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注意理论组员:张凌祥杨采霏张蕾注意:一种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注意实现其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和相对行为的调节(一)过滤器模型•该模型的研究最初是由彻里(E.C.Cherry)1953年的双耳分听实验引发的。在一项实验中,彻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注意指向的耳朵被称为追随耳,未受注意的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没有进一步接受加工,被拒绝在信息加工系统之外。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受彻里研究的启发,经过大量的实验,于1958年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理论。注意的过滤器信息加工模型特雷斯曼(A.M.Treisman)对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衰减器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外界输入的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被注意或被追随的信息能完全通过,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也能通过,但在强度上出现衰减。该模型指出,不同刺激类型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信息,例如自己的名字、危险信号等的激活阈限低,容易被激活,从而接受进一步的信息加工(二)衰减器理论注意衰减器信息加工模型(三)后期选择理论在非追随耳的信息也能得到信息加工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特雷斯曼提出了衰减器模型。然而针对同样的研究结果,德尤奇(J.A.Deutsch)等提出了与上述介绍的几种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解释。他们认为,通过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收集的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进行处理,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之所以追随耳的成绩好,是因为追随程序使追随耳的信息显得比非追随耳更为重要,因而能引起被试的反应。反应选择模型(四)资源限制说卡尼曼(D.Kahneman)从资源分配的维度,提出了注意的资源有限说,也叫中枢资源分配理论。该理论把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并且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的机制。卡尼曼指出,注意是从唤醒开始的,而唤醒与心理资源有着密切联系,当然也受到情绪、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对注意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的资源分配方案又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对这些因素进行权衡的基础上得出的资源分配方案就体现了注意选择的过程和实质注意的资源限制说模型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的优点在于可以较好地解释同时进行两个认知作业时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视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其主要不足是,只着眼于注意过程的整体,没有深入揭示注意过程的内部过程和阶段,因此也不能完全否认存在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的可能注意分配定义: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它是可能而且是有效的。现象: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还能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操纵机械的工人,一边观察仪表,一边控制和调节操作,有时还能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实现条件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1、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在同时进行的多项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活动生疏的,需要集中注意于该活动上,而其余动作必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可以不假思索地稍加留意即能完成。2、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同时进行几种要困难些。当它们之间形成某种反应系统后,组织更加的有合理性时,注意分配才容易完成。注意转移•注意的分配与转移是密切联系的。所谓注意转移,是人能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为了顺利完成某项复杂的活动,注意中心在不同对象间的迅速往返转移,就构成了注意分配现象。如果这种往返转移的速度要求太快,超过了注意转移的能力,注意的分配也就难以实现。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个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比较两种相似植物的特点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有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多,很容易因疲劳导致注意分散。(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个体认为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形成条件:一是要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是紧密联系的。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例如,开始时,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只是由于它本身有趣;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性,便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该活动,并克服一定的困难,使活动坚持下去,这时无意注意就转化为有意注意。注意分配训练•训练的对象:婴幼儿•训练条件: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得到训练发展的。新生儿不具备注意分配能力,婴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在与成人交往中,需要视觉、听觉、动觉协调才行,也需要伴随着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活动,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结果和发展。同时,注意分配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必备条件。注意分配有不同的水平,它取决于同时并进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以及人对活动的熟悉或熟练程度等条件。当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复杂或难度越大时,注意分配就越困难。在智力和运动两种活动同时进行时,智力活动的效率比运动活动的效率有更大程度的降低。同时进行两种智力活动,则注意分配的困难更大一些。在影响注意分配的各种因素中,对活动的熟练程度起作用最大。要想能够很好地分配注意,首先是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即不再需要更多的注意,这样人就能把注意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其次,使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或通过训练使复杂的活动形成一定的反应系统,这样注意分配也就比较容易了。
本文标题:注意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09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