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定风波》当我们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主讲人:以勒中学刘福国时间:2018年9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古典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扬州、定州、黄州等地任地方官。苏轼坎坷的一生有两句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沙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去沙湖看田归途中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赏析诗词解读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1082年3月7号地点:沙湖道中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事件:遇雨已而遂晴感觉:狼狈不觉所以,小序交代写作缘由。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置之不理无所畏惧气定神闲雨大挑战轻松欢快神态自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古典诗歌鉴赏之抓关键字词、抓情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竹杖芒鞋轻胜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轻: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闲散马:奔波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一蓑烟雨任平生?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的风云变幻任:镇定洒脱从容旷达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古典诗歌鉴赏之找意象上片总结上片,反映作者不避人生风雨,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古典诗歌鉴赏之找意象“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A阳光总在风雨后。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古典诗歌鉴赏之析情感陶渊明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尘世用典古典诗歌鉴赏之辨手法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面是: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深意是:“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这句主要心态是旷达。古典诗歌鉴赏之辨手法“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清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对《定风波》有“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评语。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作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臆”?词人又是如何“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定风波》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词作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双写)写“胸臆”(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合作探究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作者采取用典手法,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抒发自己意欲归隐的心情。合作探究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苏东坡《答李端书》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合作探究乐观、旷达苏轼的人生态度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积极、进取乐观、旷达本词总结《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眼前景: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古典诗歌鉴赏方法古典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古典诗歌鉴赏之解读小序古典诗歌鉴赏之创作背景古典诗歌鉴赏之找意象古典诗歌鉴赏之找关键词、抓情感句古典诗歌鉴赏之分析感情古典诗歌鉴赏之辨析手法作业布置1、背诵本词,做同步练习册;2、思考:当人生的风雨来临时,你会怎么去做?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作成时间元丰二年元丰五年元祐元年背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乌台诗案后三年乌台诗案后八年主要意象艺术手法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烟雨、春风、斜照风雪、岭梅香象征(比兴)以小见大用典双关夸张通感借景抒情主旨句抒情主人公形象情感分析风格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心安处是吾乡孤独寂寞、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形象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形象身处困境仍安之若素的歌女形象抒发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抒发了作者面对仕途险恶的乐观豁达精神以及渴望归隐的心态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胸怀清婉豪放清雄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阳光总在风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打击只会让我们更坚强
本文标题:定风波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79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