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 问答题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述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研究固体制剂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根据机体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设计微粒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新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研究开发中药新制剂、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因素?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差异、遗传因素等药物转运的机制有。各自特点?有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能量和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载体媒介转运的特点:1、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不需消耗能量,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和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主动转运你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和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有关,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为什么?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因为小肠有皱折、绒毛与微绒毛,表面积非常大,与药物充分接触。而且小肠绒毛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试比较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异同点答:1)相同点:都是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2)不同点:a被动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正比于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服从米氏方程b被动扩散不需载体,自发进行;主动转运需借助载体进行c被动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d被动扩散无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有e被动扩散无转运饱和现象;主动转运有f被动扩散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主动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g被动扩散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主动转运有为什么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是通过单纯扩散进行的?哪些物质的转运时主动转运?因为单纯扩散的特点是药物是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载体、能量、没有竞争抑制与饱和。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是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而且由于机体独特的防御特性,大多数药物可视为机体异物,只有单纯扩散,药物才可进入机体。生物体内一些必须物质如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都是以主动转运方式通过生物膜。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答: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两大方面。1)生理因素:消化系统因素:包括,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排空速率、肠内运行情况、食物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等。循环系统因素:血液循环、淋巴循环、肝首过效应。疾病因素。2)药物因素:药物解离度和脂溶性、溶出速率、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剂型因素影响、制剂处方、辅料、制备工艺的影响等。简述影响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性因素有哪些?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内运行、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制剂处方对药物制剂的影响:辅料的影响、药物及药物辅料间的相互作用、制备工艺。改变胃排空速率对药物的吸收有何影响答1)由于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胃排空加快,到达小肠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吸收,产生药物的时间也加快。2)针对于一些主要在胃中吸收的药物和存在特异性吸收部位的药物而言,胃排空速率减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1、胃肠上皮细胞的特点。胃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层组成。胃粘膜表面层是上皮柱状细胞,在收缩状态时有长的纵横壁和短的横隔壁。胃黏膜下分布胃腺分泌胃液。胃上皮细胞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层,有保护胃细胞的作用。口服药物在胃内停留过程中大部分崩解、分散和溶解,但吸收较差。小肠的上皮细胞的特点。小肠黏膜面上分布有许多环状皱襞,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内含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及乳糜淋巴管,是物质吸收的部位。每一根绒毛的外面有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其顶端细胞膜突起的微绒毛,是药物吸收过程进行的区域。食物对药物的口服吸收有何影响,为什么?答:1)多数情况下,食物会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原因:a食物降低胃排空速率,不利于吸收;b食物消耗水分,不利于药物的崩解、溶出;c增加胃肠道内容物的粘度,使药物的扩散速度减慢。2)在某些情况下,食物会促进药物的吸收,原因:a脂肪类食物引起胆汁分泌,促进难溶性药物的溶出;b食物减慢胃排空速率,增加药物的胃吸收,同时可能有利于某些存在特异性吸收部位的药物的吸收;c食物增加消化器官的血流供应,引起吸收增加。为何乳剂口服的吸收程度较高答:口服乳剂的生物利用度较高是因为:1)乳剂中药物处于高度分散状态,有利于药物的扩散、溶解、吸收2)乳剂中的乳化剂可以改变粘膜的性能,促进药物吸收3)乳剂中的油脂可以促进胆汁分泌,促进难溶性药物的吸收4)乳剂中的油相的分解产物可能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哪些药物需进行溶出度实验?不同剂型溶出度的标准?溶出度是指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和程度。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对以下类型药物进行溶出度检查:1、难容或难吸收的药物;2、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3、速效、缓控释药物制剂。4、治疗严重疾病壶急救用的药物。固体药物制剂不同剂型的溶出度标准:常规片剂:45min内溶出药物量的75%以上。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三个时间点:1/4给药间隔时间,释放量20%-50%;1/2给药时间间隔,释放量45%-75%;1/2-1给药间隔时间,释放量不少于75%。何谓BCS?An、Do、Dn分别评价药物的何种特征参数?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这三个参数分别为:吸收数An,计量数Do,溶出数Dn。促进口服吸收的方法有?1、提高药物溶出速度: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制成盐类(弱酸弱碱)、制成无定型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浓度在CMC以下)、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环糊精)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对水溶性药物影响小,通畅用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增加药物表面积。2、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对生物系统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促进药物跨细胞膜途径和细胞旁路途径吸收两种。1)改变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有:改变黏液的流变学性质(促进剂可降低黏液的粘度和弹性);提高膜的流动性;膜成分的溶解作用(表面活性剂);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2)促进细胞旁路转运机制有:溶剂拖动能力的增加;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环的收缩(氨基酸、葡萄糖引起)10、研究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有?有体内法与在体法。体外法:组织流动室法;外翻肠囊法;外翻环法;细胞培养模型法;在体法:肠道灌流法。11、OCDDS是什么?是根据胃肠道哪些生理条件设计的?OCDDS是指口服结肠迟释制剂,又称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根据:1、结肠液pH值最高(6.5-7.5或更高);2、胃排空1-4h。小肠转运3-5h,口服后到达结肠约在5h左右;3、结肠中含有丰富的菌群,是胃肠道上段的10^8倍,某些细菌可产生用于OCDDS设计的偶氮还原酶、多糖酶或糖苷酶;4、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12、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接力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称为PH-分配假说,胃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的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关系为:弱酸性物质:pka-ph=lg(【未解离】/【解离】)弱碱性药物:pka-ph=lg(【解离】/【未解离】)ph为吸收部位的ph值,如胃为1.0,小肠为6.0,如果【未解离】(Cu)》【解离】(Ci)则有利于吸收。13、为什么测溶出度?影响溶出度因素?因为口服固体制剂后,药物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以通过上皮细胞吸水,如果药物为水溶性,其崩解后可立即进入分散、溶出过程,能够迅速地被吸收,则崩解是水溶性药物吸收的限速阶段。而对于难溶性药物而言,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很慢,尽管崩解分散速度很快,其吸收过程往往受到药物溶出速度的限制,溶出是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因此,对于某些药物,需要测溶出度。影响因素: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粒子的大小、多晶型(无定型)亚稳定型》稳定型)、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意义: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的吸收情况,可以作为考察固体制剂内在质量的指标,因此,药物制剂的溶出度必须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Noyes-Whitney方程描述溶出速度:dC/dt=DS(Cs-C)/h,dC/dt为药物溶出速度,D为溶解药物的扩散系数,S为固体药物表面积,h为扩散层厚度。Cs为药物在液体介质中的溶解度,C为t时间药物在胃肠液或溶出介质中的浓度。1、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角质化上皮和非角质化外层越20%-25%的组织由复层扁平细胞构成,排列紧密,外来物质难以透过,构成口腔黏膜吸收的主要屏障。口腔黏膜中舌下黏膜渗透性》颊黏膜》齿龈黏膜和腭黏膜。而且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2)剂型因素。舌下片剂起效快。药物经口腔黏膜渗透的能力与药物本身的脂溶性、解离度和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大多数弱酸和弱碱性药物能通过脂质膜进行吸收。1、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这种药物在体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2、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历程?药物分布与药效之间有何关系?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速度越快,起效就越迅速,药物和作用部位的亲和力越强,药效就越强越持久。血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达到平衡后,游离药物透过毛细血管壁药物进入细胞间液,与组织蛋白结合,达到平衡后,游离药物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当药物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时,产生药理效应,当药物与药理作用无关成分非特异性结合时,产生局部滞留作用而蓄积。何为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表观分布容积式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中药参数,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也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中药参数。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血液循环与血管的通透性。通常血流量大,血液循环好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大的器官和组织分布速度快。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通常结合率大,血药浓度高,但分布速度慢。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小分子非解离型物质易分布。影响跨膜转运过程。药物与组织亲和力。药物与组织结合器着药物贮存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主要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何谓药物的蓄积?研究其有何意义?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为蓄积。在临床上有时有目的地利用药物的蓄积作用用药,但大多数研究蓄积是为了防止药物中毒。药物如何从血液、组织间隙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的?影响转运的因素有?从血液向淋巴液: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被动扩散到淋巴管壁,速度:肝》肠》颈部》皮肤》肌肉。蛋白结合率是影响转运的重要因素。从组织液转运:药物通过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在5000以下的物质,都能进入血管和淋巴管,但多数进入血管,之后再由血管进入淋巴管。分子量大小和流量的大小影响。从消化道向淋巴管:口服或直肠给药后,大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血管,只有2%一下很少的一部分物质进入淋巴管,大分子物质选择淋巴管转运为主。血脑屏障的功能?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手段?血脑屏障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屏障,为脑组织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能使大脑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能有效地阻挡水溶性和极性药物投入脑组织。手段:(1)颈动脉灌注高渗
本文标题: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 问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87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