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骑桶者”的形象特点意义及小说主题。2、理解荒诞虚构与现实的统一。教学重点1、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2、“骑桶者”独特的行为方式、独特的心理过程。3、“骑桶者”的形象意义。教学难点虚构的产生与虚构和真实性的统一。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PPT,内容顺序为:课题、作者介绍、四句话、人物性格、小说主题、表现主义、卡夫卡的关注、卡夫卡主要作品、结束语。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导语:同学们,你们每天关注些什么?我们关注过光鲜的衣着,关注过小虎队,关注过周杰伦、韩寒,但是我们是否关注过农民工、失业者那些身份卑微的人(甚至我们自己),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内心,比如理想、需求、信念,以及归宿等等。海子,一位诗人,一位上个世纪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说“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他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看来,人不能只关注自己,人应该有悲悯情怀,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草根人物。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内心,关注他们的理想、需求、信念,以及归宿等等。下面我们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一起关注他笔下的一个小人物,一起领略大师文章独特的艺术魅力。板书1:骑桶者卡夫卡二、作者介绍2、导语(PPT):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板书2:西方现代派文学鼻祖欧洲表现主义文学大师三、自读课文或师生一起疏通文意,概述情节和故事梗概,说说对这个“骑桶者”的初步看法。3、导语:下面请各位同学默读课文,明白故事梗概。(如果学生预习过,则直接进行)一个穷得连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4、导语:说说自己对这个骑桶者的初步看法,从哪里看出,一句话,一个词也行。(备用教法——师:找一纵行,逐一回答)(师:我的初读体验是,这个“骑桶者”很孤独,很卑微,很无奈,很可怜)5、导语:一个人总得有个名号,可“骑桶者”连一个名字都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塑造人物?看来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不仅仅是写一个人的孤独、无助、无奈、可怜,而是要揭示一类人的孤独、无助、无奈、可怜。板书3:人物——小人物——类型四、解决故事背景问题6、导语:故事的发生总得有一个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促使“骑桶者”做了一件借煤的事?请同学们找出有关“骑桶者”借煤背景的句子,并加以分析,同时体会“骑桶者”的心境。(师:带领学生一起再读第一节)板书4:环境——冷——异化(教师提示:骑桶者没有亲人、朋友,又陷入困境。我们不仅要读到作者写到的,还要读出作者没有写到的人文环境)五、研读故事借煤的过程,体会“骑桶者”的心理历程,欣赏、交流语言特色。讨论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7、导语:下面我们梳理一下骑桶者借煤这一行为的过程,然后简述一下,最好用一个字概括。板书5:行为——想、骑、飞、喊、逃——怪诞8、导语:从“骑桶者”借煤的过程看,显然不合常人的逻辑,可见,作者在设计情节的时候,有着很强烈的主观色彩,特别是哪一个情节表现得更加强烈?板书6:情节——飞——虚构9、导语(PPT):下面请大家以研究的方式、欣赏的眼光,去感受、去发现“骑桶者”独特的借煤过程,体会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特别是印象最深刻的句子)。要注重作者对“骑桶者”借煤过程心理状态揭示的过程,从而理解“骑桶者”行为的真实性。方法是把自己想象成那个“骑桶者”,进行心理体验,体味“骑桶者”的行为和心理历程。请大家记住四句话:用自己的人生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没有读不懂的小说。(1)第一节。想10、导语:面对困境,小人物想到些什么?你能理解其真实的心理状态吗?(注意:紧扣课文内容情节作答)(2)第二节。骑,飞。11、导语:这个小人物为什么选择“骑着煤桶前去”借煤?这是常人应有的举动吗?卡夫卡又是如何描述“骑木桶”的行为的?这样描述表现出小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飞起来后,小人物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他飞停空中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从这些变化中,你能感觉到小人物真实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吗?而这些过程其心理的实质是什么?(注意:紧扣课文内容情节作答)(3)第三节至结尾。喊12、导语:五次“喊”(注意这种对话交流方式),其内容、语气、语调、语速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之中,你体会到“骑桶者”哪些心理变化?(注意:紧扣课文内容情节作答,可以找一名善读学生演绎一遍,然后分析)(4)结尾。逃13、导语:结尾,骑桶者被老板娘的围裙扇走了,看起来是被动的,而对“骑桶者”来说,正好符合他的一贯心态,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你认为其真实的心态是什么?与小说视角的变化有何关系?(注意:紧扣课文内容情节作答)板书7:心理——畏缩、自卑、惶恐、逃避、弃绝——失常(师:如果学情不乐观,就以桌为单位,逐段进行)14、导语:“骑桶者”借煤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老板、老板娘,还是他自己?请从课文中找出。(师:带领学生一起再读课文)参考:这是一次失败的借煤,也是一次失败的交流。卡夫卡在这里并没有谴责什么,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性格的弱点导致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给你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可以把“借煤”看做是发生在作者想象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恐惧。15、导语(PPT):就这样,一个穷得连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同学们看,这个小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就是他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逃避、弃绝。是一个猥琐的小人物。16、导语(PPT):从这个小人物的行为过程和他同这个世界的关系来看,这篇小说主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17、导语(PPT):表现主义创作主张遵循“表现论”美学原则,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相对立。它反对“复制世界”,即不把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作为真实的依据,主张凭“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为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角度去探悉同一事物的本质。这种艺术手段统称“离间法”。刚才我们在分析“骑桶者”心理的同时,也鉴赏了语言,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板书8:语言——表现六、讨论卡夫卡的关注或发现及其意义17、导语(PPT):但就是这样一个猥琐的小人物,却引起卡夫卡的关注。你在生活中发现过或关注过“骑桶者”吗?你怎样理解卡夫卡的情怀?卡夫卡笔下描写的,或者说他的关注和发现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这完全区别于19世纪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家所关注的对象。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这是一个优秀作家悲悯情怀的具体表现,即便是对人性缺陷的表现,依然是对美好的向往。当下生活的人们一旦在生活上遇到困境,就会自然地想起卡夫卡,并意识到他作为一个预言者和先知的地位。这就是卡夫卡关注的意义。七、虚构讨论18、导语:你们觉得“骑桶者”真的去买过煤吗?我怎么总觉得这是一个人一次妄想症发作时的臆想一样。我也讲过,心理特征就是他的性格特征。卡夫卡跳出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塑造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变形处理,构设了一种令人惊异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一强烈的心灵震撼,驱使读者透过这变形的巧妙“伪装”,即虚构,反而使我们更加清晰而深刻地看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虚构也真实。那么,卡夫卡是如何做到的?也就是说卡夫卡和传统的现实主义塑造人物的方法所追求的真实是不一样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塑造人物的方法有语言、外貌、行动、神态、心理等,那么,从本篇小说看,作者刻意追求的是哪一种真实?小结:追求心理真实,必要地细节真实。所以没有外貌等传统的刻画人物的手法,甚至连故事发生的真实背景都没有,比如时间。然后:引导学生着重看一看第二节,然后是全文。19、导语:如果这里改为常人的借煤,你想会有哪些举措,比如提、扛、背、拎,或者非法的,比如偷、抢等等?小说的内涵和指向会哪些变化?(注意:请你紧扣课文内容作答)20、导语:但是“骑桶者”说飞就飞,这显然是作者赋予“骑桶者”以飞的方式去借煤的,那么作者能不能赋予“骑桶者”以飞的方式去借煤?比如这个小人物为什么要飞?他会不会飞?愿不愿飞?而且是骑在木桶上飞?木桶能否提供飞行的条件?你觉得这是真实的吗?这一“飞”产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注意:紧扣课文内容情节作答)21、导语:他飞行的特点是什么?能不能飞离大地到外太空?他最后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能这样结束飞行?你觉得这是真实的吗?(注意:紧扣课文内容情节作答)板书9:逻辑——心理、细节——真实教师小结:小说设置了特定的异化的环境,让人物走出生活常规。卡夫卡用刻意追求心理真实和细节真实的方式达到小说虚构与真实的完美状态,在小说发展史上重新处理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即“梦幻和真实的融合”。这可以说是卡夫卡对小说艺术最大的贡献。板书10:梦幻和真实的融合八、结束语22、导语(PPT):同学们,今天,我们领略了大师手笔和大师情怀,但这仅仅是卡夫卡心灵生活的一角,要想进一步走进卡夫卡的精神世界,还请同学多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比如: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堡》借银行职员约瑟夫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质的长篇小说《审判》等23、导语(PPT):现在下课了,我想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这篇小说的结束语。老师的结束语是:关注心灵健康,不要成为“骑桶者”。谢谢!九、板书:(注意顺序)骑桶者卡夫卡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欧洲表现主义文学大师人物——小人物——类型环境——冷——异化行为——想、骑、飞、喊、逃——怪诞情节——飞——虚构心理——畏缩、自卑、惶恐、逃避、弃绝——失常逻辑——心理、细节——真实语言——表现梦幻和真实的融合
本文标题:骑桶者教学实例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7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