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解密咏史怀古诗及典型题训练
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随着历史的变迁、王朝的更替,有多少英雄的故事激起人们的仰慕与渴望,有多少历史的遗迹引起人们的唏嘘与哀叹,又有多少历史的经验教训引发人们的感慨与反思,于是,在魏晋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在内容上有的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如李商隐的《马嵬》,就是以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为题材,讽刺唐玄宗沉湎声色享乐误国的诗。有的以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就是以西楚霸王项羽为对象,对当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恢复故土的强烈嘲讽。有的以历史古迹为情感的触发点,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就是借乌衣巷的昔盛今衰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由于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所以近年来高考常涉及此类诗歌。诗人在瞻仰凭吊古迹、吟咏评价历史人物或回顾反思历史事件时,往往会和社会现实或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历史和现实就会扭结在一起。因此咏史怀古诗所蕴含的感情、所表现的主旨也就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咏史怀古诗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有如下几种:(一)理性思考诗人并不置身当中,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嘲讽了周瑜的成功只是出于侥幸。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使人耳目一新。(二)怀古伤今古代诗人们常常以济世救人为己任,这就使他们把目光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他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或不满,希望能引起世人的警戒。这类诗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借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借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昔日的繁华鼎盛与今日野草丛生、荒凉残照的对比,抒发了沧海桑田、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2.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借感叹历史上六朝都因为淫逸享乐而相继覆亡来讽刺并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再如:李清照的《绝句》借历史上的英雄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行径,呼唤英雄出世。(三)怀古伤己当诗人追念的古人在身世与际遇上与诗人自身有了某种相通之处时,就会触发诗人对自身的感慨。这种诗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却在自己,诗人是在借古人的酒杯,一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根据诗人抒发情感的不同,这类诗又可分为:1.对英雄的赞美,表达仰慕之情,希望自己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业绩表达自己对英雄的仰慕以及北伐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决心。2.与古代英雄对比,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3.与古代人物命运相似,同病相怜,拿古人与自己类比,借对古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身死,徒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诗人正是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事各所包含的情感是复杂丰富的,如:杜甫的《蜀相》,诗人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既怀古伤今,又怀古伤己。咏史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表现手法有:(一)运用典故。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用了多达五个典故,或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讽刺南宋朝廷的轻率盲动,或类比自己年华流逝、壮志难酬。(二)对比反衬。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描写了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今昔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三)借景抒情。如韦庄的《台城》,诗人描写了台城的荒凉空寂和台城柳在春天依旧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景色,借此表达物是人非的感伤。(四)语意双关。如韦庄的《忆昔》,巧用典故,语涉双关。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莫愁”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无忌”也不指信陵君,而是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又是双关。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五)虚实结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诗人想象了越王勾践破吴而归时的盛大热闹的景象,这虚幻的景象与眼前荒凉的实景构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抒发了兴衰的感慨。(六)抑扬结合。如李商隐的《贾生》,前三句似在褒扬皇上虚心求贤,以至“夜半虚前席”,直到最后才点明主旨,原来皇上只是对求仙问鬼感兴趣,而不在意社稷民生。讽刺汉文帝的同时嘲讽了当今皇帝沉湎于求仙问卜之事。(七)修辞的运用。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最后一句“夜深还过女墙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看做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因为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只有多情的月亮还是旧情不改,穿过女墙照过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无尽的慨叹含于其中。(八)直抒胸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登上幽州台,直接抒发了失意的感慨,感时伤事,吊古悲今。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问: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三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起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限感慨,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郁闷的心情。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这首诗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三四两句诗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妙处?答:(1)连用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一是着眼于写景,二是着眼于寄情。)(2)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谴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腐朽生活和空虚的灵魂。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在婉曲的格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答:(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长期驻守边境,年老思归,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问:张可久这两首曲子,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从写法、主旨上作简要分析。答:两首小令,皆借历史事实来抒发感情。只是第一首意在说明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终致灭亡的教训;整首曲子以景语作结,与前三句的繁华盛事形成对比,显得含蓄。第二首旨在借历史事实抒写作者对战争涂炭生灵的伤叹和愤慨,说明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⑴—⑵题夏日绝句咏史李清照朱淑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⑴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相同点?⑵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理由。(4分)答:(1)吟咏对象相同,都是写的项羽;作品风格相同,都写得慷慨豪放,都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2)更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吕,是对当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恢复故土,却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强烈嘲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李清照热爱祖国,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流露。更喜欢朱淑贞的《咏史》。作者既用“盖世英雄力拔山”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指出项羽的不能用人,因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可悲结局,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
本文标题:解密咏史怀古诗及典型题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4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