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绩效管理 > 世界教会史 苏文峰 3
1第三课中世纪前半期──从“西罗马帝国亡”至“东西方教会分裂”(1054年)读经:约翰福音十七章14-19节:我已将你的道赐给他们。世界又恨他们;因为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或作:脱离罪恶)。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我为他们的缘故,自己分别为圣,叫他们也因真理成圣。主耶稣在最后晚餐的祷告中,提醒信徒与世界的关系是:1.在世而不属世(身份的认识),2.不求速离(有使命感),3.被差到世(传福音给万民听),4.分别为圣(因真理成圣,与世人有别)。这些教导,有助于我们了解本课将介绍的修道主义一、中世纪起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亡于蛮族的入侵,许多文物遭到毁损,文化与社会经历一场浩劫。欧洲虽然失去了政府的保护,但是基督教会在欧洲西部仍然屹立。在这段战乱痛苦的时期,教会刚跨进中世纪门槛,就肩负了艰巨的使命,和双重的任务:一方面,教会感化了信奉异教或亚流异端的蛮族,带领他们成为正统信仰的基督徒;另一方面,教会教育了未开化的蛮族,使他们成为有文化的人。教会在接下来约一千年之久的“中世纪”时期,创下了辉煌的佳绩。蛮族所成立的新兴国家,在入侵后五百年内,先后都成了基督教国家;再五百年之后,这些国家都各自发展出他们基督教文化的民族特色,奠定了中世纪之后欧洲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教会在中世纪如何完成时代使命,回应社会所需呢?主要是三大运动的兴起,带来了教会的“三化”:也就是1.修道主义Monasticism深化灵命;2.教皇制度Papacy强化组织;3.宣教运动MissionaryMovements普化差传。二、修道主义首先,让我们来看三大运动中的修道主义。修道主义最早起源于东方教会。在第三世纪中期起,由于罗马政府逼迫教会,一些基督徒隐居沙漠旷野;到了第四世纪教会又有世俗化的危险,更多人放下世俗财物,离群索居,潜心修道。修士中最出名的是在埃及的安东尼Anthony,被称为“修道主义之父”。后来,在埃及的巴科米斯Pachomius与撒加利亚的巴西流Basil的带领下,修士们发展成群体居住,过修道院团体生活。亚他那修写作《安东尼生平》,将修道主义引进了西方。安伯若修与奥古斯丁都受到这本书的影响,走上修道之路。耶柔米与马丁MartinofTours是著名的修道领2袖。另有一位本笃BenedictofNursia约于公元525年在义大利的卡西诺山建立修道院,幷大约于540年制订著名的《本笃法规》,按照欧洲的环境需要,立下完善的修道院管理规则,奠定了往后修道主义的发展基础,因此本笃也被尊称为“西方修道之父”。许多人会问,修道士在修道院中做什么呢?修道主义的目标在于:脱离世俗环境,藉实行“贫穷、贞洁、顺服”三个誓愿,每日从事灵修与圣工,追求圣洁生活。修道院的工作原先局限于手工劳动,再来就是抄写圣经、教父古卷及其他经卷。修道院后来发展成农艺、工艺、教导、音乐、学术研究的所在。修道院保存了古代文明,承载了中世纪文明的发展。修道院更成为训练与差遣宣教士进入未得之民的基地。三、教皇制度中世纪前期回应时代挑战的第二个运动,是建立教皇制度。在早期教会中,罗马教会具光荣的传统,罗马主教又身居领导欧洲的地位,在斥责异端、保守纯正教义的发展上有很大的贡献,成为众主教之首,导致教皇制度的形成。利欧一世LeoI于440-461年任职罗马主教时,表现卓越的领导能力,他所写的《大卷》确认基督是完全的神性和人性,领导教会在451年制订“迦克敦信经”,解决了“基督论”的争议;是他在452年罗马城将倾覆时,出面与匈奴王阿提拉Attila求和,才保住了罗马。利欧是第一位将罗马教皇权建立在“继承彼得论”的人。他这个论据,成为后来天主教的传统,但是新教(抗议宗)基督徒并不同意。到了590年教皇大贵格利GregorytheGreat在位时(590-604年),这位才华杰出的领袖自行与义大利的伦巴人Lombards签订和约,派遣官员治理义大利的城镇,扩张教皇的世俗权力。他也在西欧全境推行修道运动,改进崇拜仪式,差派传教士赴英格兰宣教,著作很多,对中世纪影响很大。因此,一般教科书写中世纪的历史,都是以大贵格利590年担任教皇职位时为起点。贵格利之后的历任教皇,渐渐与伦巴人及东罗马皇帝发生冲突,于是寻求在法国的法兰克人Franks的支持,双方越走越近。有一位皮平Pepin于751年获教皇支持成为法兰克王,在756年捐献土地给教皇,从此教廷拥有领土。皮平的儿子子查理曼Charlemagne于800年被教皇利欧三世LeoIII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一个举动表明教皇的权柄高过世上的君王。然而,因为封建诸侯各自割据一方,后来教皇的继承人选就成为罗马权贵家族的派系斗争的产物。在中世纪,这种政、教混乱的局面一直存在,留给我们极大的教训。这些教皇原都是当时极受尊重属灵领袖,但后来宗教、政治、权力的掌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后,角色太过复杂,该撒的物与上帝的物不易分开,就渐渐造成了以人为的手段代替圣3灵引导的情况。这是我们今日教牧同工务必引以为戒的教训。•现在,请温习并思想本课上半段的二个重点1.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后,教会面临甚么新的挑战?教会如何完成艰巨的使命?2.说明修道院在中世纪有什么贡献?音乐《先贤所信FaithofOurFathers》或《贵格利圣咏》4四、宣教运动基督教会自使徒行传时就注重宣教,即使在受罗马帝国逼迫时期,也将福音传扬至帝国的全境边界。第五世纪时,涅斯多留派东传至波斯,第七世纪时甚至藉景教远达唐朝的中国。而当蛮族势力崛起,对罗马帝国造成极大威胁时,大公教会才觉醒奋起,从事向异教异端传扬正统福音的宣教大业。当时,有一位被称为“爱尔兰使徒”的帕提克Patrick(约390-460年)原是不列颠Britain人,一生致力于爱尔兰的宣教,在该地建立修道院,训练许多修士成为宣教士。另有一位柯伦巴Columba(约521-597年)是爱尔兰的修士,在爱欧那Iona岛建修道院,差出许多修士到苏格兰宣教;柯伦班拿Columbanus(约543-615年)也是爱尔兰修士,在高卢(也就是今天的法国)与义大利北部建修道院与宣教;艾达恩Aidan(死于651年)是爱欧那的修士,在英格兰北部宣教(英格兰原属罗马的“不列颠”,被蛮族盎格鲁人Angles与撒克逊人Saxons入侵后,便称为“英格兰”);教皇大贵格利所差派的奥格司丁AugustineofCantebury(约死于604年)则在英格兰南部传福音。另有一位被称为“荷兰使徒”的威利伯罗Willibrord(658-739年)从英格兰赴今日之荷兰与卢森堡地区宣教,也在当地建立宣教中心,他的工作也延伸至北欧的丹麦等地;另一位被誉为“德国使徒”的波尼法修Boniface(680-754年),先整合了德国地区的原有教会,后来越过莱茵河向日耳曼人异教徒传福音,砍倒“雷神橡树”破除迷信,带领许多群体归向基督,最后在荷兰殉道。有一位被誉为“北方使徒”的安斯卡Anskar(801-865年)也是宣教修士,赴北欧的丹麦与瑞典宣教,建立了瑞典的第一间教会。综合以上所述,英伦三岛的宣教修士对欧洲大陆的福音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自第八世纪起,他们梯山航海从事跨文化宣教,以福音征服西欧与北欧的蛮族,在宣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五、东方教会的状况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后,罗马帝国在东部仍延续至1453年,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在东罗马帝国境内,政府的力量较强,可以抵御蛮族的入侵,维持较为安定的局面。虽然回教势力自第七世纪初日渐兴起,造成对东方教会极大的威胁,然而,教会仍然靠主的恩典奋力做工,以康士坦丁堡主教长为领导中心,差遣宣教士入斯拉夫民族传扬福音,带来保加利亚(于第九世纪末)与俄罗斯(于998年)全体归主。其中以被誉为“斯拉夫使徒”的希腊两兄弟区利罗Cyril(826-869年)与美索迪5Methodius(约815-885年)最为出名。他们赴莫拉维亚宣教,区利罗为当地人民造字母,翻译斯拉夫文的圣经,制订斯拉夫崇拜仪式,区利罗成为斯拉夫文学的创始人。修道主义起源于东方,在拜占庭帝国发展兴旺,随着宣教士也传入斯拉夫民族,著名的修道院在各处被建立。公元553年在东罗马皇帝的主持下,教会曾在康士坦丁堡举行第五次大公会议,将《三章》(也就是三位神学家的作品)定罪,继续否定“基督一性说”;680-681年又在康士坦丁堡举行第六次大公会议,定罪“基督一志说”(因为这种异端认为基督只有一个意志,间接否定基督具有神人二性)。在此时期,回教势力的崛起,对教会造成极大的威胁。穆罕莫德Mohammed(约570-629年)死后不久,回教徒征服阿拉伯全地,不断扩张地盘,攻陷安提阿、耶路撒冷、亚历山大、迦太基等教会重镇,甚至西班牙也于711年沦陷。最后,法兰克人在732年都尔之役TheBattleofTour击败回教军队,遏阻了回教势力进攻西欧。然而,西欧也与上述这些文化古城隔绝了,西方与东方贸易之路中断。商业经济转为内向,从此“土地”成为财富的最主要资源。君王论功行赏,分封土地给诸侯,造成了“封建制度”,地主的阶级大小成为势力划分的尺度。可悲的是,连不少教会的主教们也成为封建地主,卷入世俗利益之争。因这缘故,中世纪很多教会就失去了属灵权柄与道德见证。六、东西方教会的分裂十一世纪时,欧洲的东西方教会发生大分裂。由于东西方教会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化各有不同,加上西方的罗马大主教与东方的康士坦丁堡主教长历年以来互争长短,彼此之间误会猜忌层出不穷,早就埋下了分裂的种籽。罗马教皇自从获得法兰克王国的有力支持后,就不再需要国势渐弱的东方拜占庭帝国的支持。到了第九世纪时,康士坦丁堡主教长方提尔Photius与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I之间发生剧烈争执,互相开除教籍。西方教会早先在325年的尼西亚信经“圣灵由圣父所出”这句中,加添Filiogue(与圣子)这个字,成为“圣灵由圣父与圣子所出”。东方教会则反对此项加添,方提尔正式提出这点作为神学上的指控。然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东西方两大主教职位之间的长久竞争造成的裂痕。最后的分裂发生在1054年,教皇的代表红衣主教韩伯特Humbert,在康士坦丁堡宣布康士坦丁堡主教长为异端,断绝了西方与东方教会的关系。从此以后,东方教会称为“东正教”EasternOrthodoxy,他们使用希腊文圣经,自视为正统教会,因此又称为希腊东正教。6东正教主要信徒是斯拉夫民族,在东欧及后来的苏联流传。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灵修,不像西方教会注重组织和教义,因此宣教的影响力不如西方教会。•最后,请温习并思想本课下半段的另二个重点:3.请说明“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宣教运动,以及相互的关联。4.请叙述东西方教会在中世纪初期的状况,以及后来分裂的原委。•请各人先用一点时间回答上述问题,等一下我们会提供参考答案。第三课问题与答案1.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后,教会面临甚么新的挑战?教会如何完成艰巨的使命?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后,教会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带领蛮族信主,二是教育开化他们。教会以“三化”:也就是修道主义,教皇制度,宣教运动,完成了当时代的使命。2.说明修道院在中世纪有什么贡献?修道院是因为修道主义而发展的团体生活。他们保存了古代的经卷,传承了中世纪文明的发展,更成为训练与差派宣教士的基地。3.请说明“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宣教运动,以及相互的关联。第五世纪时,帕提克自不列颠赴爱尔兰宣教。第六、七世纪时爱尔兰向苏格兰与英格兰宣教。第六世纪的奥格司丁也从欧洲大陆赴英格兰宣教。到了第七至九世纪,英伦三岛则向欧洲大陆宣教。这些宣教运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互相支援。4.请叙述东西方教会在中世纪初期的状况,以及后来分裂的原委。东西方教会在中世纪初期的状况,除了修道主义、教皇、宣教“三大运动”的发展外,也要注意几次大公会议,回教势力兴起,封建制度崛起及其影响。东西教会分裂的主要原委,是地理环境、语言文化的不同,主教长之间的竞争及教义上的争执。
本文标题:世界教会史 苏文峰 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0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