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一、诱导效应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所引起的,电子云沿键链(包括σ键和π键)按一定方向移动的效应,或者说是键的极性通过键链依次诱导传递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effects),通常用“I”表示。CXCHCYδδ+δδ++II效应效应标准狭义的诱导效应:分子中键上传导的电子效应。+I效应:(CH3)3C—>(CH3)2CH—>CH3CH2—>CH3—(CH3)3CCOOHCH3CH2COOHCH3COOHHCOOHpKa5.504.844.763.771、诱导效应的分类广义的诱导效应:电子效应可在键上传导也可在空间或者媒介传导CCCCHHHOOCHCOOHCOOHHCOOHk1k21.7*10-29.3*10-42.6*10-72.9*10-52、诱导效应的强度及其比较次序1)根据酸碱强度(CH3)3CCOOHCH3CH2COOHCH3COOHHCOOHpKa5.504.844.763.77+I效应:(CH3)3C—>(CH3)2CH—>CH3CH2—>CH3—-I效应:F—>Cl—>Br—>I—ICH2COOHBrCH2COOHClCH2COOHFCH2COOHpKa3.182.902.862.592)根据偶极矩μ(D)气态CH3Cl1.86CH3Br1.78CH3I1.643)根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电负性随族数的增加而递增同族---电负性随周期数增高而递减-I-I+I+I吸电子诱导效应(-I):供电子诱导效应(+I):NR3+NO2SO2RCNSO2ArCOOHFClBrIOArCOORORCORSHOH=CCRC6H5CH=CH2H原子或基团的吸电子能力顺序如下-电负性:H(CH3)3C(CH3)2CHCH3CH2CH33、诱导效应的性质1)取代羧酸的酸性与在烃基同一位置上引入-I基团的数目有关,数目越多,酸性越强。CH3COOHClCH2COOHCl2CHCOOHCl3CCOOHpKa4.762.861.360.632)取代羧酸的酸性与-I基团离羧基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影响越小。CH3CH2CH2COOHClCH2CH2CH2COOHCH3CHClCH2COOHCH3CH2CHClCOOHpKa4.824.524.062.803、诱导效应的用途1)判断体系酸碱性2)影响亲电亲核取代速度二、轨道杂化理论的基本要点◎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原子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做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在分子形成过程中,通常存在激发、化、轨道重叠等过程。注意:⒈原子轨道的杂化只有在分子形成过程才会发生,孤立的原子是不可能发生杂化的;⒉只有原子轨道能量相近的轨道才能发生杂化。●轨道成分变了杂化后的轨道●单个轨道的能量变了●轨道的伸展方向、形状变了结果当然是更有利于成键!变了●轨道杂化过程中总能量守恒●杂化前后轨道数目守恒C原子的电子组态:sp3杂化2s轨道与三个2p轨道杂化形成四个能级相等、形状相同的sp3杂化轨道,每个轨道中一个电子。C的四个sp3轨道甲烷的C—H键与基态轨道相比,杂化轨道具有以下特点:a).能量相等,成分相同(1/4s轨道和3/4p轨道);b).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分布更集中,可使成键轨道间的重叠部分增大,成键能力增强;c).sp3杂化轨道在空间尽量伸展,呈最稳定正四面体型,轨道夹角109°28′。sp3杂化又称为正四面体杂化。sp2杂化碳原子的2s轨道与二个2p轨道杂化,形成三个能量相等、形状相同的sp2轨道。每个轨道中有一个价电子,未杂化的2Pz也有一个电子。a).杂化轨道成分:1/3s轨道和2/3p轨道;b).成键能力较sp3杂化轨道弱,但较未杂化轨道强;c).杂化轨道呈平面三角形,轨道夹角120°。未杂化2p轨道垂直于这一平面。sp杂化碳原子的2s轨道与一个2p轨道杂化,形成两个能量相等、形状相同的sp杂化轨道,每个轨道中一个电子,未杂化的两个2P轨道中也各有一个电子。◎杂化轨道不同,成键能力亦不同,其次序是:sp3d2>sp3d>sp3>sp2>sp◎不同的杂化轨道,空间取向不同,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由不同的杂化轨道成键形成的分子,几何构型也不同。◎不同杂化方式的轨道形状、s成分的多寡及不同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是不同的。sspsp2sp3p电负性:键:原子轨道沿着核与核间轴线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轨道重叠程度大,键较稳定。s-ss-pp-p3°共价键的键型键:原子轨道沿着核间轴线垂直方向“肩碰肩”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轨道重叠程度小于键,键稳定性小于键。py-pyyxyxzxzxpz-pzσ键π键轨道重叠方式“头碰头”“肩并肩”轨道重叠程度大小键能大小稳定性高低三、共轭效应一、共轭体系1、共轭体系的涵义(共轭平均分担之意,如牛之轭)在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邻且共平面的原子时,这些原子中相互平行的轨道之间相互交盖连在一起,从而形成离域键(大π键)体系称为共轭体系。P轨道之间的相互交盖,使共轭体系中电子云分布产生离域作用,键长趋于平均化,分子的内能降低,更稳定共轭体系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2、共轭效应:CH2=CH-CH=CH2CH2=CH-CH=CH-CH=CH24、共轭体系的类型a)π-π共轭体系:b)P-π共轭体系:CH2=CH-ClCH2=CH-CH2CH2=CH-CH2CCClc)σ-π共轭体系:CH3-CH=CH2d)σ-P共轭体系:超共轭体系CH3CH2CH3CH25、形成共轭体系的条件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必须在同一平面内,且其p轨道的对称轴垂直于该平面,p轨道的数目大于等于3。3、超共轭效应σ–电子的离域,σ轨道与P轨道或π轨道部分侧面交盖重叠二、共轭体系1.π,π-共轭体系由π电子的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π,π-共轭体系。π,π-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双键、单键、双键交替连接。组成该体系的不饱和键可以是双键,也可以是三键;组成该体系的原子也不是仅限于碳原子,还可以是氧、氮等其它原子。CH2CHCCHCH2CHCHOCH2CHCN乙烯基乙炔丙烯醛丙烯腈在共轭体系中,π电子离域的表示方法:CH3=CHCHCH=CH2(+δδ+δ+δCH3=CHCHCH=CH3(+δ+δ或CH2CHCHOδδ+δ+δ或CH2CHCHOδ+δ2.p,π-共轭体系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上有p轨道,这个p轨道与π键的p轨道平行,从侧面重叠构成p,π-共轭体系。CCClHHHCH2CHCl=CH3OCH=CH2能形成p,π-共轭体系的除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外,还可以是正、负离子或自由基。CH2CHCH2=CCCH2HHHCCCH2HHHCCCH2HHH+CH2CHCH2=CH2CHCH2=+烯丙基正离子烯丙基正离子烯丙基自由基3.超共轭体系(1)σ,π-超共轭体系CCCHHHHHHCCHCH2HHδ+δHCCHCH2HRδ+δRCCHCH2HRδ+δ(2)σ,p-超共轭体系C+CH3H3CC:HHσ,p-超共轭效应能形成σ,p-超共轭体系的可以是碳正离子或碳自由基。σ,π-和σ,p-超共轭体系的共同特点是:参与超共轭的C―Hσ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综上所述,在共轭体系中各种共轭效应的对分子影响的相对强度是:π,π-共轭>p,π-共轭>σ,π-超共轭>σ,p-超共轭三、共轭体系的特点a)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具共平面性。b)键长趋于平均化。(因电子云离域而致)。C-C键键长0.154nm丁二烯中C-C键长0.147nmC=C0.133nmC=C键长0.1337nm苯分之中C-C键长均为0.1397nmc)内能较低,分子趋于稳定(可从氢化热得知)。四、静态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1)对P-π共轭效应有两种情况:XCH=CHCH2CH=CHb缺电子时,π电子云向P轨道转移,呈吸电子共轭效应(-C)。其相对强度视体系结构而定。a富电子时,P电子朝着双键方向转移,呈供电子共轭效应(+C)。2)π-π共轭的相对强度双键与电负性大的不饱和基团共轭时,共轭体系的电子云向电负性大的元素偏移,呈现出吸电子的共轭效应(-C)。例如:CCCO其相对强度为:=O=NR=CR2=O=SNH2NO2NH2NO2NH2NO2>>NH2Ga.G为吸电基,则碱性减弱。b.G为供电基,则碱性增强。c.邻位吸电基降低碱性要比在间或对位大得多。NH2NH2NO2>NH2NH2CH3>
本文标题: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6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