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
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鉴赏讲授者:吴雪琼朱自清散文一.生平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扬州),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诗人、著名散文家、爱国学者朱自清:积极的狷介者朱自清的一生为人谨慎,品性狷介。他的挚友尊崇他是“积极的狷者”。“狷介自守”原是正直的士大夫的性格,历来给予它的诠释是洁身自好,不肯随俗、同流合污,实则乃是消极的向现实的抗衡。即所谓“小心狷介,不敢行也。”或曰“狷者,守公有所不为也。”旧文化的影响,大学四年攻哲学的经历,使朱自清一方面忧伤温和,庄重而矜持;另一方面,又敏锐郁愤,正道而嫉俗。朱自清一生始终与时偕行,不过前半生偏于冷峻地剥析社会,后半生则炽热地干预生活。他的清风亮节始终与污浊的现实表现为鲜明的对立。朱自清:“五四”时期散文的思想内容朱自清“五四”时期的散文,在思想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大类:1.抒发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激情(政治檄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2.倾诉家庭离难之苦(亲情散文).如:《背影》、《你我》、《给亡妇》、《儿女》、《冬天》等。3.描写山光水色(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绿》、《荷塘月色》等。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1.抒情的委婉细腻美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根基,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如《给亡妇》不粉饰,不渲染,以平易的叙述寄寓深情厚意。《背影》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在描写无微不至的父爱的同时,写出了独特的人生感受。2.写景的诗情画意美《荷塘月色》选择了极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寄托作家的情思,即明月与荷花。荷花与明月在传统审美经验中已构成固定的象征意义: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明月的洁白无暇,都是清高廉洁、清风亮节的士大夫人格对应物。3.结构的精致巧妙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景写情,表现了很强的时空顺序,描写秦淮河上的水色、天光、月态、灯影。《春》从三个层次描写春天:“盼春”——“描春”——“颂春”。在作为重点的“描春”中,又分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构成一种匀称稳定的结构美。4、语言朴素、清新自然:善用多种修辞手法,通感、比喻、拟人《荷塘月色》用词朴实,口语化,正如他的为人,有一种“用笔如舌”的说话风《儿女》、《背影》、《给亡妇〉;语言充满动态美,文章避免使用“是”、“有”、“在”等限定性动词,多使用叠词,如《匆匆》、《春》.背影叙事性散文:《悼亡妇》深深地怀念和痛悼已亡的妻子武钟谦。作者回顾妻子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儿女和我还有我的书。当时和作者一块到前妻祭坟的还有新婚的陈竹隐。武钟谦给朱自清生过六个儿女,最后操劳担忧而死,朱来到妻的坟前,真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痛,“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思念。在叙家庭事,写儿女情中,表现了人间的至情至性。二、俞平伯散文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他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红楼梦辨》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俞平伯之作以潇洒不羁而独具特色,恰如其好友朱自清所说:“这一派人的特征……大约可以说是‘以趣味为主’的吧?他们只要自己好好地受用,什么礼法,什么世故,是满不在乎的。他们的文字,也如其人,有着‘洒脱’的气息”。“我们有些日常生活,饮食言动间,只觉得它舒服,不曾问它通不通;通不通是向来没有标准的,我吃我的冰淇淋(!),你喝你的热开水,不但大家都已舒服,而且大家都会对的”。——《燕知草·眠月》《城站》与《清河坊》是两曲参悟人生的俗世之歌。“山水是美妙的俦侣,而街市是最亲切的”,俗界之人谁能不“萦萦于我们的归宿”?俞平伯一笔笔地勾勒着游子归乡的情景,那不是迈向家门急切的脚步,不是“近乡情更怯”的犹夷,而是对走近家门那一刻的人生喜悦的细细品味。“西泠桥畔露坐憩息,月上了去荡桨,画舫在孤月中天的湖上,穿梭走动。中宵月华的皎洁难于言说,湖心悄且冷,船的声音更增加了清寂之感,叮叮当,叮叮冬,那船在西倾的圆月下响着。”——《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VS俞平伯这样两位现代文学史上几乎齐名的大家,同乡同学同事同志同情趣,同为好友,连做文章也同题,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佳话。国内某知名作家撰文说,朱自清、俞平伯不但把秦淮河作尽了;也把同题散文作尽了;把写景散文也作尽了,把作文才气也作尽了。一连串作尽,吓得后人不敢再作同题文章了。事实上也是这样,作同题文章在朱、俞同题散文前后都曾有过,都不曾有朱、俞二位大家取得的齐名成就。一、时代背景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彷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二、共同之处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很难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贮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不同之处:朱自清重游(情与思结合)“每一刹那间有每一刹那间的意义和价值”“惆怅着过去,忧愁着未来”俞平伯初泛(惊奇与欣喜)“哲人长闲”“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艺术结构上的不同朱文感情跌宕,大起大落,吐露心中情感“文人之游”历史情结,意气用事情由景生,景因情移——以“梦境”中的喜悦衬托现实的苦闷俞文超然物外的闲适,“及时行乐”“哲人之游”达观、洒脱缘情悟理,“无怨而无哀”——超脱既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也是自我保护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练,朴素亲切。俞平伯写散文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遣词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长处,比较古朴、凝炼。在整个格局方面,他又喜欢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着一种情与思、热与冷的结合。”艺术感受的不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我之境”为寻梦境的慰籍,但逃不开现实搅扰“无我之境”冷静超脱,乐意融融朱俞二人,都是正直、坦荡的知识分子。他们真诚作文,在读者面前敞开胸怀,吐露真情,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调。他们由于各自性格和气质的不同,而走着不尽相同的人生道路。俞以其超然物外的哲理为武器,历经风霜而坦然面对人生;朱出污泥而不染,宁愿以其灿烂的生命为最高的愤怒和抗议。我们从这两篇名同而风格迥异的散文之中,可以找到他们性格、气质和处世哲学的不同,而风格的不同,主要也是这些因素决定的。思考题1、试比较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哪篇?为什么?
本文标题: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9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