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课短诗五首古往今来,数不尽的文人墨客都会用诗歌来表情达意,那么关于诗歌,你有什么看法呢?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吧!新课导入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2.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学习目标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发表过白话诗。工正行草书,以行书著名。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现代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早期作品大都吟咏个人的郁悒情怀和生活遭遇,《雨巷》《我的记忆》等作品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胧;后期诗作《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反抗精神,情调趋向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1930—1958)》,合集《汉园集》等。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作者简介【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山茶】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有光泽,花红色或白色,蒴果球形,种子球形,黑色。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植物,花很美丽,通常叫茶花。种子可榨油,花可入药。【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舵手】掌舵的人。重点词语解释1.前两行诗有什么作用?写出了月夜里环境的清冷、肃杀,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2.如何理解后两行诗?“我”与顶高的树“并排立着”而没有“靠着”,表明“我”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整体感知月夜1.诗人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有什么用意?“六小时”和“长途”强调时间之长和路途之远,是写实,也表现了诗人与萧红友谊的深厚和诚挚。2.诗人为什么要用红山茶祭奠萧红?红山茶,如一柄燃烧的火炬,映照出诗人心情的庄严与热烈,隐喻和赞扬了萧红生命之灿烂,是对萧红最好的告慰与祭奠。红山茶也表达了诗人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萧红墓畔口占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的内涵?“我等待着”,暗指诗人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他对多舛的人生的省察。萧红墓畔口占1.如何理解前两行诗的内涵?“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是主体;“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又成了客体。诗人展示出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是为了说明世间人物、事物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2.这两节诗是什么关系?试简要说明。这两节诗是并列的,说明了同样的哲理,即主客体的相对关系。断章1.简要分析第二节诗的妙处。运用比喻,将暴风骤雨中的“郊原”比喻成起伏动荡的“海”,将“房舍”比喻成海上的“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暴风骤雨中大地的景象。2.如何理解第三节诗的内涵?“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虽有雄心壮志,却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这节诗写“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风雨吟1.如何理解前两行诗?叶,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为叶,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花也是。这是诗人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2.结合全诗,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诗人这样说,是因为在他眼中,所有的叶、花、果实、树木,每个种类内部是无差异的。诗人借此告诉我们,做事做人要纯粹,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要受其外表的影响。统一1.《月夜》每行诗末尾都用“着”字,有什么妙处?这四个“着”字的铺排,是引发诗意的源泉。“着”字放在每行诗的末尾,在整体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作用;“着”字轻声,显示着坚韧和执着,与诗的主题相得益彰。品味语言2.《萧红墓畔口占》前两行诗有什么妙处?第一行诗,“六小时”的“长途”表示一种“长度”(时间和空间上的)。路途的漫长,加重了诗人心境的寂寞、沉郁。第二行诗,“放一束红山茶”表现出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轻轻的动作使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诗人长途而来,为亡者送上一束红山茶,这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和对亡者深深的怀念之情。3.如何理解《风雨吟》中的风、雨这两个意象?首先,风、雨指自然界中的风和雨,因为诗句描绘的是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其次,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人生阅历与“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来说,风、雨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再次,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那时中国“大地”风雨如晦。因此,风、雨也指社会的动荡。诗人借助自然界中的风、雨,表达了“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月夜1.意境清新,含而不露。本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诗中的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造出浑然一体的画面与意境,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2.手法多样,语气委婉。诗人以霜风、明月、顶高的树烘托“我”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白描手法的运用,使诗中“我”的形象更加明晰。此外,诗歌每行诗末尾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读起来语气委婉,节奏自然。写作特色萧红墓畔口占1.语言朴素、洗练而又充满暗示。诗歌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充满暗示。诗歌的节奏随着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而变化,诗歌的内容含蓄而又意味深长。2.结构平衡。本诗只有短短四行,却蕴藏了丰富的内涵,融有多重对比关系,保持着一种艺术上的平衡。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结构平衡而协调。断章1.镜头组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几个“镜头”。两节诗各是一组镜头,镜头中主客的流转,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2.构思独特,意蕴深厚。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哲理,但是诗人并未直接陈述,而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表现出来。诗歌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富有暗示性。风雨吟1.意象具有象征性。诗歌中风、雨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将自然界的风雨、人生的遭遇、社会的动荡融合在一起,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解读、想象的空间。2.画面感强。“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上“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充分展示了“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统一借物说理。诗歌以自然界中的叶、花、果实、树木为例阐述道理,说明世界上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人类应平等、统一。借物说理,诗意表达得委婉含蓄,语言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月夜》以霜风、明月、顶高的树烘托出“我”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显示了五四运动时期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他们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精神。《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诗,诗人不惧路途遥远,不惮耗时之长,来到友人墓畔祭拜,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寂寞困顿的处境。诗人描绘了一个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孤独者的形象,表达了对亡者的祭奠与怀念,对生命之旅的感慨与反思。主旨归纳《断章》以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的流转,阐述了世间人物、事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哲理。《风雨吟》中诗人借助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形象地表达了“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统一》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知——所有的叶、花、果实、树木,每个种类内部没有差异,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追求人类平等、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学习了本课,我们不仅对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情达意。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C.郊原如海,房舍如舟。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B.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C.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D.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课堂小练
本文标题:3、短诗五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1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