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
小学教育源流教育起源生物起源说:英国的雷徒诺和法国沛西能-扎根本能,生物的冲动是动力心理模仿说:美国孟禄-无意识模仿是最初动因,模仿过程变为有意识地过程就产生教育劳动决定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类和社会生活-也是教育产生的原始动因生活需要说:我国杨贤江-根源实际生活的需要,帮助营造社会生活的手段,这里的生活是衣食住行的获得,知识才能的发展,是集体社会的。学校教育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相当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生产力进步是经济基础文字的发展-文化基础文字为人类知识经验以物化的形式保存和相互传递提供载体,扩大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阶级的分化-政治基础-加速作用阶级分化后,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把本阶级的自己集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人员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和条规。小学教育的萌芽(2)生活学校的小学教育教育时空生活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生活化(2)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内容系统:精心编排与组织的典籍为主,我国四书五经,西方七艺方法刻板性:典籍的识记背诵,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为主教育权利等级性:统治阶级掌握教育权,形成严格等级制度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近代)(一)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二)运行法制化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三)对象普及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公立化和法制化(国家法律)实现的。(四)内容世俗化早期教育内容是宗教观念和行为规范,举办权转移到世俗政府,宗教和政党不得干预,因此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与基本的科学与世俗知识,开始超越宗教知识的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五)课程学科化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是一种艺术化的课程,但是,随着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课程出现了学科化的趋势。具体来说,那时取得的课程成就主要有:第一,编写出教材。第二,形成了以“分科”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近代小学的发端兴起:我国近代正式成立的小学,当以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为最早。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外院”就是小学。这可视为中国公立小学的开端。推广:清政府晚期规定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奖励破格私人兴学;维新运动前后各地开始兴办小学(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建立:“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基础,第一次系统构筑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学时较长,自此,我国近代小学在学校教育制度中得以确立。学制运行:以美国学制为蓝图,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新学制。其中,初等教育6年,分为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缩短了教育年限,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制定颁布一系列新的关于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计划。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中小学学制五年制和六年制朝六三制靠拢。六年制是基本学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六三制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四)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五)建国之后的小学教育1、普及小学教育自1986年起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2、学制改革试验六年制→五年一贯制→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3、教学改革试验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六)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1、逐渐开始向小班化方向发展。2、逐渐开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网络教育。3、逐渐开始开展微型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4、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是应试能力。我国小学教育制度的创建历程(一)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1、官学教育系统:我国古代的官学教育系统萌芽于商朝和西周时期,兴盛于汉,完备于唐,宋以后基本沿用唐制,元时开始衰落,明清时期则基本沦为科举的附庸。2、私学教育系统:私学的出现比官学要稍晚一些,先秦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秦废私学,汉时复兴,此后,私学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景观。3、书院教育系统,书院始于唐代,原为藏书、校书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组织。兴于宋朝,南宋以后出现官学化倾向,沦为科举附庸,1901年,清政府改书院为学堂。(二)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近代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学西用”的产物,教育年限长。第一次系统地筑建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系统,分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初小5年;高小4年;蒙养院年限不定。3、1913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初等教育,初小4年高小3年共7年。4、以美国学制为蓝图,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其中,初等教育6年,分为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缩短了教育年限,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5、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建立了新学制,我国学制从单轨制逐渐向分支型学制。我国小学教育普及化,国家强制力量保障推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6年我国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9年义务教育。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按照“六三制”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小学教育走向(一)学习共同体设计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学习者与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征: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学习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学习者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两个关键特点,即分布式专长和相互欣赏。一种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有四大构成要素: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为了促进知识的协作性建构,必须注意如下四个原则:①有一个集体的和真实的共同体目标,以促进共同体成员的协作和投入;②运用合作小组的方式提供社会性协商,激励多种观点的产生;③个人选择学习材料,小组决策,鼓励学习中的自主意识/主人翁感;④选择一系列相关技术工具作为活动平台二、学校走向学习共同体(1)学校成为共同体1、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目标是促进学习2、教师成为领导者: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是导师,有足够时间和资源更新能力;以激励方式指导工作3、家长成为合作者(2)连贯的课程:1.以语言为中心:形成基本的文化素养-学习的基本工具2.形成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多领域知识以“核心共性”为框架,按主题组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8类主题:生命周期;符号的使用;个体与群体;时空意识;审美观;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有目的的生活3.测量结果:各方面定制学业标准,监测成就的基本指标,教师会对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观察和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3)促进学习的环境1.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小班规模、灵活的教学计划和多样小组活动2.丰富的学习资源3.为孩子提供的各种服务:社交、学习、情感,健康与咨询,为家庭提供参考意见(4)品格的塑造:培育学生养成核心美德,让学生有理想地生活。三、创建理想的小学小学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成功经验,1、是课堂教育要实现“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2、是以学习作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废除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3、是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4、是在教学案例研究时,可组织日常公开教学;5、是废除家长“参观学习”的活动方式,引入家长、教师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参与学习”的活动方式。小学教育的特性教育的价值特性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因为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作为教育分化的小学教育自然也是文化,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小学教育是运用专门的文化方式,采用专门的文化内容,满足着适龄儿童的学习需要,有需要的推动者儿童的茁壮成长。从地域分布来看,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存在文化差异的不同地域,小学教育也是不同的(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知识传授”、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第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真知灼见:世界初等教育之父,以家庭教育的优点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特别是人际关系淡化等问题。知识和能力的价值+抚养的价值=养育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我国家庭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养育价值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规范化的制度将孩子生命成长的时空移位到小学,必然要承担家庭教育养育孩子的使命注意:养育不仅是关心照料、呵护与爱,还要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养育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灰姑娘的故事带领儿童理解课程主要内容,而且巧妙引导学生生成爱护自己生命的人生智慧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一)社会规定性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1、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制约[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2]社会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都对教育结构产生影响。2、教育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影响[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稳定[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发展通过教育结构的选拔和再生产的功能,完善社会不合理现象,促进社会平等与公正如:教育的普及,改变教育为少数人享有的特权;通过教育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基础层次地位,有相应的教育制度加以规范,整个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紧密相关,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实体性要素和制度化存在,也内涵者社会规定性。(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小学教育功能-奠定基础,由教育结构组成和社会结构的发展赋予,主要表现1、为教育发展奠基:基础教育或启蒙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第一阶段,成为国民教育体系基础环节,发挥奠基功能,当代教育体系连续性和连贯性,奠定基础功能增强。2、为社会发展奠基: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发展,小学教育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要经过小学教育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活动特性(一)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定性开展活动内在逻辑:无逻辑;知识逻辑;心理逻辑心理逻辑优势:面对的是各方面能力尚未成熟、未来发展尚未确定的小学生,教育活动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如何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而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二)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1、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1)关注小学生的心理,一方面是关注小学生的注意、记忆以及思维等认知领域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关注小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兴趣、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特点。特别需要关注认知规律(2)顺应小学生的心理。教师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利于学生能动地进行新旧知
本文标题: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0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