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含义(重点)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和联系)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的概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难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重点)(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重要方面:1.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重点)2,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重点)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之间的关系。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两个对子的内容,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难点)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四、哲学形态及其历史演变(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历史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二)唯心主义的基本派别,划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依据(难点)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二)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的伟大变革(重点)1.内容上的变革2.对象上的变革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根本特点是实践性。(重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一、学习的目的二、学习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内容上的变革2.对象上的变革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根本特点是实践性。(重点)第二章辩证唯物论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1.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形态作为物质范畴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的结构当作物质范畴,其错误。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恩格斯、列宁关于物质的论述、物质的唯一属性,列宁物质定义的伟大意义(重点)二、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其错误观点(重点)(二)运动和静止的:静止的含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两种错误观点(难点)。三、时间和空间1.时间的含义和特点。空间的含义和特点。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错误观点(重点)4.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源头,从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人的意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重点);反应与反映的区别。(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环节,也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二、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的生理机制S---R.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是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的概念及其错误。(重点、难点)(三)意识和人工智能1.人工智能的概念2.意识与“机器思维”的本质区别3.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意识本质的意义三、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含义和表现。意识能动性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观点。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规律及其特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的重大意义。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含义。事物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含义和掌握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意义。二、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复杂性。条件的客观性、复杂性与可变性。三、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系统的含义与特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与运动的异同。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和区分标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种发展观的对立与根本分歧。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三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和意义。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二、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的含义。把握度的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含义。肯定和否定的关系。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掌握这一原理的意义。四、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含义与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原因和结果关系原理的意义。(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和区别。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把握可能性应分清的几种情况。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四)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五)本质和现象。本质和现象的含义。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意义。第四章认识和实践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和属性。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反映论的根本区别。能动的反映论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正确2第二次飞跃的条件。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认识过程的无限性。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第三节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含义。真理客观性的含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绝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态度。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第三节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实事求是的含义。解放思想的含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恩格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思想。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伟大贡献。第五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第一节社会存在一、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前提。劳动在从猿变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和性质。三、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的含义。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和性质四、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的含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第二节社会意识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具体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性或反作用。二、社会意识的构成。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区别和联系。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与非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三、社会意识的主要形式。艺术和美学的特点与作用。道德和伦理的特点和作用。政治和法律思想的特点和作用。宗教的特点和作用。第三节社会的基本结构一、社会的经济结构。广义的经济结构与狭义的经济结构的区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体系。二、社会的政治结构。上层建筑系统的含义。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内容和相互关系。阶级和阶层。列宁给阶级下的定义和阶级的实质。阶级划分的标准。阶级范畴的内容。阶层的含义。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的广泛的阶层。当代我国阶层的现状。国家及国家的实质和职能。国家的实质。国家的职能。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三、社会的文化结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含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互相联系、统一集中地体现在对于人的培养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基本途径。第六章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意义。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含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掌握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原理的意义。三、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两大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基本矛盾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大基本矛盾分析。两大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特点。两大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的动力。第四节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论根据。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范畴的含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社会制约性。三、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具体内容(重点)。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四、社会革命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社会革命的概念、实质。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重点)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社会革命的作用第七章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第一节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具有同一性。所谓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的依据二、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系统观和和谐观。社会发展的真正本意。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义及其根本原因(重点)。社会发展的系统观。社会发展的和谐性的含义。三、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含义。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必然性)社会进步的标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四、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原因第二节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期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性(重点)。三、人的社会性和个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及其关系(重点)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突出地表现为阶级性。人的个性的哲学含义。人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2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