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右手写诗,故诗作最丰,约六百余首。•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左手写散文。•其散文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常常思想驰骋千里和句式变化多端,注重散文的容量和弹性,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余光中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写作背景中国是一个温暖的家台湾是一个离散的儿孺慕舔舐寒濑氤氲滂沱鞭挞蓊郁岑寂沁鼻羯鼓苔藓啁啾咬啮仓颉如椽大笔预习检测rúshìlàiyīnyūnpāngtuótàwěngcénqìnjiéxiǎnzhōujiūnièjiéchuán•——第一部分(1-2):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第三部分(8-12):回到台北的现实,续写听雨,表达因时光、青春流逝而引起的凄冷感悟。——第二部分(3-7):写嗅雨,观雨,听雨,从多方面表达因离开祖国而引起的人生感悟。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如雨丝无处不在的。“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怎样理解?比喻、通感。用黑白片的色调写出环境的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作者在文中重点写哪些地方的听雨?台湾日式古屋大陆瓦屋听雨走入霏霏深沉的故土乡愁同样是听雨,在台湾日式古屋和大陆瓦屋听出的音乐是否相同?为什么?日式古屋:冷冷的音乐大陆瓦屋:温柔的音乐自然之雨浓烈的文化情结中国美丽的方块字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王禹偁竹楼听雨的《黄冈竹楼记》文化之雨除了回忆听雨的经历,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第二段作者提到汉字,有何用意?汉字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为什么提到米芾父子的画?中国风景婉约朦胧,这种情调像我国的山水画,具有古中国的情韵。作者又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凄清、凄凉、凄楚、凄迷少年听雨时总是身在歌楼之上,伴着我的是昏红朦胧的罗帐,让烛光烘染得绮丽的迷离.壮年听雨时却是在人生奔波的船上了.面对的是广袤无际的江水和低垂的云层,夹杂着孤雁划破西风的惨厉鸣声.而现在听雨的地方是宁静空灵的僧庐下,人已暮年,两鬓花白,回想一幕幕的离合往事,自己早已枯槁的心灵无动于衷,只是默默的聆听屋外的雨水,不息地点击阶前,直到天明.【诗词简译】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作者简介苍凉的人生感慨第5段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虞美人》?怀乡、亡宋之痛少年不识愁滋味壮年异乡断肠客白头凄楚、凄迷人生之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听雨,听的是人生。少年时候,灯下听雨,是一种温馨中年听雨,是客舟漂泊的沧桑。老年听雨,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祖国的分裂,是伤痛。在第六段中,为什么提到王禹偁的竹楼听雨?A.“据说住在竹楼上面,……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文人雅士的爱好,与雨交融写,突出了他们的雅兴。竹楼之雨也是古典和中国的。B.与瓦屋听雨形成对比,突出瓦屋听雨的美好的韵律。冷雨雨:冷:(2)情的凄楚:思乡沧桑的内心苍凉。(1)景的凄冷:春寒秋凉的外在感受。难遣的故土愁思难舍的文化情结难言的人生感慨苍凉凄迷的意境想入非非开头结尾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不能扑进她怀里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前尘隔海。古屋不再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可以说明作者对故土的思恋之情?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冷雨潮湿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舔舔吧那冷雨听觉第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第6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第7节黑键灰键抚弄奏第9节羯鼓电琵琶“刷、鞭、打”等第10节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听、回忆、潮潮润润。作者在文中表现什么感情?思乡之情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为什么用“冷”修饰雨?换成“寒”好不好?冷雨的凄冷(景)情的凄凉(情)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表层意义是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景)根本原因是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情)沾衣欲湿杏花雨(清丽喜悦)一蓑烟雨任平生(旷达从容)夜阑卧听风吹雨(国恨愁苦)梧桐更兼细雨(凄清悲苦)不同的人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不同听雨的感受。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本文标题:《听听那冷雨》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3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