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成功案例分析——《雨巷》单位:平顶山市理工学校姓名:闫丹丹1成功案例分析——《雨巷》一.背景分析⑴教材分析《雨巷》选自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诗歌和戏剧欣赏,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象征诗,对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根据象征诗的特点,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中的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美感的基础上把握象征诗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其“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满含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⑵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兼以初中的诗歌基础,懂得一些诗歌鉴赏方法,但初中和中职所学的作品在深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更注重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诵读诗歌,品读诗歌,探究诗歌主旨。⑶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从教近多年来,怀揣着投身于教育的执着信念,一路走来,且歌且行,累并快乐着。多年来,我凭借着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一直置力于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智慧碰撞智慧,这是我在课堂上努力追求的。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那些优美的诗句如音符,如星火,如甘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神享受。通过学习本诗,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热情传递给学生,与学生共欣赏,共品味,让学生从此喜欢上现代诗歌,让学生从此对诗歌一往情深。2二.教学流程第一环节: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凄婉哀怨的歌声里,有这样一位姑娘,她美丽,忧愁,她的名字就叫丁香姑娘。在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中,也有这样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邂逅美丽的丁香姑娘。(同时播放歌曲《丁香花》,展示丁香花的图片)第二环节:走进雨巷,静静地听教师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环节:漫步雨巷,缓缓地读一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诵读,想像画面之美。二读诗歌,注意节奏。挑选学生读,注意朗读技巧。第四环节:驻足雨巷,细细地品三读诗歌,寻找意象。学生细细品读,找出诗中典型的意象。教师提出“为什么这些意象能够传达诗人的忧伤之情?”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揣摩品味诗歌,小组讨论交流。第五环节:走出雨巷,深深地悟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学生探究诗歌意象的象征义,探究诗歌主旨。第六环节:回味雨巷,重温经典师生合诵《雨巷》。三.精彩片段片段一:奇特的插曲师:随着优美的旋律,我们的思绪仿佛飘到了悠长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看到了彷徨而迷茫的诗人,在雨巷中,寻觅美丽的丁香姑娘。诗歌,最早的形式就是以歌的形式唱出来,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熟悉的旋律把雨巷唱出,曲调要和《雨巷》的感情基调相吻合?生1大大咧咧,用《葫芦娃》的曲调唱。全班大笑,纷纷表示不吻合,不符合《雨巷》的感情基调。3生2用《时间煮雨》的曲调唱。全班沉浸在她舒缓的音乐中,甚至有同学跟着小声唱。有了这样的演绎,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都给点燃了,我趁势鼓励学生朗诵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片段二:巧用道具、解疑答难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要涉及到对意象的把握。本诗的意象主要有油纸伞、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篱墙。在谈及这些意象的特点的时候,“油纸伞”很多同学没有见过,我就采用实物教学法。师:《雨巷》中的诗人、丁香姑娘,他们彷徨在雨中,默默彳亍着。他们为什么要撑着油纸伞,而不是其他伞呢?生1:那时候没有其他伞。全班哄堂大笑。师:可能很多同学没有见过油纸伞,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大饱眼福。(出示油纸伞和现在雨天用的伞)(通过片刻的观察)生1:油纸伞很复古,怀旧。生2:油纸伞下,有一个姑娘一袭长裙,默默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丁香般的芬芳飘满了空气的每一角落,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寥的雨巷。生3:想看清楚伞下美丽姑娘的脸庞,可是她飘然而过,这是一位神秘的姑娘。巧用道具,解疑答难。当我把油纸伞拿出来那一刻,学生的眼中充满了好奇。整个课堂一下子活了。在课堂上适时采取一些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片段三:激烈的碰撞在讨论交流诗歌的主题的时候,课堂热闹成一片。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这位姑娘,就是诗人的心上人,是诗人苦苦追求的对象。生2:我觉得这不是爱情诗,姑娘不是具体指某一个人,而是诗人的理想追求。生3:姑娘就是姑娘,就是作者的心爱的人。正因为是爱情诗,才有那么多人爱4读,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许多学生都笑了)生4:那还要背景干什么?诗歌是需要知人论世的,诗人都是与时代同呼吸的。师:这首诗写作于1927年,大家想想当时的社会现实,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诗人的郁闷、彷徨、迷茫应该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生5:丁香姑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我适时与学生共同研讨,诗人没有放弃丁香姑娘,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虽彷徨、迷茫,但是仍心存希望,永不放弃。四.案例分析情感的交流,是打造和谐课堂的基础。纵观这堂课,处处都有情感的涌动。教学开始运用音乐来导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到诗歌的情境之中。中间的交流部分,若没有情感的渗透,就不可能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也就不会有学生精彩的表现。和谐的课堂一定是情意浓浓的课堂,一定是学生都积极表现的课堂。本堂课我所截取的三个片段,全是本节课的精彩。时间已过去很久了,但当时的课堂情景还历历在目,经常引起我久久回味。课堂上的这众多的精彩都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说,虽是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却有不一样的精彩体现;情理之中是说,只要能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就一定能还你精彩无限。正如汪国真诗中说: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这节课之后我忽然发现原来中职生不是不喜欢语文,不是不喜欢诗歌,只是因为一份陌生,一份晦涩,一份无聊,而与美丽的诗歌渐行渐远。我很庆幸这节课我合理利用了多媒体的视听手段,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理解力较差的他们能够通过欣赏图片、flash短片,诵读诗歌、品读诗歌,领略了雨巷的绵绵细雨,欣赏了丁香姑娘的淡淡忧愁,体悟了戴望舒的希望执着。职专生将来是要直接走向社会的,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指导他们以后的人生,本节课不仅欣赏了诗歌的美,更围绕“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希望教育,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相结合,符合职业学校教育的理念。
本文标题:《雨巷》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7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