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关于三皇五帝“皇帝”这两个字,从字义上讲,“皇”字原意是“大”和“美”,有居中心统万物,神圣之意。“帝”字原指天帝,是权力的象征,是符合天意而居人之上者的称号。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说法不一。三皇通常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其实,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有的只是象征性的人物(如三皇),有的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如五帝)。他们的陵墓属于纪念性陵墓。纪念性陵墓是因为传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人们做出的贡献,后人对他们的景仰和怀念所建造的陵墓。这些陵墓,除个别陵墓外,一般规模不大,殉葬品极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由于各地的传说不同,同一个人的陵墓甚至有好几处,分布在好几个不同的省份。如黄帝陵不仅陕西有,河南、河北、甘肃、山东也有,而在陕西就有两处。这些陵墓虽然只是传说,但这些传说却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几个重要阶段。三皇【燧人氏】相传,燧人氏是古代河南商丘一带百姓的首领,他看到人们茹毛饮血、生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伤害腹胃,疾病横行。便发明了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也称钻燧取火),以化解腥臊,使人们吃到了熟食,从而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传说有一天,一只大鸟飞来,将燧人氏带到太阳宫,太阳宫主热情的接待了他,并给了他一块宝石,说此石可以生火,燧人氏将宝石带回人间,可无论怎样也生不出火。一日,一只野兽向他袭来,燧人氏将宝石向野兽投去,兽忽然不见了。宝石碰到一块石头上,迸出火星,引燃了旁边的草和木头,从此,人们学会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其实,在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之前,人类就已经使用火了,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内,就发现了木炭、灰烬、烧石、烧骨等痕迹。这说明,那时候猿人已知道用火,并可以采自然火(如雷击起火等)使用,并保存火种。当然,采自然火的机会不是常有的,而且火种一断更难再得。燧人氏发明的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改变了人类依赖自然火的局面,实现了由采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转变,使人类开始掌握了用火的主动权,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传说,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还制定了夫妇之道和四方之名,使人类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唐代《通典》说:“燧皇氏,始有夫妇之道”。《太一金镜式经》说:“昔燧人氏仰视斗极(北斗星)而定方名,东西南北也”。燧人氏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埋葬在其击石取火的地方。【燧人氏陵】又称燧皇陵,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1.5公里的宋大庄商柘公路旁,。燧人氏陵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历代都有修茸,原有大殿、东西厢房、石像生等,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后来毁于战火。1992年,商丘市政府斥资3000万人民币再次重修、扩建燧人氏陵,现已形成一个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陵园。长达5000米的围墙和墙瓦,古色古香。高大的三楹牌楼上镌刻着“燧皇陵”三个大字,十分壮观。进入陵园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着庄严肃穆的石人、石马、玄鸟、神龙、麒麟、神龟等石像生。神道尽头,是高大的燧人氏塑像,塑像后面是我国著名史学界、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题写的“燧人氏陵”巨碑和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的石碑一通。碑后面就是高13.9米、周长80米、占地15亩、燧人氏的巨大墓冢。燧人氏陵园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扩建完成后,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燧人氏题词“花夏第一火种神”。1992年5月,国家旅游局举办的“黄河之旅首游式”曾在这里采集火种,被国家旅游局称为“中华第一火种”。同年9月,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在这里采集火种。2005年7月,被视为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一次大演练、于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十次全国运动会也在这里采集火种。每年的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在这里举行的古朝物资交流大会,吸引着豫、鲁、苏、皖冀上百万人来燧人氏陵进香朝拜。【伏羲氏】伏羲又称伏戏、伏牺、庖牺、庖羲、宓牺、牺皇等。因为他对人们的贡献象日月一样普照大地,所以,也叫太昊(昊:指天,形容天之广大)。相传,伏羲是黄河上游渭水流域今甘肃省天水市和秦安、静宁县一带风姓部落首领。公元前4419年正月十六日生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河县城南60公里的仇池山上(仇池山又叫仇夷山、仇维山、百顷山)。长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汉唐地理书钞》辑录《荣氏遁甲开山》说:“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路史》说:“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皓,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立”。说明伏羲氏是继燧人氏之后的帝王。伏羲氏60岁(公元前4359年)登上帝位,在位115年,于公元前4244年7月19日仙逝,享年175岁。在此之前,他率领他的部族由西北高原顺黄河东下,最后建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在此之后,他模仿蜘蛛结网的道理,创造了网罟,教会了人们结网扑鱼;指导人们打猎并开始饲养牲畜;他制定了嫁娶之礼《通典》上说:“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伏羲发明了最早的乐器“琴瑟”,创造了乐曲《驾群》;他通过观察龟甲上的花纹,琢磨其中的奥秘,发明了占卜和象征各种自然现象的八种符号(即八卦图),教导人们了解大自然的变化,避开自然界对人们的侵害。伏羲创造的八卦符号被后人认为是中华文字的起源。伏羲是中华民族第一个以龙为图腾标志的氏族部落(图腾:古代人认为每个氏族部落都和某一物(多为动物)有血缘关系,此物即被尊为该部落的保护者和标志)。相传,伏羲氏族部落在成纪活动的时候,就以蛇为图腾标志。1978年在陕西天水地区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距今7800到4800年蛇状图案彩陶和古代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画像,就是伏羲部落早期以蛇为图腾标志的反映。后来,在东迁的过程中,有许多其他氏族部落前来归顺依附,各种不同的图腾标志融合在一起,使伏羲部落的图腾标志起了变化。原来蛇的躯干添上了马的头,鹿的角,兽类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鼠的尾,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形象。这样,到了伏羲王朝时就以龙为王朝的标志,王朝的都城也就成称为“龙都”。直到现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伏羲王朝共传16世,历1260年。《历代帝王年表》说:“太皓伏羲氏,生于成纪,都陈。在位115年崩,葬于陈。或曰传15世”。《帝王世纪》说:“庖牺氏后,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凡15世,皆袭庖牺氏之号也”。《中文大词典》说:“伏羲,三皇之一。……都陈,在位115年,传15世。凡1260年”。伏羲自公元前4419年出生至今已有6422年,伏羲氏自公元前4359年建立王朝至今已有6362年。伏羲氏王朝虽然只是传说,但因为他有准确的出生地,埋葬地,明确的生卒年代和在位年数可考,所以,在许多历史典籍中,一般都从伏羲写起。【太昊陵】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滨。太昊陵占地875亩,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关于太昊陵,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就有伏羲墓。春秋末,孔子周游列国时,就曾到陈观瞻过伏羲墓。汉代在陵前建造了“伏羲祠”。宋代,太祖赵匡胤下诏,大兴土木,建筑陵庙。明代,太祖朱元璋曾亲临祭祠。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茸。但以后由于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太昊陵建筑被冲毁。到明朝英宗三年(1438),才在原址上重建陵园。现在太昊陵内的建筑大多为明代所建,与明皇宫相仿。历朝历代的帝王对伏羲都顶礼膜拜,崇敬有加。据记载:光是明清两代帝王就先后51次遣官来恭祭太昊陵。太昊陵分为内外两城。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等建筑。太极门两侧有钟鼓楼。内外城中间,左侧有女娲观、玉皇观、三仙观。右侧有岳王观、真武观、太清观。陵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寝殿后的伏羲陵高20米,周长150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前有宽1米,高5米的宋代青石巨碑一通,上镌“太昊伏羲之墓”非常壮观。传说此碑上的文字是苏小妹用汗巾做笔写成。太昊陵后面是为纪念伏羲抓蓍草、占八卦而建的“蓍草园”。蓍草:又叫锯齿草、蛐蜓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菊科。它的茎有八个棱,象征八卦;叶有五出,象征五行。古人称蓍草为灵异之物,十分名贵。蓍草和龟甲是两种占卜用具。单用龟甲占卜称“卜”;单用蓍草占卜称“筮”,两者并用称“卜筮”。陵园里最高大的建筑统天殿内,供奉着5米高的伏羲塑像,他头生两角,身披树叶,腰裹树皮,手托八卦,显得十分形象、庄严和雄伟。在显仁殿台基东北角,有一个长圆形圆洞,俗称“子孙窑”,洞内有一个半米高的椭圆形青石,俗称“求子石”。它形状宛如女性生殖器,意寓伏羲是人类的祖先。据说,抚此青石,可早生贵子。河南商丘的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举行历时一个月的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群众云集于此,烧香拜祖,抚石求子,非常热闹。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关伏羲路西端,传说是伏羲的出生地,这里建有伏羲庙,俗称“人祖庙”。相传,伏羲的出生很具传奇性。《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也称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已涸)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帝王世纪》说:“燧人之世,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春秋世谱》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综合起来就是说: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古称雷泽),有一雷神,长得龙身人头,鼓敞着肚子作雷鸣。华胥国(今陕西蓝田县)的姑娘到雷泽岸上游玩,踩着了雷神的脚印,感而有孕,生的男孩叫伏羲,生的女孩叫女娲“。古代伏羲、女娲人头龙身的画像,可能与雷神的传说有关。《春秋公羊传》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说文解字》说:“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曰天子”。上古三皇五帝,以后的历朝帝王,都有感天而生之说,有父亲的也是这样,伏羲、女娲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史的传说》一文说:“任何民族开始的时候,全是渺茫的,多矛盾的,这是各民族历史共同的,无可奈何的事情”。相传,古时天塌地陷,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他们结为夫妇,繁衍了人类,被后人尊为人祖。称伏羲氏为“人祖爷爷”,女娲为“人祖奶奶”。伏羲死后,群臣拥立女娲为主,号为娲皇,所已,才有女娲也为三皇之一的说法。伏羲庙坐北朝南,建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六伏羲的生日和七月十九伏羲的忌日,都要举办大型的庙会进行祭祀活动。【神农氏】神农氏又称炎帝、赤帝,号烈山氏、历山氏。他是原始社会晚期居住在西北渭水支流,姜水一带(今陕西省歧山县西)姜姓部落的首领。以后,沿黄河东迁,建都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伏羲旧都),晚期受到九黎部落的侵扰,传到第八代榆罔时迁都山东曲阜,最后在河北涿鹿同黄帝部落融合成一个部落联盟,成为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相传,在炎帝以前人们靠扑鱼、打猎、饲养牲畜、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到了炎帝时,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且经常受到疾病和毒伤之害。为了给人治病和寻找可以吃的食物,炎帝尝遍百草,终于辨别出各种植物的药物作用,发明了医药。同时,还在百草中找到了可以作粮食的黍(薯)、稷(积)、菽(薯)、麦、稻等五种谷物,并发明了挖土的工具耒(垒)和耜(肆),教导人们稼穑(播种和收获),从此,人类由“渔猎”转向农耕,所以,人们尊称炎帝为神农氏。炎帝还把黏土烧成陶器,装盛东西,更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他还教导人们纺麻织布,人们从此穿衣。在人们生活得到改善以后,炎帝又创办了“太阳市”(日出为市),教导人们每天中午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交换,过了中午就收场。炎帝开创了集市贸易的先河。炎帝时代的发明创造,将中华原始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炎帝晚年的时候,到南方采百药,误尝断肠草而中毒死亡(断肠草:本名“钩吻”,生长于南方,有大毒)。人们将他安葬在南方的长沙郡茶陵县。史书记载:“炎帝崩,葬长沙茶陵”。(炎陵县原称酃县,因境内有炎帝陵于1994年改现名,酃县是南宋时由茶陵县分置出来的)。【炎帝陵】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西南1、5公里的炎陵山下塘田乡炎陵村鹿原坡的米水河畔。炎帝陵始建于西汉,在唐代以前就有祭祀炎帝陵的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于乾德五年(967)遍访天下古帝陵,遣使来到长沙国峤梁岭,在岭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13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