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草地培育学考试重点(农大)草地培育学:是以草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为理论来利用和培育改良天然草地、建设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及其经营管理、组织和技术方法的综合措施与理论的一门学科。生活型:是植物有机体(营养器官)对环境适应的表现形式,是自然地区特定生物气候作用下的产物,是指植物长期适应外界环境而表现出的外貌特征。分蘖:指地表或地下分蘖节、茎节、根茎、根蘖上的芽形成枝条并产生不定根的现象。草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由非生物因素(大气、土地)、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生产劳动因素(人类经济活动)所组成的开放系统。草地演替:草地上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代替的变化发展过程。超补偿生长:放牧后许多植物光合面积减少,但由于改善了未被采食部分的光照、水分和营养供给,或由于单位面积光合速率的提高、休眠芽的激活及光合产物地上地下比例分配的改变而加快生长的现象。季节性畜牧业:在草地植物大量生长,牧草供给充足,营养价值高的时期,饲养比较多的家畜,而在饲草数量少,品质差的时期,大大减少饲养的家畜数量,其核心是组织肥羔生产,秋季屠宰肥羔和淘汰其它不必要过冬的牲畜。载畜量:以一定的草原面积,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和放牧头数。通常用hm2/头·日表示。放牧:家畜在草地的一种牧食行为,是使人工管护下的草食动物在放牧地上采食牧草并将其转化成畜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放牧强度:放牧草地表现出来的放牧轻重程度。划区轮牧:又叫计划放牧,首先把放牧地分成若干个季节放牧地,再在每个季节放牧地内分成若干轮牧分区,按照一定次序逐区轮回利用的一种放牧制度。牧草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采食后重新生长的特性。再生强度:牧草被利用后,单位时间内牧草增加的干物质重量。再生速度:单位时间内生长的速度。再生次数:在生长期内,牧草能忍受刈割或放牧利用的次数。放牧制度:是草地用于放牧时的基本利用体系,制度规定了家畜对放牧草地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通盘安排。草地封育:又称封滩育草或称划管草原。把草地暂时封闭一段时期,在此期间不进行放牧或割草,使牧草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积累足够的贮藏营养物质,逐渐恢复草地生产力,并使牧草有进行结籽或营养繁殖的机会,促进草群自然更新。割草地应具备的条件:以生产干草为主的草地地段,生产上称割草地。①草群组成的特点:株丛类型应以上繁草为主,下繁草不应超过草群重量的10%;生物学特性:分蘖能力强,再生性强,营养繁殖能力要强,草量高,密度、盖度大;杂草类在天然草场中比重不宜超过20%。②割草地的土壤条件:水肥充足,土壤深厚疏松,团粒结构好,通透性好,保水能力强,PH为6-7。③地形:坡度小于10%,位置应便于运输。割草地的经济意义:能补充放牧利用的某些缺陷,割草地有利于提高草地利用效率,做到适时收获能有效的保存营养物质,可以加工成各种类型的饲料。草地综合培育技术㈠草地综合培育:把草地的合理利用,科学的经营管理与草地的改善结合起来,调节和改善草地植物的生态环境,促进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且不断提高提高草地产量和质量。㈡草地综合培育技术的内容:改善草地地面状况、草地土壤状况及草群状况。措施:①培育技术工作:采用草地封育,清除地面石块、土丘、不食灌木。②改善和调节土壤水分:采取排水、灌水、积雪等。③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采取松耙、浅翻划破草皮等方法。④增进土壤肥力:采用施肥、轮作方法。⑤清除毒害草、残存枯草:采取铲除、化学除草、烧荒等方法。⑥丰富和更新草群:采取补播、重建改良。载畜量表示方法:家畜单位法、时间单位法、草地单位法。合理载畜量=单位面积产量kg/hm2×利用率%/(家畜日食量hm2/头·日×放牧天数)。放牧对草地的影响:①积极作用:刺激草丛分蘖,保持旺盛的生机;有计划放牧可控制杂草;排泄粪尿起到均匀施肥的作用;畜蹄践踏(蹄耕)②消极作用:影响牧草产量和品质、影响草群繁殖及其结构、畜蹄践踏对土壤及植物都有伤害,粪尿污染影响采食面积。草地围栏封育优越性:有利于固定草场使用权,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无人管理、只利用不建设的不良局面。便于有计划地科学管理草地,有效控制草地放牧程度,提高单位面积草地的载畜能力。有利于退化草地、沙化草地的休养生息与自然更新。有利于采取松土补播、草地耕翻、施肥、灌溉等培育、改良措施。便于草地家畜的饲养管理和有计划放牧,便于实施草地划区轮牧。季节畜牧业:在我国北方地区,草地植物的生长完全制约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表现出夏秋季的雨季中生长旺盛,产量高,营养物质含量高,而冬春季植物枯萎死亡,牧草产量低,品质差。家畜动物,虽然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本身生理生化反应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这种波动的幅度远远小于草地植物产量和品质季节性变化。因此,在自然放牧条件下,家畜常常表现出“夏活、秋肥、冬瘦、春死”,生产力极为低下。季节畜牧业则有效地克服了自然放牧条件下这种恶性循环。优点:1、充分地利用了草地的可利用饲草,使其转化为尽可能多的畜产品;2、减少了对饲草的需求,使得冬春季的补饲成为可能,从而有效地增加家畜产品的数量和冬春季的成活率;3、减轻了草地的放牧压力,有利于草地生产力的维持和提高;4、如果结合家畜改良,提高优良品种的比重,那么家畜的单产的提高,不但可以补偿家畜总数减少所造成的产量下降,而且可以超过家畜总数减少前的总产。季节牧场的划分依据:地形地势条件(地形变化大,地势、海拔不同,气候差异较大,小地形对水热条件影响较大),水源条件(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不同,牲畜生理需要有差异,其饮水次数和饮水量也不一样),草原植被条件(四季气候四季草)。割草对草地的影响与放牧的不同之处:刈割时不会有畜蹄践踏和排泄粪尿的作用,对各种植物被刈割的机会、高度及时间都是均等的,而放牧时家畜对不同植物和植物的不同部位具有选择性,采食有高低之分,时间有先后只差,放牧时家畜最喜欢的植物常常因为过牧而首先衰退;刈割是靠机械刀片切断草,而放牧是由家畜啃食或撕拉,所以根系较小的新生牧草在放牧时容易被家畜连根拔起,刈割后的草地上剩留的枯枝落叶较少,地秒覆盖率少,土壤蒸发量增加,有时容易造成土壤旱化或侵蚀。可进行刈牧轮换,割草地休闲等方式。利用演替的类型:撂荒地的演替、割草地的演替、放牧地的演替。分蘖类型:根茎型、疏丛型、密丛型、根茎疏丛型、匍匐茎型、根颈型、根蘖型、粗壮须根型。株丛类型依据叶片着生位置及植株高矮:上繁草、下繁草、莲座叶丛草。分蘖时期:春季(从分蘖开始到拔节抽穗前,消耗分蘖节中贮存的营养)、夏秋(开花阶段,消耗营养枝及根系中的充足营养)、间歇期(拔节抽穗)。六大草地植物经济类群及特点:禾本科类、豆科类、莎草科类、菊科类、藜科类、杂草类。①种类多,适应强,生态幅度大;数量多,覆盖面积大,很多都是建群种;富含碳水化合物,适口性好,有毒有害植物少;质地均匀,易制干草;耐牧、耐践踏,再生性好。②种类居第三,分布广;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和钙,消化率高;适口性好;毒草多;叶片易脱落,不易制干草;具根瘤,可改善土壤肥力。③是低湿草甸和高山、亚高山草甸的建群种;适口性差异大,产量低。④适应性强,分布广,适口性差,耐牧性、利用价值不如禾本科。⑤多属旱生,富含水分和蛋白质,牛不食。⑥指除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菊科、藜科之外的所有植物总称,其种类多,营养价值差异大,毒害草多,不易加工,可成为优势种、建群种。分蘖类型及特点:根茎型、疏丛型、密丛型、根茎疏丛型、匍匐茎型、根颈型、根蘖型、粗壮须根型。①根茎型有直立茎和地下横走的根茎,根茎分布在距地表5-10cm处,形成节和节间,多年生根茎草类在疏松通气良好的壤土生长发育最好(多花黑麦草、无芒雀麦)②疏丛型分蘖节位于地表以下1-5cm处,枝条自分蘖节上的母枝呈锐角形式伸出形成株丛(披碱草、老芒麦)③根茎疏丛型分蘖节位于地表以下,是根茎型和疏丛型相混合的类型,有短根和许多疏丛型丛株连在一起(草地早熟禾、紫羊茅)④密丛型分蘖节位于地表以上,枝条彼此紧贴,垂直地面生长耐贫瘠耐牧性强,形成秃顶株丛(针茅、羊茅、芨芨草)⑤匍匐茎型具有匍匐地表的匍匐茎、在匍匐茎上形成叶、茅和不定根形成新植物(白三叶、狗牙根)⑥根颈型具有垂直地面的粗壮的主根,主根与茎下部较粗部分相融合的地方成为颈,根茎上生有更新芽,长出分枝条(紫花苜蓿、草木樨、红三叶)⑦根蘖型具有垂直的短根,一般于5-30cm处,垂直短根上长出水平根,在水平根上长出更新芽(冠花、黄花苜蓿)⑧粗壮须根型无明显的向下生长的主根,具有短的根茎或强的分枝侧根,其根系在形态上类似于禾本科(大车前)。株丛类型依据叶片着生位置及植株高矮:上繁草、下繁草、莲座叶丛草。上繁草:株高大于1m,以生殖枝和长营养枝为主,适宜割草利用(无芒雀麦、鸭茅、苜蓿)下繁草:株高40-50cm,以短营养枝为主,叶片较集中,分布于株体中下部,宜放牧利用(羊茅、针茅、白三叶)莲座叶丛草:有根出叶,很少或没有茎出叶,叶簇呈莲座状(车前、蒲公英)。依发育速度和寿命:一年生、越年生、多年生(短寿命3-4,中5-6,长10)。草地植物的饲用评价:适口性评价、采食率评价、植物的营养价值评价、综合评价。适口性:指家畜对某种植物的喜好程度,也反映植物饲用品质好坏的一种较为准确的质量指标。采食率:指植物被采食部分的重量和地上总量之比。六大营养指标为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维生素、灰分。影响牧草再生能力因素:①生物学特性影响;②生长环境的影响(日照温度雨量地形水分养分)③利用时期的影响(对草地何时利用,特别是第一次开始利用时期对其有显著影响)④利用方式和程度的影响(方式有刈割、放牧,留茬高度影响其再生)⑤利用强度的影响(刈割、放牧次数、放牧强度)⑥贮存营养物质动态的影响。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矛盾:以放牧为主的草原牧区,往往在草地牧草生产和动物生产之间出现不平衡现象,表现在:①时间的不平衡(易出现春乏、冬死现象);②空间的不平衡(地区间草畜不平衡现象,导致草地利用经营的不平衡性);③种间的不平衡(生产实践中,一些地区和单位找不到适合当地草地放牧的家畜种类组合,导致牧业生产降低,草地退化)。解决的方案:要运用宏观调控机制,从经营上采取全面规划,合理培植动态管理措施(以草适应畜、以畜适应草、因地制宜合理配置草畜资源)。放牧地利用的基本要求:确定合理的载畜量;规定适宜的放牧强度;确定适宜的放牧时间;合理的放牧次数和留茬高度。放牧制度分类:自由放牧和划区轮牧。自由放牧方式:连续放牧、季节放牧、羁绊放牧、抓膘放牧、就地宿营放牧。划区轮牧方式:一般的划区轮牧、不同畜群的更替放牧、混合畜群的划区轮牧、暖季宿营放牧、永久蓄圈放牧、系留放牧、小区围栏放牧、一昼夜放牧、日粮放牧、地段轮牧。放牧始牧期终牧期的确定:㈠始牧期:从牧草生长发育情况来看,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放牧地,应在禾本科牧草开始抽茎时;以豆科和杂类草为主的放牧地,应在腋芽(或侧枝)发生时;以莎草科为主的放牧地,应在分蘖停止或叶片生长到成熟大小时;从生草土情况看:土壤水分不宜过多,以人畜走过没有脚印时为宜。总的是在牧草开始返青15-20天。㈡终牧期:放牧停止的时期也不能过早或过迟;在生长季结束以后,再行放牧,对草地的影响较不显著,但对分蘖节在地表以上或地面上的牧草,冬季放牧对其第二年的牧草产量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根据多次的试验和观察证明,放牧终牧期在牧草生长季结束前30天停止放牧较为适宜。放牧留茬高度:森林草甸干草原4-5cm,荒漠草原高山草地2-3cm,播种的多年生草地5-6cm。放牧次数:森林带3-4,水泛草地4-5,森林草原3,草原2-3,半荒漠1-2,气候变化大山地2-4.草地管理的基本原则:1、草地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2、草地能够给人类提供食物和皮毛、成本低3、土壤地形和气候特征决定草地的生产力水平4、草地能够给社会提供许多不同产品和服务5、草地管理决策过程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等诸多因素牧草适宜收获期:一年一次的割草地适宜的刈割时期应在主要牧草的开花期进行。具有两次刈割条件的草地,第一次
本文标题:草地培育学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0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