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解读艺术家达尼-卡拉万
解读艺术家达尼•卡拉万园林作品的设计思想与手法摘要:达尼•卡拉万(DaniKaravan)是爱尔兰著名的艺术家、雕塑家、园林设计师,其园林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情感暗示与艺术美感,同时表达了对自然的崇尚。通过介绍达尼·卡拉万的主要园林设计作品,解读他园林创作过程中对情感、艺术与自然的融合与体现。关键词:风景园林;达尼·卡拉万;研究1简介达尼•卡拉万(DaniKaravan)(下面简称卡拉万)是爱尔兰著名的园林设计师,艺术家,雕塑家。l930年出生在特拉维夫市,在这里度过了30多年。这座开放、前卫的城市赋予了他用之不尽的创造力,这是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特质。而爱尔兰战争和破坏年代的经历又使他具有了沉着冷静,向往和平的强烈感情。卡拉万的作品传达着他热情与沉着的特质,同时又具有平静,和谐的强烈意念。卡拉万的父亲埃伯尔罕(Abraham)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间特拉维夫市重要的园林设计师,他质朴的设计理念深深的影响了卡拉万。卡拉万14岁开始在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学习绘画,很少参与父亲的工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父亲的工作并不理解。卡拉万觉得父亲并没有在设计园林,而仅仅是在复制和修复已有的东西。那时的特拉维夫市居住着很少的人,四周围绕着沙丘和美丽的沙漠植物。卡拉万的父亲始终认为自己在创造即将消失的园林,他总是对卡拉万说,“我将自然修复好之后,你就可以去设计它了。”卡拉万的父亲这种对于自然和设计最本质的理解在今天看来正是最深刻的理论,这些为以后卡拉万从事园林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卡拉万来到佛罗伦萨和巴黎学习绘画。从l960年代初,卡拉万就为剧院设计舞台背景,同时他还在爱尔兰设计环境雕塑。1976年他代表爱尔兰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从那以后他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并被委托设计园林作品。他还参加了很多备受称赞的博物馆的展览,并获得了大量国际奖项。卡拉万的作品遍布多个国家,包括爱尔兰、意大利、法国、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美国、韩国和日本。卡拉万艺术家和雕塑家的身份,影响着他的园林创作,作品表现出极强的艺术美感和空间比例的和谐感,以及强烈的情感体验。他的园林作品在与自然和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之下,让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经历城市和园林空间。2艺术语言卡拉万园林作品中运用的艺术语言具有很强的自我特征——清晰简洁的几何结构,数字象征的巧妙运用,寓意深刻的铭文,这些语言和谐地共融于具体的设计语境之中.使得每件作品都独具内涵与空间体验感。几何形体这一设计语言的应用与卡拉万雕塑家的身份有密切关系。他能娴熟运用几何形体和线条,使他作品中的设计元素以完美的比例相互结合。不同于一般的雕塑家,卡拉万对于自然的独特理解,以及万物和谐的理念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精确的尺度感和和谐的结构比例关系,还能与自然完美融合从而让作品产生强大的力量。这种简洁的形体被一种深层次的复杂性所揭示,在创造性的背后是对空间尺度的精确控制与把握。卡拉万的第一件园林作品是内盖夫纪念碑(Negevmonument),创作于1963年—1968年,这个项目使他知名于国际,在今天看来仍是个杰作。这是卡拉万向园林创作迈出的第一步,其中仍有很清晰的雕塑痕迹。项目位于原巴勒斯坦东北部贝尔谢巴村庄附近的沙漠平原,占地约l0000m2,以l947—1948年爱尔兰独立战争的记忆为基础。他第一次运用了自然与记忆的元素,它们在以后变成了他作品的重要艺术语言,就像阳光,风,水,树和场地的历史。在内盖夫纪念碑这个项目中,他创造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建筑学的雕塑体。纪念碑由几部分组成,入口墙上印有铭文,是从战争日志摘录下来的文字,在墙体两侧是个类似于帐篷样的结构,让人想起了战争时期帕尔马奇(犹太自卫军,非正规军队)与邮差们交流的战壕;其他一些墙体的碎片暗指了本日记和内盖夫的供水线(战争时期由帕尔马奇委员会负责管理)。在内盖夫安静的沙漠中,这里似乎听得见战争中死去的士兵的轻声低语,在纪念碑中行走,强烈地感受着光影的变化,充满了戏剧性。整个纪念碑就像大地上的一块伤疤,无声地记录着一切,朴实的几何形体所表现出的过去的清晰感变成了荒凉的沙漠景观中这种记忆的有力标志(图01)。卡拉万早期的园林作品中,雕塑艺术的创作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作品中雕塑的艺术美感以及强烈的情感暗示都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与参与。3材料特征对于材料的关注,使得卡拉万的作品与环境融合得更为紧密。卡拉万在《与环境的对话》中曾经说道“场地表现了材料与形式,而形式与材料是因场地的需要而确定,这一点不容忽视。”无论是白色的大理石还是花岗岩,总是由场地环境特征所决定。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卡拉万作品的特征语言。白色混凝土是卡拉万使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对于白色混凝土材料的应用,除了渲染纯净、安详的空间气氛之外,卡拉万生长的城市环境对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拉维夫市发展始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仅仅是雅法城外的一个犹太居民区。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后,著名的包豪斯学校的教师大多流亡海外,很多接受其建筑思想的犹太人则来到了当时的巴勒斯坦。这期间来自德国的移民有约l2万,他们不仅使特拉维夫市迅速成长,也带来了崭新的建筑理念。白色外墙的包豪斯建筑在3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在特拉维夫崛起,其中很多保留至今,形成了“白城”的独特景观。这种纯净的白色深深刻到了卡拉万的心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典型的地方风格和自我特征。但是,对于这类材料的运用并不刻意,而是完全取决于场地的需要。他的很多作品都以白色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并很好的融于场所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白色广场(Whitesquare)。这个项目坐落在特拉维夫市艾迪沃尔森(EdithWolfson)公园中的座小山顶上,在这里可以俯瞰特拉维夫城市景色。广场占地1050m2,创作于l977一l988年,与内盖夫纪念碑同样,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在这里,卡拉万运用了白色的混凝土和简洁的几何结构,包括一座塔,一个楼梯,一条水渠和一个锥形穹顶,中心种着一棵橄榄树。整个项目的雕塑感与公园中的绿色草木,以及周边的经过修复的混凝土建筑形成了很强的对比。广场纯净的美感使得它成为周边环境的主体。这个广场不是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地方,而是这里的市民“家”一样的场所,他们对它的喜爱足以证明了这一作品的成功(图02)。位于德国的路德维格博物馆(Ludwigmuseum)由著名建筑师布森曼(Busmann)和哈伯尔(Haberer)设计,其外环境的设计完成于l986年。这个项目起于克隆大教堂,穿过路德维格博物馆,直到莱茵河结束。项目的主题是个圣经赞美诗中出现的古老的希伯来词语,它有台阶,楼梯,连排房或者讲台的意思。一段长长的铁轨将视线导向了6级陡峭的台阶,高l0.8m,由铸铁和花岗岩制成,体量巨大。这个似雕塑样的6级台阶是为了纪念600万死于纳粹的犹太人。项目中所用材料都与周围环境中的材料一致,以使其很好的融于周围环境中——莱茵河公园中的草地,博物馆建筑的砖,跨过莱茵河桥的钢铁,还有附近地铁站的铁轨(图03)。4场地记忆与情感体验卡拉万的所有创作都是以场地的实际情况和项目要求出发的,他始终认为艺术创作的真正价值来源于对于环境、社会的修正。他的很多重要园林作品都完成于90年代,随着对于自然与艺术相互融合的不断实践,其创作开始越来越关注人们在空间中的体验,同时对于自然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卡拉万的作品是对精神的感知与升华,他对园林与场地的关系,以及空间与体验,阳光,风,材料,细部的冷静思考,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感人的气氛,使人身处其中而被同化。卡拉万惯用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形式与场所特质。他具有创意的变化方式总是以场地的历史记忆为基础,用一个复杂的符号工程去建构大量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政治的主题,并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来使它们影响观者的意识。他彻底改变了记忆的力量,创造了崭新的,惬意的和共鸣的经历。卡拉万的几乎全部园林作品都与记忆相关,例如1987一l988年完成的光之路(wayoflight),是为了纪念朝鲜人世宗(Sejong)(图04)。Esplanade艺术中心(Esplanadecharlesdegaulle)完成于l989—2000,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反法西斯主义领导者夏尔·戴高乐(charlesdegaul1e)(图05)。与很多艺术家追求时尚潮流与冲击力不同,卡拉万的作品塑造了一种空间体验与情感体验,值得细细品味。他曾评论说当代的很多艺术流派都具有相似性,包括极简艺术,概念艺术,大地艺术,而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去建立某一种风格,或归于某流派。他的作品中运用到很多艺术流派的元素,但方法完全不同。比如大地艺术将园林看作一件巨大的物体,它们不是为了人们的经历与体验而创造的。卡拉万也应用类似的语言,却与之相反,这些作品为人而创造,没有人的存在,艺术也不会存在。体验重于观看,它激起情感的波澜而使人铭记于心。卡拉万对于材料的运用与变化的关注也缘于空间与情感体验的塑造与把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材料,接触材料,他们熟知材料,就像对每天都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一样的熟悉。卡拉万的目的便是将使用者带入到他创造的环境之中。对于材料应用的精确把握可以使体验者更容易产生对于场所的认知与共鸣。人权之路(Wayofhumanrights)这个项目位于德国的纽伦堡市,创作于1989—l993年。它联系了日尔曼民族博物馆的新旧两翼。卡拉万创造了一个结合艺术与建筑的开放性公共空间。在项目的最北端,卡拉万复制了代表过去历史与价值记忆的旧城门,并重新以现代的白色混凝土预铸新门,在道路另一端,传达两端新旧门的意义过去的历史和当下的现在。在两门之间放置了30根柱子,以5m的间距排列成为场地中的轴线。其中27根是由白色混凝土制成的柱子,高8m,直径80cm,还有两根柱子被埋在地下仅露出柱顶作为标记,当人们站上这平面注记时,同时也将自己化身为人权的柱身,最后一根柱子以一棵橄榄树取代,象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每根柱子的柱面上都分别篆刻《人权宣言30条》,并且都被翻译成法语和遭受歧视国家的语言。场地的记忆是纳粹德国的纽伦堡种族法规,现在却变成了一个人权的象征。人权奖杯每2年在这里被颁发次,给那些将他们的生命奉献给了人权事业的人们。在这个项目中,公共艺术不再是封闭的创作过程与形式,借由开放空间的扩展与人群的加入,创作者与参与者因此相遇,彼此交流,产生了多元新文化符号与内涵。它的意义不在于单一作品是否完美,而在于其吸引了多元的群众,并统合了他们共同的历史价值(图06)。卡拉万曾经说过:“他的艺术对于人们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他想要通过它帮助人们确定他们自己的以及他们所处城市的价值。”这种建构文化价值的工程是最复杂的,也是他项目永恒的主题。“崇敬之路”(Passage:HomagetowalterBenjamin)是缅怀作家,哲学家本杰明的地方。项目完成于1990-l994年,位于法国与西班牙交界处的一个小镇卜港(Portbou),l940年他在这里为逃离纳粹和维希统治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这个项目于l995年5月完成之时,卡拉万明确表示它不是一座纪念碑,而是作为西班牙内战和第三德国恐怖主义时期为逃脱集权统治而穿越边境的所有人崇敬的地方。在埋葬本杰明的墓地旁,是段斜插入海岸边坚固的悬崖中的锈钢长廊,陡峭的台阶引导着人们下到这个狭窄昏暗的方形长廊中,在两侧高高的锈板之间继续往下走,来到海边的悬崖,让人不清楚接着去向那里。长廊尽头的玻璃墙面吸引着观者的注意力,窗外是漫无边界的海面,就像波浪溅起的水花飞散的一样遥远,这里是永无止境的尽头。在本杰明墓地下面的海岸漩涡充分表达了一位哲学家狂热的生命历程。玻璃墙面上用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刻着本杰明的名言“与纪念有声望的记忆相比,纪念那些无名的回忆是更艰巨的。历史的建构物总是归功于无名的回忆。”现实变成了一处冥想的地方。一段钢质的铺装一直从长廊口延伸到主路上,并在长廊出口正对的挡土墙上作了一堵当地石材墙与铺装相接,主路到达了尽端。沿着一条粗糙的小径转回到墓地,几级钢台阶将视线引导到棵与海风抵抗着的橄榄树。在墓地的后面有一个钢质的讲台,上面放着一个锈钢立方体,坐在上面可以越过墓地的栏杆
本文标题:解读艺术家达尼-卡拉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5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