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短文三篇(第一课时)2009-03-1019:36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②把握文章主旨。2、过程与方法①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②品味文章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重点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教学难点把握短文的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材料。教学方法圈点批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对生活的感悟,把握文章主旨。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个死囚在临刑前被突然告知:你如果能端着一碗水绕皇宫走上一圈而滴水不洒,你就会被国王赦免。死囚答应了。皇宫周围高低不平,还有许多台阶,观看的人起哄,而死囚只是死死地盯着碗里的不一步步地走了大半天,终于走回到了出发点,竟然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人群沸腾了,国王也非常高兴,问他:“你怎么能做到滴水不洒呢?”死囚回答说:“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生命啊!”人生只是一个竞技场,当你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场上自由呼吸着生命的空气时,也许你并没有觉察到,生命、自由的宝贵,而一旦将失去这些,除了懊悔与自责外,更多的是加倍珍惜。我们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色彩,那就让我们去品读这三则短文吧!这三篇短文,是三个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这三篇短文蕴涵的深刻哲理是什么,看看能不能对我们认识“人”有所启发。二、听课文录音,准备圈点批注三、学生自读课文,并圈点批注文章方法指津:把你认为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标注。四、文脉梳理《热爱生命》这篇短文分别表述了什么样的主旨?是怎样表述的?让我们追寻作者的思路,将文章脉络梳理出来。【明确】这篇短文的思路是这样的: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比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认识有偏差,只好虚度此生。接着换了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作者由于讲究生活的方法,才使生命丰盈饱满。简单概括:第一部分(第1~2段):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的乐趣。第二部分(第3段):珍惜光阴,充实生命。五、疑难探究1、自主探究请大家将预习中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和问题提出来,互相探究解决。2、合作探究(1)文章中“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活过一天,就意味着向死亡走近了一步,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作者正是从终极意义上关照生命,以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2)文章中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否举出实例证明这个观点。【明确】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死而无憾。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消极悲观地对待生活,留下太多遗憾,临终必然苦恼。从哲学意义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身亡的苏格拉底、引颈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杀的杰克·伦敦、自沉汩罗的屈原、进退皆忧的范仲淹、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等著名的人物都是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超越。3、概括主旨第一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就不觉得烦恼了。六、梳理探究1、探讨第二、三篇短文【语言美】运用修辞手法:①比喻,使内容形象生动,将人比作会思想的苇草,指出人脆弱和坚强的两种特性;②对比,指出人和顽石、畜生的区别在于思想。【哲理美】文章深刻而耐人寻味,如苇草的脆弱和坚强,时间、空间的无法填充和思想、尊严的可以追求,庞大的宇宙和渺小的“我”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文章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点明思想对人的重要作用。【关键句子理解之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作者将“人”比作“苇草”,形象地指出人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这是就肉体、物质一面而言的)。接着作者转折一笔在“苇草”这个喻体前加了“能思想”的修饰语,强调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从而指出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关键句子理解之二】文章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明确】人有一种希望,就是填充空间和时间,即希望自己占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人无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长时间。人的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获得力量,体现出人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即获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短文主旨】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2、人应该怎样追求或者说追求什么才能拥有尊严和思想的高度呢?让我们一起关注第三篇短文,看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1)注意这些信条中,最能打动我们心灵的是哪些?(探究短文的重点难点)(2)总体看来,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探究短文的主旨)【明确】人们在生活中要想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了。3、《信条》关键句子理解“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滩中。”“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是个容量很大的题目,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举重若轻地以开列“信条”的方式来大题小做,见微知著。这些“信条”不仅适用于幼儿园,而且适用于家庭、社会;不仅适用于孩提时代,也适用于成年时期;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最基本的规则。作者诚恳地呼吁人们都来积极主动地实践这些充满人性光芒的忠告。4、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明确】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七、整合全文将这三篇短文联系起来作点思考,发表自己对生命、生活的认识。【明确】“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信念的一种高级动物,是受到自然厚赐的优越无比的一种生命形式,我们应该用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用信念照亮人生的道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生活是丰盈充实,有意义、有价值,如此,即使地‘死亡’,我们也会泰然处之。”八、总结三篇短文中,这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的语句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死与生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高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这些都是由作者运用辨证统一的思想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点,从而在我们寻常所见中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挖掘出来的!九、布置作业1、请大家精心领悟、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2、拓宽到课本以外,搜集整理一些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3、蒙田《随笔集》和《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一课时)2009-03-1019:330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美]艾·弗罗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弗罗姆及其名作《爱的艺术》。②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体会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②运用比较和联系实际的方法,解读文章中对父母爱的阶段性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从而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②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教学重点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偏重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议论,因此,必须结合自己的体验读这篇文章,进行探究性学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词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教学方法讨论、比较、体验、合作交流、探究。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起父母之爱,我们都不会陌生,同学们能否列举一些古今诗词歌曲文章来证明这一点呢?(放一首歌曲,如《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创设教学情境。作品:朱自清《背影》、《游子吟》、巴尔扎克《高老头》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之爱确是人间伟大的情感。但是这些作品都是感性的,多是用真实的细节或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深切的感受,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二、介绍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健全的社会》《禅与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之危机》《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等。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文——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据估计各种文字的读者加在一起约数亿人次。影响遍及世界各地。《爱的艺术》中的主要观点:1、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2、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的感情交流的行为。倘若失掉了个性和尊严,也必然失掉爱。3、爱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4、母爱是无条件的,即孩子不需为母爱做任何事。(弗罗姆忽视了另一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5、父爱是有条件的。他认为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不孝——以收回父爱为惩罚。6、爱的实践时,必须把爱的理论和爱的实践结合起来。他认为爱的实践和其他艺术的实践一样,有四个共同的要求:规范、专心、耐心、关心。你欲成为一门艺术的主人,你就必须把全部身心献给它。7、爱要求谦恭、客观和理智。获得客观和理智的能力是通向爱的艺术道路的一个重要条件。信任和诚意是爱的关系中不可缺少的品质。在爱当中,理想、自信和勇气是重要的,谁若没有理想,谁就会失去目标;谁若没有自信和勇气,谁就会无力承担爱的责任,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念,而最终失去爱。爱意味着在没有保证的条件下承诺自己,在自我的爱将创造被爱人的爱的希望中完全奉献自己。爱是信心和勇气的行为,谁没有信心和勇气,谁就没有爱。爱这玄妙而又令人神往的情感,并不是高悬于人类生活绿洲之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它就在你的身旁。只要你努力从这些品质做起,就会摘取爱的皇冠。综上所述,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请大家一起来探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体会其中的含义。三、检查预习参见《优化探究》第67
本文标题:短文三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3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