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代表人物介绍中国农业概况古代农业代表人物王祯宋应星元朝农学家《农书》明代科学家《天工开物》徐光启明朝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农学家《农政全书》神农氏贾思勰古代传说的农业的鼻祖北魏农学家《齐民要术》陈旉北宋《农书》姜炎帝别名农业部落神农王朝成就姜水(今陕西宝鸡)出生地《本草》作品神农氏相传是神农氏发明耕种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种收集,然后播在开垦过的田土上,以后百姓便照这方法耕植五谷了。教民耕种神农氏首创木制的耒耜,被认为是农业发明之始。发明耒耜神农氏东汉石画像拓本《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忎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斲(zhuó)木为耜,揉水为耒,耒耜(lěisì)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相传是神农氏发明耕种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种收集,然后播在开垦过的田土上,以后百姓便照这方法耕植五谷了。教民耕种神农氏首创木制的耒耜,被认为是农业发明之始。发明耒耜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与农耕同时出现的,被誉为继火的使用之后的又一大创举。发明陶器神农故居2009年5月20日随州的炎帝神农大典“神农故居”,设有神农洞二处(一为谷物药材贮藏,一为居住),并有神农亭、神农塔、神农庙、山南建神农茶室、神农花卉、九龙亭及山北神农母安登浴池,百草园等十数处。湖北省西部山区,也有一地称为“神农架”,也与神农氏有关,缘于神农氏曾到此地搭架采药之传说。北魏时人,汉族,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贾思勰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史籍缺载。他曾担任过北魏高阳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齐民要术》全书10卷,92篇,11万多字,引述文献达160多种。贾思勰选种、浸种、施肥、轮作等精耕细作的方法家畜、家禽、鱼、蚕等的饲养技术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栽培经验《齐民要术》大约在十九世纪传到欧洲,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和《植物和动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就参阅过,并援引有关事例作为进化论的佐证。《齐民要术》更是引起欧美学者的极大注视和研究,被称为“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齐民要术》一书唐代传至日本,至今世界上已有20多种译本出版。它卓越的科学内容,对当时和后世的农业生产都有深远影响。这是中国六世纪最完整、最有系统和内容最丰富的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农学名著。贾思勰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记载有许多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分析: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生长是有规律的。谷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谷子,棵体矮小,果实多。晚熟的谷子,长的高大,而果实少。强壮的苗长得短小,黄谷就是这样。以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贾思勰重农,首先是重视粮食生产。但他又并不把农业生产归结为生产粮食,而是要多种经营。他还认为,农副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的继续,是生产转向消费的必要环节。经过加工的农副产品,不但满足了消费的需要,而且价值提高了。重生产成本,有经济核算《齐民要术》是要教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可是农民要生产就有一个生产成本问题。贾思勰在书中谈到,实际是教导农民,首先要按市场条件来安排生产,其次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来生产。要使用临时性雇工,以降低成本。要重视成本核算和利润的计算。《齐民要术》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实践出真知贾思勰当过太守,有当过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对农业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单单把别人的经验写在纸上。他是亲自去做,有了体验,再记录下来。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对种地,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虚心向老农求教。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更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南宋偏安时期朝代不详出生地西山隐居全真子如是庵全真子字号《农书》作品陈旉中卷是讲述水牛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下卷是讲述植桑种麻,其中特别推荐桑麻的套种。这两卷的篇幅较小,内容不如上卷丰富。上卷共有14篇,占了全书的2/3,主要讲述水稻的种植技术。光是整地,书中对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与早田、晚田等不同类型田地的整治都有具体的记载。成于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这时陈旉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这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记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这部《农书》共有1.2万余字,分为上、中、下三卷。1271~1368,字伯善,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元朝著名农学家、印刷技术革新家王祯农学巨著宏大广博创新发明惠泽后世两任县尹勤政为民两任县尹勤政为民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王祯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作为地方官,更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农书》是一部力图从全国范围对整个农业作系统全面论述的著作,综合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地区水田耕作两方面的生产实际写成。全书约有十三万多字,图版约三百幅,共分三十七卷。农桑通诀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共六卷,十九篇,是王祯对农业综合性的总结,贯穿了以农为本的观念和天时、地利、人力共同决定农业的思想。百谷谱共四卷十一篇,是农作物栽培各论,阐述的是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利用等技术知识,所介绍的农作物共有八十多种。农器图谱是全书重点,共有十二卷之多,篇幅占全书五分之四,多达三百幅的插图,也是以前的农书中所绝无仅有的。正是靠着这些图谱,我国古代的许多农业机械器具才得以保存。农学巨著宏大广博创新发明惠泽后世王祯《农书》是第一部兼论南北,企图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作系统性的讨论,并把南北农业技术及农具的异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的农书。《农书》有总论,有各论,系统分明。谷谱的各论比《齐民要术》的分类更明晰;而且几乎对每一种作物的性状都作了说明。此外它又结合《农器图谱》,对农具作了分类,这就使这部书的内容更加全面。水转大纺车农器图谱1587年-1666年明朝、清朝朝代江西南昌府奉新县北乡人出生地字长庚“中国的狄德罗”别名《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品宋应星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把持,排斥忠良,迅即灭亡。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大约卒于康熙五(1666),享年80。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任本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生平介绍010203《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谥文定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末年儒学、西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学、农学、军事学等领域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督徒明代“圣教三柱石”之首徐光启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即对农事极为关心。他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步入仕途之后,又利用在家守制、赋闲等各种时间,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1608)、《农遗杂疏》(1612,现传本已残)、《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等。徐光启对农书的著述与他对天文历法的著述相比,从卷帙来看,数量虽不那样多,但花费时间之长、用功之勤,实皆有过之而无不及。农政思想:(1)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力图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2)备荒、救荒等荒政,是徐光启农政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农业技术:(1)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2)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3)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4)总结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古人把徐光启当成官僚来敬重。当其病故,当朝的崇祯皇帝“辍朝一日”,并追封其太保之职、加谥文定公以示褒奖。家族、地方以本族本地出了徐光启这个大官为荣——上海的徐家汇,即因徐光启墓所在和徐氏家族聚居之地而得名。近代以来,人们似乎开始淡化徐光启的官阶,而比较看重他在东西方文化沟通方面的贡献。编成于本世纪初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评价徐光启,大半内容是他如何介绍西方近代科技。现代农业代表人物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一届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埂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出生日期1930年9月7日年龄86岁出生地北京民族汉族成就杂交水稻之父毕业院校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现居住湖南省长沙市著作《袁隆平论文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论文集》科研历程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201
本文标题:中国农业代表人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96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