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导论
第一讲导论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三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关键词的理解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少大同小异的“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萨缪尔森《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怎样选择的科学”(海闻,《经济学基础》)•本人认为的一个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适当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利用加以选择的科学;其目标是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它们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定义中存在的几个关键词:前提:稀缺性对象:选择行为——没有选择就没有经济学。机会成本。目标:资源有效利用性质:一门科学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稀缺(scarcity)1.稀缺定义: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是指社会提供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2.为什么能从稀缺这个概念引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稀缺这个概念包含了两点基本假设:(1)人类的欲望(需要)是无穷的;(2)资源是有限的•物质资料再生产包括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现代经济学认为在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这四个环节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全部经济研究的出发点。•生产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消费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终点。•生产是消费的手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明确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生产本质上是一种投入(资源)产出(商品)的关系,因此资源构成了对生产最重要的约束。资源通常包括:①劳动体力/脑力②土地(自然资源)③资本④企业家精神和才能资源具有的两个显著特点:2)对生产——资源的考察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①资源的稀缺性②资源的多用性3)对消费——需要的考察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消费是以对产品的需要为前提,消费实质就是对产品的需要。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点:①需要的无限性②需要的层次性在对生产—资源、消费-需要分别考察之后。我们所要说明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了:4)从稀缺概念引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源是稀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因此,在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手段之间形成了矛盾,这一矛盾是经济领域内的基本事实。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自然而然的成为经济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要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必须合理地配置稀缺的资源。因此,资源配置成为了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同时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就成为经济学的目标所在。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性这一基本假设前提条件下的。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稀缺的概念隐含着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A.资源的稀缺性B.需求的无限性。这两个假设存在着矛盾关系,解决矛盾的途径为——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总结:如何从稀缺概念引申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思考逻辑)2.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经济研究的出发点,而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又体现为稀缺概念隐含的两个基本假设之间的矛盾关系。3.因此,稀缺资源配置问题成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资源配置(ResourcesAllocation)1.什么是稀缺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是指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资源配置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PPC来示意1)PPC定义: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2.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PossibilityCurve,PPC)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图形示意DC大炮黄油O......ABEF生产可能性曲线显示了用既定资源量所能生产的极限。生产可能性曲线虽然能够显示资源配置的不同方案,却不能给优劣的判断。微观经济认为对资源配置方案的评价必须从资源稀缺、需要无限这一基本事实出发。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内容:1.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2.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现实经济生活中如果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之一,则资源配置肯定没有达到最优:第一种:部分产品滞销和部分产品脱销并存;第二种:低效率生产者得到较多的稀缺资源。通过改变现有资源配置方案来争取更好的资源配置效果,可考虑利用需要的层次性和资源的多样性来实现。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机会成本的性质决定:成本递增、递减、不变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普遍情况)机会成本递减3)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选择与机会成本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争取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就是在众多资源配置方案中选择其中最佳方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是选择的科学。稀缺、选择、机会成本之间的关系:选择(Choice):因为稀缺,人们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下作出选择。这是稀缺的结果。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这是选择的结果。稀缺选择机会成本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者关系用图形表示:经济学里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指一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该资源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机会成本的重要性在于能帮助人们有效率地利用稀缺的资源)(四)性质:一门科学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何理解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呢?(略)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特别是研究人们有关稀缺资源配置方式选择的社会科学,依据在于:•第一,经济学理论陈述符合科学的可证伪原则。•第二,经济学采用假设手段构造理论,并用简化的模型表达理论。•第三,经济学坚持内部逻辑一致性原则。•第四,经济学不断把理论假设与经验事实相对照,以检验理论真伪。二、任何经济体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3W)P3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归纳起来,包含下面三个基本经济问题(或选择):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Whatistobeproduced?)2.如何生产?(Howistobeproduced?)3.为谁生产?(Whodoesgettheoutput?)一、经济模型(P8)第二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经济模型的要素构成:1.设立假设前提。2.建立有关经济变量的联系。3.通过逻辑演绎出结论。经济模型的主要形式:1.用文字表述一种经济模型的含义。2.用数字形式表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课本介绍)3.用图形说明各种数据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4.用图表列出表示各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及其变化。二、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P5)第二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性质实证分析方法(Positiveanalysis)是什么是怎样的描述性规范分析方法(Normativeanalysis)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怎样解决的命令性规范分析涉及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实证经济学:经济理论只限于表述经济活动的原因与结果以及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微观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经济理论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宏观经济学)三、均衡分析方法(P5)第二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只考察某一局部的均衡状态,不去考察该局部与其他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一般均衡分析:分析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所形成的共同均衡状态。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P7)第二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静态分析: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条件。比较静态分析:比较一个变动过程的起点和落点。并不涉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动态分析:考察经济活动的实际变化过程,考察到时间差异。对“范式”概念的介绍范式的定义:就是指科学家之间围绕假设、方法论原则、技术、事例等形成的一致看法,以及最终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概念体系。范式是一切学科探讨基础的思想、技术和方法论的“模子”。科学的历史,实际上是各种范式接替的历史。将范式的观念运用于经济学,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也正是经历着范式的演变。第三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一、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建立第三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经济学最初的范式是由亚当·斯密建立起来的,他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标志为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可以概括为4点:1.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2.“看不见的手假设”。认为个人追求私利的行为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3.社会分工假设。认为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国家财富的增长。4.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经济、政治以致各种上层建筑,而非仅仅是经济领域。二、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继承(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第三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19世纪70年代起,经济学经历了一场边际革命,形成了边际学派。该派放弃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且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边际革命的影响,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其中运用边际分析研究需求和供给,其核心是均衡价格。由马歇尔奠定的这一流派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可以概括为两条:1.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理性进行选择,在给定偏好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个人总是能够使效用达到最大化。2.市场均衡假设。在给定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市场总是能达到均衡,而此时的资源配置是最优的。三、凯恩斯革命———范式的革命(20世纪3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第三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大危机持续了五年之久,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生严重的倒退,人们开始怀疑市场的力量。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经济学家无法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在这个背景下,凯恩斯进行了一场经济学范式上的革命。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范式,并成功地解释了大萧条。这一革命以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为标志。1.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2.工资刚性。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工资刚性,价格的变动是很迟钝的,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3.市场无法自动出清。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工资刚性,市场就无法自动达到供需平衡,即无法自动出清,所以会出现大萧条。凯恩斯理论的范式可以概括为3点:凯恩斯的理论是从总量上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因此称为宏观经济学。他的追随者在他建立的范式上发展完善了宏观经济学,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Economics),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四、新古典综合派———新旧范式的结合(二战以后——20世纪六十年代)第三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新古典综合,就是指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两种不同范式的结合。1948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出版,标志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1961年,《经济学》第三版中,萨缪尔森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合”。他认为凯恩斯的理论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而如果充分就业(均衡)实现了,那就恰恰满足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范式)。因此他将凯恩斯理论称为宏观经济学,将新古典经济学称为微观经济学,放在同一本教科书中。也成为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SynthesisSchool)的代表人物。五、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第二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后——至今)第三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现象。凯恩斯理论的范式遭到了巨大的挫折。人们开始厌恶国家干预,重新向往自由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新的、更大规模的经济学范式上的革命展开
本文标题:微观经济学第一讲-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3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