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这些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标准的问题。2.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答: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答: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构建,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思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人类早就有所认识。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5.辩证的否定观。答:○1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事物的发展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及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答:○1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是在相对限制上认识的,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在这限度上,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二者相互包容。所谓包容,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7.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改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认识的产生于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3.实践是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与生产需求。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10.价值的特性。答:第一,客观性。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其三,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第二,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第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第四,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1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答: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1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同自己相适合,以利于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不能长期存在下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它们的矛盾运动。1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答:①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我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③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答: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15.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6.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7.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组成及其特点。答: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组成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18.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其社会影响。(1)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资本积累的社会影响:第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第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第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19.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答: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即为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与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20.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及其运动的基本前提。答:生产资料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阶段。产业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业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三种形式。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只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本文标题:马原简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6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