榫卯、标写题记等等诸般技术。石匠做的尺度一定要比较精确,俗谚中有“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的说法”。石匠打出来的石料不能长也不能短。木匠下出来的料长一点无所谓,木匠师傅“差一寸不用问”,大木匠不能像做家具那样严丝21合卯,稍有点松旷组装起来方便。差一尺当然是长一尺了,“差一尺正合适”用来开榫卯。再长,“差一丈用得上”,长出一丈来,截锯下来可以用作别的构件。铁匠也是打钉子的时候,短了再敲两下就长了。不长不短是石匠,石匠需要把握尺寸精确一些。扎匠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搭脚手架。很关键,整个施工离不开他。扎匠还搭一些凉棚、扎彩。如万寿庆典,皇帝庆典,沿街要搭很多彩棚、小布景、小戏台,这个工作往往是扎匠和裱糊匠结合着做。土匠的工作主要是基础处理。打夯、夯实基础、打窝等,基础处理好是前提,其他其他工匠能砌筑。油漆匠主要是做地仗,做单色的油饰。他们做地仗的本领是很强的。清代的木材都用拼接料,需要打铁箍,需要遮盖拼接的痕迹,表面就要做比较厚的地仗。在清代早期和明代地仗往往很薄,做厚地仗厚到单皮灰要刷三层的灰,三道灰或四道灰,一麻五灰指的是有五层灰其中一层麻刀,一麻一布六灰,一麻两布七灰,厚的能到一厘米甚至一厘米以上。太和殿的柱子发现多次做地仗,做油饰,重叠起来那就很厚。22彩画匠往往被称为先生,而其他匠人被叫师傅,他们往往穿着长袍大褂,平时作画,画佛像、灯笼。画工程装饰建筑的彩画时,在脚手架上挂个碗,拿着笔来绘画。绘画的工艺不仅如此,也会把一些模式定型的画用一个纸上起上谱子,谱子上扎上眼儿,用粉拍,线路就印到了构件上,再随着线路制画,这叫画谱子、扎谱子、拍谱子。按这个工序再做线路。这个在西方也有,西方叫PouncingSten
本文标题:清代建筑技术与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5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