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3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概述第一章、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坎第一节、英国音乐第二节、勃艮第地区的音乐第三节、法——弗兰德作曲家第二章、16世纪的新趋势第一节、世俗声乐音乐的兴起第二节、16世纪的器乐音乐第三编、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约公元1450——1600年)返回第三章、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第一节、16世纪宗教改革的音乐第二节、16世纪反宗教改革的音乐概述:“文艺复兴”(Renaissance)原意是“复活”、“再生”,用这个词概括这一时期,是出于当时很多的思想家、艺术家们崇尚古代文化,认为自己处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时代。这只是狭义的观点。事实上,“文艺复兴”的意义更多的是“新生”的一面,因为这一时期相比中世纪来说,文化上有着令人惊异的觉醒!是在以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打破教会的精神统治和思想上的禁锢,借助对欧洲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创建新的文化,是长期以来为宗教神学思想所束缚的理性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是一场新的文化建设运动。“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潮流。“人文主义”在当时社会的文学、绘画、建筑、音乐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文主义的思潮也导致了音乐风格的一些变化,音乐家们已不再把自己看作教会的仆人,而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面向来世也面向现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用音乐更好地表现歌词的意义和情感,人的生活、人的感情成为音乐作品的表现对象,无论是宗教题材还是世俗题材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返回“人文主义”一词最初来自与“神学学科”相对立的“人文学科”。12、13世纪时,世俗性的学校开始出现,在“神学”学科之外增设了“人文学科”,其内容就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各科艺术。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他们反封建、反教会;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的压制;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肯定现实的享受,驳斥死后的永生。认识到人的尊严,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的全面发展。返回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是这个时期文学的主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继古希腊、罗马文学之后欧洲文学的又一次高峰,标志着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Boccaccio,Giovanni1313-1375)是早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彼特拉克的抒情诗集《歌集》歌咏爱情和幸福,表达了人文主义精神,其中的“十四行诗”开创了欧洲抒情诗的新诗体。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以尖刻的讽刺揭露贵族和僧侣的腐朽、荒淫、伪善,抨击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禁欲主义,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西班牙:16世纪后半期是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的黄金时代,以小说、戏剧成就最大。塞万提斯和维加是代表人物。塞万提斯(Cervantes,Miguelde1547-1616)的不朽杰作《堂吉可德》是一部既有传奇色彩,又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小说维加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据说曾写过1800多个剧本,存留下来的有40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羊泉村》。英国:英国在16世纪资本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在文学园地开花结果,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全面繁荣。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成就最大的是戏剧家莎士比亚(Shakespeare,William1564-1616),他的喜剧如《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歌颂了青春、友谊和爱情,宣扬人文主义理想,洋溢着浓郁诗意和欢乐气氛。悲剧是他戏剧创作中最辉煌的部分,主要有《哈姆雷特》、《奥塞罗》、《麦克白》、《李尔王》、《雅典的泰门》等。这些悲剧揭示了现实中的尖锐矛盾,反映了重大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问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返回Downmycheeksbittertearsincessantrain,Andmyheartstruggleswithconvulsivesighs,When,Laura,uponyouIturnmyeyes,Forwhomtheworld’sallurementIdisdain.ButwhenIseethatgentlesmileagain,Thatmodest,sweet,andtendersmile,arise,Itpouroneverysenseablestsurprise,Lostindelightisallmytorturingpain.Toosoonthisheavenlytransportsinksanddies,Whenallthysoothingcharmsmyfateremoves,Atthydeparturefrommyravish’dview,Tothatsolerefugeitsfirmfaithapproves.Myspiritfrommyravish’dbosemflies,Andwing’dwithfondremembrancefollowsyou.哀愁之泪沿着我的双颊潸然落下我的心同声声哀叹在苦闷我的眼睛转望罗拉的时候我鄙视世上一切诱惑,为了她但我再瞥见那温柔的微笑羞怯、甜蜜、温柔的微笑浮起它在每种感觉中都注入了幸福的惊奇折磨我的苦痛在这喜悦里洗涤这神圣喜愿匆匆而逝当我的命运把你那慰籍之美在你离开我那狂喜的视野时,移向它那坚强信心赞许的安全之地我的精神飞离喜悦的胸膛带着凝望的记忆追随你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罗拉的微笑》返回薄伽丘的读者群是一般通俗的社会大众。有人说《十日谈》是“人间喜剧”(HumanComedy)。《十日谈》创作的背景是西元1348年遭受黑死病大灾难侵袭后的佛罗伦萨。故事里,几个贵族青年人──三位青年与七位少女,决定离开这危險之地,前往F山丘上的一座阳光别墅。过了几天快乐生活后,为调剂生活而相约每日每人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书中收集了那十日所讲的一百篇故事。薄伽丘——《十日谈》:返回文艺复兴三杰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15-16世纪意大利的一位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代表作有:《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最后的晚餐》代表了文艺复兴的高峰,他第一个精辟地提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蒙娜·丽莎》更为完满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他认为“人是最神圣的,人体是自然中最美的对象”。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uonarroti1475-1564)佛罗伦萨雕刻家、画家、建筑师、诗人。作品虽以宗教故事为题材,但作品中表现的是市民阶级的人本精神,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精神。代表作《大卫》、《摩西》(雕塑)、《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绘画)等。拉斐尔(Raphael,RaffaelloSanzio1483-1520)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他的风格代表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代表作是《西斯廷圣母》。他笔下的圣母像已经不是虔诚天主教徒所崇拜的圣母玛利亚,而是城市市民阶级所欣赏的温良贤淑的母性,反映人道精神。达·芬奇自画像拉斐尔自画像名画与雕塑欣赏返回蒙娜•丽莎达芬奇《西斯廷圣母》拉斐尔《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大卫》米开朗基罗《摩西》米开朗基罗返回圣彼得大教堂米开朗其罗圣彼得大教堂米开朗其罗返回英国音乐的风格特点:1、和声方面a、使用不省略三音的完全三和弦;b、常用相同节奏的和弦进行;c、运用协和的和声,避免强拍上的不协和音程。文艺复兴早期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英国音乐的影响。第一章、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坎第一节、英国音乐返回2、织体方面a、多采用和声式的织体;b、常将两个声部的旋律和节奏组合在一起,并创造出“福布尔东”(Fauxbourdon)的复调音乐手法。3、当时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约翰•邓斯泰布尔(JohnDunstable,1390----1453年)其创作涉及经文歌、弥撒曲等各种体裁,约有70首。作品风格:多为三个声部,突出上声部,节奏一致,有大量三和弦结构,风格和谐、悦耳、流畅。听赏:邓斯坦布尔的经文歌《你多么美妙》返回“福布尔东”(Fauxbourdon):从乐谱上看,是一种二声部音乐,高声部与低声部构成以平行六度为主的进行,偶尔出现八度,每个乐句总结束在八度上。演唱时在高声部下方四度再即兴加入一个声部,该声部在谱面上往往未写明。由于强调三度、六度音程,限制不协和音,因而音响和谐、悦耳。“福布尔东”一词意为“假低音”,意指其低声部并非素歌的定旋律,而是一个附属的对位声部。第二节、勃艮第地区的音乐(一)迪费(G.Dufay,1400-1474)自幼在勃艮第领地内的康布雷大教堂当唱诗班歌手,年轻时在意大利各宫廷、勃艮第宫廷任职,后来成为康布雷大教堂的神父。迪费的手稿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这些作曲家的活动集中在勃艮第地区的范围内。勃艮第地区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中部、东北部领地。严格地说,“勃艮第”并不具有国家、民族的含义,它更多的是一个时期中的地理文化概念。这些音乐家也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乐派”,因为勃艮第宫庭中音乐家的流动性很大,音乐是开放的“国际性”风格。迪费迪费的手稿返回迪费的创作勃艮第地区音乐作品主要体裁是尚松(chanson,是14-16世纪以法文诗歌谱写的复调世俗歌曲的概称。)、弥撒曲、经文歌。a、尚松:歌词大部分是爱情诗,常采用突出上声部的三声部织体,一般上声部是独唱声部,下面是两个器乐声部,风格抒情、细腻、典雅。b、经文歌:大部分是等节奏经文歌,使这种体裁更为丰富、复杂。一般采用三个声部,有时是四个声部,以旋律流畅的高声部织体为主导。听赏:迪费经文歌《最近玫瑰开放》c、弥撒曲:迪费创作的大多是定旋律弥撒曲,他首次以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并在弥撒曲中采用了经文歌常用的四个声部的织体,首次把对应声部置于定旋律声部之下。(四个声部由下向上依次为:低对应声部、定旋律声部、高对应声部、旋律声部)勃艮第时期音乐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确立了一种大型的宗教音乐体裁“弥撒曲”,即把常规弥撒的五个部分(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连成一个整体进行创作。最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是“定旋律弥撒曲”,即在弥撒曲的五个乐章中采用一个相同的旋律(一首圣咏或世俗旋律)作为定旋律,以此作为统一音乐的“轴心”来把各乐章联系起来。弥撒曲:返回(二)班舒瓦(GillesBinchois1400-1460)班舒瓦与迪费同时代,他年轻时从军,后来在几所教堂供职。班舒瓦是勃艮第地区最重要的尚松作曲家,采用的都是高声部为人声,下面两个声部是器乐声部的形式,其中高声部旋律简洁,优美典雅而富有感染力。返回第三节、法——弗兰德作曲家15世纪中叶以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的作曲家被音乐史家称为“法——弗兰德作曲家”,他们分布于欧洲各地的各个重要音乐职位上,在欧洲大陆占据了统治地位。由于他们分散分布,延续的时间跨度大,因而前后的音乐风格变化很大。(一)奥克冈(JohannesOckeghem,1410——1497):奥克冈的主要成就在弥撒曲方面。他大约写了13首弥撒曲,其中有一半采用了定旋律弥撒曲的创作方法,选用的定旋律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与迪费不同的是,奥克冈有时把定旋律放在最低音部,并把定旋律当作乐曲的主要结构因素,每个乐章都要至少完整地呈示一次。奥克冈也有些弥撒曲没有引用定旋律,较自由地进行创作,常常使用“卡农”手法,包括复杂的有量卡农。返回有量卡农(mensurationcanon):卡农的不同声部以不同比例的节拍时值进行,如第二声部是第一声部音符时值的增值或减值。谱例奥克冈第二《慈悲经》(选自《短拍弥撒曲》)(二)若斯堪(JosquindesPres,1440—1521)是一位国际性的音乐家,经常旅行就职,从未在某一个宫廷或教堂长期服务过。他是奥克冈的学生,在世时享有很高的荣誉。若斯堪创作了20首弥撒曲、27部世俗作品和百余首经文歌,其中经文歌最为突出。他的经文歌中复调的各个声部地位平等,大多采用一种连续模仿对位的形式。在当时意大利人文主
本文标题:3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3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