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分析与阐扬(15*2=30分)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1、分析:这种唯物主义学说的“认识论”的出发点的什么?这种学说的“忘记”会引发什么样的逻辑后果?2、阐扬:你如何理解人与教育的关系?二、阐述与证明或反驳(10+20=30分)怀疑不是信仰的反面,而是信仰的一个要素。——保罗·蒂里希1、阐述:请有根据地阐述你所理解的“怀疑”与“信仰”?2、证明或反驳:怀疑是信仰的一个要素。(说明:如果你同意蒂里希的观点,那就请证明之;反之,则请反驳之。)三、理解与解释(20*2=40分)一个所谓哲学原理或原则,即使是真的,只要它仅仅是个原理或原则,它就已经也是假的了;要反驳它因此也就很容易。反驳一个原则就是揭露它的缺陷,但它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仅只是共相或本原或开端。——黑格尔1、理解:为什么说仅仅作为“共相”的原则就是这个原则的“缺陷”?2、解释: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一个即使是“真”的哲学原则,只要它滞留于其自身,它就“已经也是假的了”。四、论证(50分)论哲学之思的超越性(参考性提示:A、何为“哲学之思”?B、在A的基础上,论证哲学之思的超越性本质:1、哲学之思的超越怀何以可能?2、哲学之思的价值和生命即在于其超越性。)2009年试题哲学通论一、理解与解释(15*2=30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理解:你怎样理解“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这句话?2、解释:你同意恩格斯的“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这个观点吗?为什么?二、阅读与评价(10+20=30分)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1、阅读:你怎样理解“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这个说法?你认为可能吗?为什么?2、评价:请评价笛卡儿的“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三、分析与反驳或证明(20*2=40分)指明了知性所坚持的有限与无限的对立为虚妄之后,我们自易陷入这种说法,即既然无限与有限是一回事,则真理或真正的无限就须宣称并规定为无限与有限的统一……但这种说法会引起有限化无限或无限化有限的正当责难。因为在这种说法里,有限似乎只是原样保留在那里……有限既被设定为与无限统一,则它无论如何,决不能保持当它在此统一关系以外的原样……同样,无限也免不了改变,当有限与无限统一时,作为否定性的无限也在对方之前失掉其尖锐性了。---黑格尔---1、分析:为什么说“这种说法会引起有限化无限或无限化有限的正当责难”?2、阐扬:“有限既被设定为与无限统一,则它无论如何,决不能保持当它在此统一关系以外的原样……同样,无限也免不了改变,当有限与无限统一时,作为否定性的无限也在对方之前失掉其尖锐性了”。四、论证(50分)对灾难、人性、生命、人生、民族、国家等的哲学之思(参考性提示:1、以哲学的方式进入你的话题;2、无需面面俱到,选择真正切己的话题,追求思考的深度。)2008年试题一、理解与解释(15*2=30分)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可靠的感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只是在数世纪以前由于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可靠的感性”所感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理解:“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段话是什么意思?2、解释:为什么“连最简单的‘可靠的感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二、阅读与评价(10+20=30分)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1、阅读:你怎样理解“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这个说法?你认为可能吗?为什么?2、评价:请评价笛卡儿的“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三、分析与反驳或证明(20*2=40分)存在主义者所达成的共识是,他们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存在,与自己项羽,在世界中涌现——然后才是确定自我……开始时,他是虚无。——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分析:请分析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思路(包括对其“存在”和“本质”范畴的分析,以及对其“先于”的分析)。2、反驳或证明:“开始时,他是虚无”(说明:不同意则反驳,同意则为之辩护)。四、论证(50分)一个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参考性提示:1、概念上界说你所领会的“人生”和“审视”2、诉说你的人生理念或人生关怀3、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尽力切己地去揭示“审视的人生”之意义境域,然后围绕着诸如“认识你自己”“人生意义”“追求自由的人生”等话题域去展开深度的论证。)哲学通论2007一、理解与反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二、解释与评价:任何一种“关于某物的相信”或者“关于某物的不相信”都需要一种论证,也即说到底始终仅仅是相对的“信”和“不信”,即相对于一个说明关于某物之相信或不相信的实行的根据(真理性根据或者似真理性根据;如果没有指明某物,我们便会指摘一个人是“轻信的”);而“对……的信仰”和“对……的无信仰”,则是一种本质上没有根据的和不可论证的,但依然在一种信仰内容中能够自明地充实的精神行为。也就是说,在信仰那里,有一种信仰自明性……在相信那里,绝没有什么可能的信仰自明性。——舍勒三、反驳或证明与阐述:A、我是什么?一个思想的东西。什么是一个思想的东西?它是一个能够怀疑、理解、肯定、否定、意愿、拒绝,同时还能想像、感觉的东西。——笛卡儿1、反驳或证明:“我”乃是一个思想的东西。(论述过程中请特别注意“我的……”与“我本身”的区别与勾连)2、阐述:一个婴儿有“自我”吗?一个精神病人呢?如果没有,那么你认为怎样才算“有自我”?这时你还认为笛卡儿的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吗?有根据地阐述你的见解。B、对于任何给定的时间和地点来说,什么是道德?那就是大多数人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不道德就是他们不喜欢的东西。——怀特海四、论证:自由与人的本质(参考性提示略)哲学通论2006一、理解与解释(30分)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成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1、理解:“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是什么意思?(10分)2、解释:为什么“时代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成冲突中去解释”?(20分)二、反驳与评价(30分)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只要依照这种关系来作推论,我们便能够超出我们的记忆和感官的见证以外......一个人如果在荒岛上发现一只表或其他机器,他就会断言这个荒岛曾经有人到过。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都是这种性质的。在这里,我们总是假设,在现在的事实与由此推得的事实之间,必然有一种联系。如果没有任何东西来结合它们,则那种推论就会成了完全任意的......我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个没有例外的概括命题说,这种关系的知识在任何例证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我们的理性如果不借助于经验,则它关于真正存在和实际事情也不能推得什么结论......如果有人问:我们对于事实所作的一切推论的本性是什么?适当的答复似乎是:这些推论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如果再问: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一切理论和结论的基础是什么?就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经验”......假定有一个具有最强的理性能力和反省能力的人,突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一定会马上觉察到事物不断地在继续出现,一件事跟着一件事发生;可是此外他就不能进一步发现其他的东西了。他首先就不能凭借任何推理而得到因果的观念......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某一事件在某一实例中先于另一事件发生,就断定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事件的结合可以说是任意的、偶然的。可以说并没有任何理由从一个事件的出现推论出另一事件的存在。---休谟---1、反驳:“......事件的结合可以说是任意的、偶然的。可以说并没有任何理由从一个事件的出现推论出另一事件的存在”(注意:如果你同意休谟的这个观点,那就请为之“辩护”)(15分)2、评价:“知识在任何例证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我们的理性如果不借助于经验,则它关于真正存在和实际事情也不能推得什么结论......因果关系的一切理论和结论的基础是”而且仅仅是“经验”。(注意:无论同意抑或不同意休谟的观点,你都必须给出你之所以如此评价的理由或根据。)(15分)三、分析与阐扬(40分)指明了知性所坚持的有限与无限的对立为虚妄之后,我们自易陷入这种说法,即既然无限与有限是一回事,则真理或真正的无限就须宣称并规定为无限与有限的统一......但这种说法会引起有限化无限或无限化有限的正当责难。因为在这种说法里,有限似乎只是原样保留在那里......有限既被设定为与无限统一,则它无论如何,决不能保持当它在此统一关系以外的原样......同样,无限也免不了改变,当有限与无限统一时,作为否定性的无限也在对方之前失掉其尖锐性了。---黑格尔---1、分析:为什么说“这种说法会引起有限化无限或无限化有限的正当责难”?(20分)2、阐扬:“有限既被设定为与无限统一,则它无论如何,决不能保持当它在此统一关系以外的原样......同样,无限也免不了改变,当有限与无限统一时,作为否定性的无限也在对方之前失掉其尖锐性了”。(20分)四、论证(50分)哲学与人生(参考性提示:1、界说你所领会的“哲学”;2、诉
本文标题:哲学通论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8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