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卫生学复习1绪论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和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2.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的状态,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健康的概念反映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包括四个层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关系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文化、职业等)2)生活方式:营养、风俗习惯、嗜好、交通工具、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3)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保健的制度,服务机构的设置、设施、服务的空间范围、业务范围,服务的水平、质量、效果等等。4)生物遗传因素:机体的成熟与老化、生物遗传与变异等。→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1)基因多态性:一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决定一种遗传性状,一个基因位点上存在一种以上正常等位基因,最少的等位基因频率超过1%,这个基因位点具多态性。2)个体易感性:同一环境暴露人群,个体反应不同,患病危险性有差异。由基因的多态性决定的。3)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1.遗传因素为主:遗传病,发病率较低;2.环境因素为主:辐射、中毒、传染病;3.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慢性病。→改变环境因素以预防疾病有效可行。3.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是人们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也叫第三状态。亚健康可转化为健康,也可诱发各种身心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最终导致过劳死。4.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及存在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1)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环境2)环境的组成:环境介质(大气及室内空气、水体、土壤、食物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机体)、环境因素(环境介质中的被转运物或介质中的有机及无机成分;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附载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可在环境介质间转移。)3)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环境影响人类:结构和功能改变以适应环境;2.人类改造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3人类与环境间物质的统一性5.卫生学发展史:从卫生学的产生到现在,其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次变革:1)3个阶段:个体预防、群体预防、全球预防2)2次革命:第一次18世纪中,第二次20世纪卫生学复习26.预防策略: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发生以前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预防。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指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治疗和康复措施,以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环境与健康1.环境(WHO从人类健康的角度):是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有关行为因素。环境质量的优劣影响人类的生死存亡和健康水平。1)自然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a)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有利影响: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及适宜的阳光和小气候→促进健康;不利影响:不正常的水和土壤,元素含量不足→地方病:某些地区原生环境的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些元素的数量,出现居民体内这些元素的含量过多或过少,产生的疾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ochemicaldisease)是指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常见疾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b)次生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有利影响:保持生态平衡,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不利影响:破坏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引起疾病。2)社会环境: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社会心理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人类是食物链的终点。3.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其在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4.环境因素:1)生物因素:人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或传播媒介,曾是导致疾病主要病因,现在仍是重要病因。疾病谱:旧传染病(霍乱、伤寒、鼠疫、炭疽)与新传染病(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共存。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动物等2)化学因素:人为原因:燃料燃烧、工农业废水污染、战争→环境污染;自然原因:地震、水灾、风暴、火山爆发等→食物、水、空气、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3)物理因素:生活生产环境中的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气象因素。人为原因:放射使用、激光微波的应用、机械交通产生噪音;自然原因:异常气象5.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6.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1)环境污染物的来源:a.自然污染来源;b.人为污染来源: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其他污染。a)工农业性污染:a.“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卫生学复习3b.农药:农药残留,空气、水、土壤被污染。b)生活性污染:a.生活性“三废”:污水、垃圾、粪尿处理不当→污染空气、水体、土壤→蚊蝇孳生;b.塑料、高分子化合物(烷基磺酸型合成洗涤剂)→水中N、P含量增高→水藻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c)其他污染:a.交通运输:噪声、振动、废气b.电磁波通讯:微波、电磁波辐射c.医用、军用原子能、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废弃物、飘尘d.自然灾害(火山爆发、森林大火、地震):烟尘、气体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a)分布与迁移:影响因素: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i.在非生物环境中:物理、化学反应ii.在生物体内:生物转化、生物分解、生物蓄积作用b)环境污染物的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低,其过程被称为环境的自净。环境自净方式如下:i.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沉降、扩散、挥发。ii.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中和。iii.生物净化:吸收、分解、降解、转化等。c)吸收、分布、代谢暴露介质空气、水空气食物主要吸收途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分布、代谢、储存血液循环: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其他器官肾脏肠道肝脏:胆汁排泄汗液、毛发尿液、乳汁粪便7.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a)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负荷量增大→正常生理调节→生理代偿状态→代偿障碍→病理状态疾病: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功能、代谢及形态上发生病理性改变的一个过程,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显示出疾病的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健康效应谱:从预防医学的观点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看作连续的健康效应谱。P22b)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c)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i.急性危害:事故性泄漏、一次性大量排放、特殊气象。传染病、食源性中毒。ii.慢性危害:慢性中毒: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职业病:铅、苯、汞、锰等中毒。卫生学复习4iii.致癌作用:人类癌症70%~80%与环境因素有关。致癌物质、致癌混合物和致癌接触环境108种(2012年),WHO对致癌物的分类如下:第1类:对人类是致癌物第2类:对人类很可能或可能是致癌物(2A和2B)第3类:现有证据尚不能就其对人类的致癌性进行分类第4类:对人类可能非致癌物iv.遗传毒性:环境中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过程的改变。致突变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DNA发生可遗传改变的作用;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v.1.生殖毒性:表现为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性发育异常等;2.发育毒性:如致畸作用即妊娠期接触外界有害环境因素而引起后代结构畸形的作用。有此作用的环境因素:辐射、某些药物和化学毒物及生物因素vi.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引起自身免疫反应vii.干扰内分泌功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对机体内天然激素的产生、释放、运输、代谢、消除、结合、功能发挥以及维持体内平衡稳定和机体发育过程产生干扰作用的外源性物质。d)影响污染物健康损害的因素i.污染物的理化特性ii.剂量或强度:剂量(dosage):mg/kg强度(intensity):dB、J/cm2.min等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例如:有机磷吸收量与死亡率的关系。1.有毒元素或化合物:最高容许浓度、最高容许负荷量;2.人体必需元素或化合物:最低供应量、最高容许浓度:含量太低→生理异常→功能障碍;含量过多→病理改变→中毒或死亡。iii.作用持续时间iv.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时,可使其毒作用增强。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v.个体感受性:健康因素、遗传因素、个体因素。高敏感人群(highsusceptibilitygroup):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群。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时充分考虑到这部分人群。8.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因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P279.职业病: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卫生学复习510.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11.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事物而进入人体的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和中毒性的疾病。大气卫生1.空气的理化性状a)分层:电离层、平流层(臭氧层)、对流层(气象现象)b)化学组成:氮:78.10%、氧:20.93%、氩:0.93%、二氧化碳:0.03%、水汽、气溶胶c)物理性状:太阳辐射、空气离子化、气象因素、室内小气候i.紫外线:有利作用①抗佝偻病作用:UV-B:促进Ca吸收,调节Ca、P代谢→促进骨骼正常发育。预防佝偻病:VD+紫外线照射②色素沉着作用:UV-A:皮肤细胞黑色素原→生成黑色素→吸收太阳辐射。③杀菌作用:UV-C:蛋白质变性解离、DNA受损→细菌死亡。波长越短,杀菌效果越好→中午12时~2时:强度大、波长短④其他: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组织的氧化过程、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加速酶促反应、加速创伤愈合有害作用①眼损伤:UV-A→晶状体氧化性损伤→白内障;UV-B→眼角膜结膜炎:雪盲,电光性眼炎②皮肤损伤:日光性皮炎(晒斑):红斑、水疱、水肿;光感性皮炎(过敏性):红斑、水肿、疱疹;皮肤癌:基底细胞癌、磷状细胞癌、黑色素瘤③光化学烟雾:碳氢化合物、Nox→光化学烟雾ii.红外线:Ⅰ适量:组织均匀加温,血管扩张→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消炎止痛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皮肤病、伤口愈合、冻伤、神经病Ⅱ过量:皮肤组织过热损伤→中暑、皮肤烧伤、红外线白内障、红外线视网膜灼伤iii.空气离子化:大气中空气分子或原子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的过程称。Ⅰ形成条件:宇宙射线、放射性物质、雷电、喷泉。Ⅲ负离子的应用:①空气离子疗法:减轻症状②改善环境空气质
本文标题:卫生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3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