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1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设计论证(活页)(本表不得出现申报者姓名、单位等有关信息)课题名称“新二元结构”从排斥到融合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以浙江杭、甬、温三城市为例预期成果1√.专著2.译著3.论文4√.研究报告5.工具书成果去向1√.公开出版、发表2.送交相关省级领导批阅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基本步骤;3.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价值以及成果去向4.本课题研究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负责人成果和课题组成员分开写。前期成果和参考文献各限填10项)。本表填写字数限5000字以内。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研究的“新二元结构”问题,相关的理论主要依托于社会融合理论。社会融合作为一个社会政策概念起源于欧洲学者对社会排斥的研究。按照布尔查特(Burchardt,2000)等学者的观点,社会成员在消费、生产、政治、社会互动中参与不足或不参与都可能被认为是社会排斥的存在。排斥的形式主要有经济排斥、政治排斥和社会排斥(Giddens,2001)。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政府机构和社会政策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反社会排斥就是要推进社会融合。西方基于外来移民社会融合的探讨,主要形成了“同化论”和“多元论”两大流派(麦格,2007)。其中,“同化论”倾向于强调外来移民对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同,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惯的抛弃;“多元论”一般认为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会相互适应,不以文化多样性的牺牲为代价,最终使得所有的社会参与者都享有平等的权利(Glazer,1997)。两种理论的争论对社会融合研究视角的选取及其测度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便基于多元论从移民和市民两个角度建立了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框架(SPoonley,2005),这对国内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目前国内关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的相关研究内容丰富,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已经非常广泛而且深入。(1)社会融合理论研究方面:田凯(1995)提出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的过程。周大鸣(2000)在考察珠江三角洲的外来工时发现,外来工在分配制度、职业分布、消费娱乐、聚居方式和社会心理等5个方面都与本地人截然不同,形成了“二元社区”。马西恒等(2008)以具有在城市长期居住的事实和意愿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得出外来新移民与城市社区的融合将经历“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同质认同”3个阶段,王春光(2001)用“半城市化”来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认为现在的农村流动人口正处于“半城市化”的阶段。王桂新等(2008)对农民工的市民化进行研究,指出实现社会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杨菊华(2009)在考虑到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兼顾国内流动人口面临的特殊社会问题,提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至少包含: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4个维度。(2)社会融合实证研究方面:蔡防等(2005)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对北京市排2斥外地劳动力的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障碍,产生于改革以前的传统发展战略以及一系列制度安排。更进一步的,彭希哲(2009)、李强(2002)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改革条件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户籍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命题表现为决策者的政策目标的优先序从工具性目标向权利和平等的价值性日标的转变。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已经形成了关键性的共识:(1)农民工进城就业和生活,但在劳动就业、居住生活、政治权力、子女教育、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交往中仍然受到城市部门的排斥和不公平待遇,这种“新二元结构”现象当前在各大城市均较普遍。(2)造成城市二元分割的原因既有户籍制度的,又有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不足以及旧有体制和观念下城市社会的排斥等方面的共同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市福利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制度。(3)解决“新二元结构”问题,不仅仅要改革户籍制度本身,更重要的必须实施系统的改革,切断户籍身份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联系,逐步赋予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待遇。同时,现有的研究尚有不足:(1)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同化论”为基础展开的研究比较多,以“多元论”为基础展开的研究比较少;很少把政府的行为逻辑纳入研究的范围,更没有直接把政府作为社会融合进程演化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也正给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间。(2)对于阻碍融合的因素和实现融合的改革措施研究的最为充分,但缺乏城市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比较充分,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相对较少。(4)现有研究从价值判断上明确指出了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民待遇,或者说“同城待遇”,但是缺乏从理论上系统的对改革具体路径的清晰描绘。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以“多元论”的视角,把政府制定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政策的行为逻辑作为研究的对象,关注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进程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互动影响,从经济学、具体的说是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建立模型,试图解释在我国政府主导的制度环境下,城市“新二元结构”是如何从排斥一步步走向融合的,并尝试提出实现融合的步骤和路径。(二)选题的意义1.破解“新二元结构”问题是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现实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新二元结构”的出现,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截然分开,大大削弱了农民工对于实现城市化的媒介作用。只有加快实施系统化的改革,加速推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才能早日实现城市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2.破解“新二元结构”问题是坚持“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新二元结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公民待遇的不公平。农民工的不公正待遇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城市“新二元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谐、影响城市发展的一大因素。3.“新二元结构”问题是当前浙江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现实问题,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省委提出的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本研究试图对这一问题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发现真问题,找出真答案。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基本步骤(一)基本思路“新二元结构”的排斥和融合的问题,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3题,同时还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问题本身的多重属性,决定了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时也往往是跨学科的、多元的,而新政治经济学所特有的对经济和政治进行整合研究的特点,使笔者最终选取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来研究本文的主题。本文将运用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来研究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民工城市融合的过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解释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视角。新政治经济学从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学派及传统政治经济学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但是,新政治经济学把这几种理论衔接起来及与之区别的关键即是各行为主体之间利益的异质性(或利益不一致性)。正如Drazen所说:“异质性是新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本课题运用新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框架如下:本文运用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主要围绕以下4个问题展开研究:在浙江三城市里,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为两大分割群体的“新二元结构”的现状是什么?政府通过怎样的政策行为,影响了“新二元结构”产生和变化的轨迹?政府制定社会融合政策背后的利益驱动和行为逻辑是什么?当前符合政府自身利益和现实需求的政策举措是什么?(二)主要内容1.相关研究综述,并对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和界定。对国内外关于“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的理论、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对国内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合(入)的文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指出既有研究的不足,明确研究的主题和研究视角。2.从外来人口的概况和城市二元分割的基本表现与特征两大方面,运用数据和文献资料,描述在浙江三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持续增加、“新二元结构”问题日渐突出的现状。3.围绕城市“新二元结构”产生和演变的制度供给,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政府相关制度的供给轨迹是什么样的,每个阶段的制度和政策对城市的二元分割和融合具有怎样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指出阻碍融合的制度体系、核心制度障碍。4.运用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模型,对政府行为进行集中分析。分别通过建立利益集团和理性政府选择的模型,对城市从二元排斥到融合转变的内在机制进行逻辑推理和演绎,并分别在各自的模型框架内对浙江的融合政策沿革情况进行分析验证。5.在介绍国外利益集团理论和对当前城市内部的利益集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PeltZman压力集团模型,建立相关利益集团影响城市融合政策机制的数学模型,具体分析利益集团如何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6.在分析地方政府的“经济人”理性的基础上构建政府效用函数,对政府如何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主导和推进城市融合的进程进行分析。47.提出应该加强改革“顶层设计”,通过系统的改革举措加快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三)基本步骤本课题拟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案例研究、计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从理论建构与制度设计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本课题研究将在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推进,基本的研究步骤如下(如下图所示)。三、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价值以及成果去向(一)本课题可能的理论创新点1.以“政府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拓宽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的范畴。把“政府行为”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将政府制定城市融合政策的行为逻辑内生化,试图揭开政府决策机制的“黑箱子”,解释在政府主导的转型环境下,地方政府是如何推动“新二元结构”从排斥走向融合的。2.引入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丰富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借用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关注政治和经济过程的互动影响,重点分析政治因素和制度因素在“新二元结构”从排斥向融合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城市融合政策对于各个群体的利益异质性的影响,从而解释由政府主导的城市融合实现的机制过程,可以说,丰富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视角。3.构建理论模型、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在理论模型的框架内,运用现代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和最优均衡的分析方法,展开推导和逻辑演绎,帮助发现政府是如何在追求自身目标效用的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城市由排斥向融合发展的过程。这种分析方法,在现有的研究中还是极少的。4.改革的理念上注重“顶层设计”、措施上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可行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改革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影响,在统领改革的理念上引进最新地方政府推动城市融合的行为逻辑。构建模型分析:①相关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制定城市融合政策的机制;②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政府推动二元分割走向融合的机制向融合的机制府推动二元分割走向融合的机制大化的理性政府推动二元分割走向融合的机制分析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政府推动二元分割走②“新二元结构”的现状,以及影响“新二元结构”的制度供给。社会融合理论理性政府理论服务型政府相关理论利益集团理论样本与案例选择①户籍制度改革是否“对政良药?②以改革“顶层设计”促进城市融合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原则和目标路径;③系统实施有利于促进融合的配套举措。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加快促进城市融合“新二元结构”产生::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固化:社会保障制度缺;深化:相关权利保障不足5的“顶层设计”理念,其核心步骤就是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制定促进融合的社会政策,包括:政府主导、循序渐进、产业协调、统筹兼顾四方面。(二)成果及去向1.研究报告以专著的形式出版;2.研究成果通过研讨会与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四、本课题研究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负责人成果和课题组成员分开写。前期成果和参考文献各限填10项)。(一)负责人近年来已有的相关研
本文标题: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7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