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4年申报成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
1项目登记号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评价指标权重指标说明专家评分选题3主要考察选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总体把握程度。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论证5主要考察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研究基础2主要考察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10分9分8分7分6分5分4分3分综合评价是否建议入围A.建议入围备注评审专家(签章):说明:1.本表由通讯评审专家填写,申请人不得填写。项目登记号和项目序号不填。2.请在“评价指标”对应的“专家评分”栏选择一个分值画圈,不能漏画,也不能多画,权重仅供参考;如建议该课题入围,请在“综合评价”栏A上画圈,不建议入围的不做标记。“备注”栏可简要填写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或不填写。本表须评审专家本人签字或盖章有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课题名称:基于文本挖掘的网络谣言预判研究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限4000字以内。本项目来源于《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新闻与传播学类第18项研究课题:“网络谣言及其治理问题研究”。由于判别网络信息的真假是网络谣言治理的重要环节,本项目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文本挖掘和语义分析技术从纷繁复杂的网络言论中更快、更准地识别出网络谣言,使网络谣言的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1.1选题的价值和意义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维基、微信等网络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2现,网民个体可以随时作为“自媒体”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网络正在改变公众的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但同时,互联网也逐步成为谣言传播的主战场,产生了大量虚构的、不符合事实的、带来错误导向的言论或观点,这也就是所说的网络谣言。少数别有用心的造谣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鼓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政府决策,破坏企业形象,损毁个人名誉,造成社会动荡。像“日本大地震及抢盐事件”、“秦火火”和“立二拆四”等事件都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充分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保持足够的警惕。对于网络上的虚假言论,如何进行识别、监控、及时预警并有效清除,已经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近些年来,对于网络谣言的规避与控制主要从两方面的思路展开: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将信息通过媒介公开、及时传递给公众,并确保信息的畅通,让谣言止于真相;另一方面则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公众在网络乱发信息、传播谣言等行为,对谣言的制造和传播者给予法律制裁。但这两方面都是在谣言已经发生甚至产生影响以后才采取的事后行为,对防控网络谣言的作用有限。这是因为,一方面,对公众来说,很难分清在成千上万的网络信息中,哪些是真实可信的,哪些是网络谣言,尤其是一些网络谣言经过了包装和掩饰,使人们很容易将其当作真实信息转发,从而无意间帮助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另一方面,对官方或政府来说,随着越来越多凭空捏造或断章取义的网络谣言不断出现,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调查、辟谣、制裁等事后措施,此时就算行动迅速,挽回的影响往往也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如果不在谣言传播前采取措施,将无法真正有效地做好防控。本课题将从事前环节入手,借鉴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和语义分析等技术,在网络谣言出现时就给出有效、准确的判断,使谣言不攻自破。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现实意义:(1)对舆情监控和分析人员,能充分掌握网络谣言的表现特征,快速响应谣言的发生,准确判断谣言的类别,预测谣言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及时提出预警。(2)对政府/企业决策人员,能对潜在的网络谣言提高敏感性,掌握预防措施。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切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控制其扩展规模。及时采取弥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谣言造成影响。(3)对广大普通的网民,能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判别能力,在众多的网络观点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对网络谣言的防范意识,尽量减少受到网络谣言的干扰。1.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的相关学者一般认为,作为谣言的一种,网络谣言并未脱离其基本特点,谣言的产生公式可以适用和推广于网络谣言的相关研究。因此国外学者多侧重于其学理研究。如奥尔波特和波兹曼等认为谣言是藉由人际间口语传播的一种没有公开证据支持的陈述或信念,并提出最早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克罗斯调整和扩展了该公式,认为: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这表明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判断水平;桑斯坦的《谣言》一书从谣言的滋生土壤--互联网,谣言的传播者、谣言的接受者等出发对网络谣言进行了阐述,提出网络谣言传播中存在“信息流瀑”、“从众流瀑”,并提出以寒蝉效应建立言论自由和社会规范二者间的平衡;热尼特参照传染病模型创立和提出了一个谣言传播模型,根据传谣者的传谣状态不同,谣言传播过程及效果也不同;马特和琼斯研究了网络社区成员共享信息和谣言行为的内外动机和规范性影响。总的来说,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外以“网络谣言为专题开展的理论研究并不多。在国内,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主要是从传播学、社会学及特定事件等几个角度展开。从传播学角度,王灿发尝试构建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与相应的消解模式;隋岩和李燕将目光投向了网络传播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互动机制;孙燕则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谣言形成衰变过程中的媒介角色和受众参与进行了研究。从社会学角度,张国良把谣言公式进一步扩充为:流言速率=事件重要性×状况模糊性×技术先进性÷权威公信力÷公民判断力,提出媒介技术越发达,谣言的传播力就越强,政府的公信力越低,谣言越有市场;吴瑛、马凌等重点研究了网络谣言的社会机理、社会危害及其控制;景军、胡泳等将网络谣言视为舆论的载体、社会的镜子,对于探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网络谣言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突发性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研究也是国内网络谣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如李晖以汶川大地震、陈勇等以“瓮安事件”为例探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控制;陶国根等探讨了群体性突发事件与网络谣言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了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与控制问题。周裕琼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则对网络谣言进行了多元的、深层次的综合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考察了不同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过程。3综上所述,目前研究者们大多重在分析和揭示互联网上存在着的谣言的一般特征及其规律,较少探讨网络谣言的具体特征及其规律,仅仅将“网络谣言”视为“插上互联网翅膀的谣言”,而未真正将其视为“网络传播环境下特有的谣言现象或形态”,并进而针对这种特有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关于网络谣言防范与治理方面的相关探究,也凸显出单纯移植谣言传播控制理论的泛化研究倾向,较少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思路和对策。因此,关于网络谣言治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研究都亟待加强。同时,目前在网络谣言治理的研究中,还没有针对对网络谣言的识别及预判进行相关研究,而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假是网络谣言治理的首要和基础环节。这是因为相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作为开放性的传播领域,网络传播主体多元、传播途径多样,缺少像传统媒体那样的“把关人”角色。这种角色的缺失,反映的是互联网信息辨别步骤的缺失,最终导致信息辨别程序的弱化,各种信息可以没有限制的在互联网上传播,助长了网络假新闻的频发。而对于公众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往往是主观性质的,这种主观性使人们判断网络信息时常常不知所措或缺乏依据。比如只要是自己的朋友转发的消息就被认可,并将其传播下去。因此,研究如何识别网络上虚假信息,如何有效判断哪些是网络谣言并及时预警和消解是网络谣言治理的一个特定方向,是网络谣言研究的深入化和具体化,将带来新的治理思路、方法及良好的成效。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2.1主要内容网络谣言就像计算机中的病毒,隐藏深、传播广、危害大。清除计算机病毒,要对各类病毒的来源、传播方式、危害等有详细的了解。判别网络谣言也需要从谣言的表现形式入手,进一步分析其特征、分类、传播方式、判别模型、监控机制等,从内涵到外延对网络谣言给出准确、清晰的描述,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效防范。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1)网络谣言的类别特征研究根据来源、形成、传播、影响等各不相同,网络谣言可划作不同类别,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判别方法和防范措施。准确判断网络谣言的类别是对其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网络谣言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如从谣言的发起者来看,是团队商业炒作还是个人臆想;从表现形式来看,是夸大其辞还是断章取义、是捕风捉影还是移花接木;从发展规模来看,是针对群体性事件还是个体事件;从动机来看,是恶意破坏还是无意疏忽。这里从作用领域入手,重点研究以下几类网络谣言及其主要特征:①政治类谣言:主要是指散布敌对、歪曲、误导的政治言论,扰乱群众政治立场;②经济类谣言:主要是指经济事件的炒作,如对某产品(大蒜、玉石等)或某行业(房地产、石油等)散布虚假的价格言论,扰乱经济规律;③社会类谣言:如咋传地震、疾病、辐射等小道消息,扰乱群众正常生活。考虑到谣言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大小,以及课题组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针对文娱方面的谣言(如炒作某些文体明星)和针对企业或个人的谣言(如诋毁同行或个人荣誉)等,本课题暂不做研究。(2)网络谣言的文本挖掘研究中文文本挖掘是一个分析中文文本数据,抽取中文文本信息,进而发现中文文本知识的过程。一个完整的中文文本挖掘过程包括中文文本集合的预处理(文本数据的选择、清洗、分类、特征提取等)、索引与存储、中间表示分析(知识挖掘)、后处理(知识的评价与取舍、知识的解释与知识的可视化表达)等步骤。本课题中文本挖掘的主要工作是将网络言论进行语义分析,以识别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这些工作包括:①网络信息采集与提取:需要对网络文本进行分词并判别词性、去除停用词或常用词(如啊、的、是等),然后,根据语言的语法规则对语句进行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此时,已经可以像处理其他数据一样处理这些文本了;②网络话题发现与追踪:利用自然语言理解的模型,可以判定网络言论的主题、关键词、语义的情感性和倾向性等特征。这些都是判定网络言论是否谣言的重要指标;③网络谣言的倾向性分析:通过倾向性分析可以明确网络传播者所蕴涵的感情、态度、观点、立场、意图等主观反映。对舆情文本进行倾向性分析,实际上就是用计算机实现根据文本的内容提炼出文本作者的情感方向,包括主题抽取、意见持有者识别、陈述的选择和情感分析几个过程。4(3)网络谣言判别模型研究网络谣言的判别是一个综合过程,在前面获得的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言论的其他一些数据,如在新闻、博客、论坛中的浏览量、点击数,回复数、转发数、持续时间、文件类型、来源IP地址、IP地址覆盖率、主题立场、主题数量、主题观点、发展趋向等。网络谣言与网络真实消息在表现特征上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很难通过人工判断,但利用文本挖掘的语义分析及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构建判别模型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找出网络言论中哪些是网络谣言,或是属于网络谣言的概率值。所构建的判别模型可以有多个,分别针对不同类别的网络谣言。这涉及到基础数据的抽取、评价指标的确定、言论观点的判别等因素。也可能需要在网络信息发生和传播的不同时段进行分析。可采用的模型包括决策树、关联挖掘、隐马尔科夫链及时间序列分析等。所构建数学模型和识别算法,不需要人为监控,能自行对网络谣言进行甄别,并及时报警和监控。(4)网络言论的导向机制研究判别网络谣言的最终目的是要消除其带来的危害,在发现网络谣言后,如何构造系统、全面的监控措施和引导机制也是谣言治理的重要环节,包括对确认的谣言的消解、对疑似谣言的引导和监控和对潜在谣言的预判。可以直接清除一些捏造的、错误的网络谣言。对于一些难辨对错的观点,可以通过超级链接,推荐到有关权威部门的官方网站或专家的个人博客/微博
本文标题:2014年申报成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13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