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厢记2020/4/221元曲相关知识介绍一、概念(又称“词余”)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分为杂剧和散曲(小令、套数)两部分。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二、宫调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如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三、曲牌名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如: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滚绣球、端正好等。西厢记2020/4/222四、脚色(角色)(一)、四大脚色1、旦:扮演女性角色,分为正旦、副旦、小旦、老旦。其中正旦演中青年女主角,重唱功,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其中穿青色褶子的又称青衣,多演悲剧主角,如秦香莲。花旦演天真活泼的女青年,重做工和念白,如小青。彩旦演滑稽、奸刁的女性,如媒婆。刀马旦演擅舞的女将,重唱、做、舞,不大开打,如穆桂英。武旦演勇猛的妇女,重武打,如孙二娘。老旦扮演老太婆,用本嗓唱,如佘太君。(其余旦角一律用小嗓唱。)2、末:扮演男性角色,分为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冲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3、净:又叫花脸,扮演性格、品质相貌特异的男性,一般要画脸谱,用宽音或假音唱,如张飞、李逵、包公等。下又分大花脸(铜锤花脸)、二花脸(副脸)、武花脸、武二花等。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4、丑:指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角色,以搞笑为特长。常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多为地保一类小人物,也可演正面主角,如七品芝麻官。下面还可分为文丑、武丑、丑旦等。西厢记2020/4/223(二)、其他脚色(角色)1、生:扮演男性角色。老生指中老年男子,都带胡子,故又名须生,如诸葛亮、蔺相如。小生扮青少年男子,不挂胡须,多用尖音假嗓唱,如周瑜、张生。武生扮演武艺高强的青壮年。其中长靠武生用长兵器、穿厚底靴、扎大靠(盔甲),表现马战,如赵云;短打武生用短兵器、穿薄底靴,表现步战,如武松。2、洁郎:元杂剧中称和尚为洁郎。3、杂类:大多是脚色不明的其他杂脚,如:孤:官吏,驾:帝王,细酸:秀才或书生,禾:农人,卜儿:老年妇女或鸨儿,孛老:老汉,徕、徕儿:小孩,祗侯:仆人,邦老:盗贼凶徒,曳剌:兵勇。4、外类:元杂剧的外,可扮男脚,也可扮女脚,也可扮末类脚色,可扮旦类脚色,也可扮净类脚色,大都是末、旦、净行当的次要脚色。西厢记2020/4/224五、唱、宾白与科介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脚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科,也叫介。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云,道白。西厢记2020/4/225六、结构“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戏曲的幕和场叫“折”。一次演出时只选用大剧中较精彩一幕(折)叫“折子戏”,而全场都演的叫“全本戏”。另有一些大型剧目一次演不完,需要连续演出多次叫“连台本戏”,如《水浒》戏。一台折子戏中最后一个剧目叫“大轴”,它前面(即倒数第二个)剧目叫“压轴戏”,它压在大轴之前,通常是最精彩的。西厢记2020/4/226八、其它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元代的爱情婚姻剧精品迭出,如关汉卿的《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的《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王实甫的《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等,西厢记2020/4/227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一、王实甫与《西厢记》西厢记2020/4/228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二、《西厢记》的形成西厢记2020/4/229一、听录音,注字音(红色字)筵席玉骢迍迍金钏靥揾挣揣蹙谂知玉醅白泠泠霎杯盘狼藉慰藉赓罗帏青鸾西厢记2020/4/22101.简要概括本折戏的内容2。用一个词概括戏的情感基调答案1,。这折戏描写了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的情景,突出表现了莺莺送别时的复杂感情。2.哀怨▲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三、《长亭送别》的情节思路西厢记2020/4/2212戏曲之美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曲词之美意境之美欣赏一段《长亭送别》,整体感悟四、研讨课文西厢记2020/4/2213结尾两句莺莺自问自答。在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为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意境悲凉,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五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学生小组讨论)赏析西厢记2020/4/2214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因景生情西厢记2020/4/2215【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恨恨恨滚绣球1、恨归去得疾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3、此恨谁知直抒胸臆由情及景为伊消得人憔悴依恋惜别西厢记2020/4/2217【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排比,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音韵和谐,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合作讨论:西厢记2020/4/2218【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渲染莺莺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西厢记2020/4/2219“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幺篇】西厢记2020/4/2220“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爱情轻功利西厢记2020/4/2221【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①举案齐眉:表现崔莺莺张生的体贴之心。②“望夫石”: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西厢记2020/4/2222【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西厢记2020/4/2223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斜阳”点出所状乃薄暮之秋景,此句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此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对比《苏幕遮》和《长亭送别》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拓展探究:西厢记2020/4/2224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谂知(niàn)暮霭(ǎi)胸臆(yì)B.泠泠(líng)相偎(wèi)栖迟(qi)C.赓续(gēng)玉醅(pèi)揾做(wèn)D.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西厢记2020/4/2226•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西厢记2020/4/2227•3.对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西厢记2020/4/2228谢
本文标题:长亭送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2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