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民俗学史略》教案
1《中国民俗学史略》教案出自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十四章重难点:理清中国民俗学的历史脉络,明晰民俗学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不同的思想观念、主要派别和代表作品。全面、精准地理解中国民俗学的大致发展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俗学作为一门新兴人文学科,在当代中国社会以及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第一节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一)孔子的民俗观历史介入民俗:“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教化民众:“民教俗补”(二)荀子的民俗观民俗的道德标准民俗的社会标记赞同孔子的诗乐教化思想关注民间文学(三)老庄的民俗观“无知无欲”、保存自然人性“天籁说”的源头二、汉魏民俗编著的出现与评注代表——司马迁、王充、郭璞、宗懔(一)司马迁的民俗观观点——历史不等同于民俗做法——收集民间传说代表作品——《世家》、《货殖列传》、《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基本方法——以史别俗、采俗补史(二)王充的民俗观《论衡》——评论民俗知识的性质,肯定汉代文化的进步(三)郭璞的民俗观《山海经注》(四)宗懔的民俗观《荆楚岁时记》,农事习俗三、唐宋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与都市民俗记录的开端(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官修民间文艺图书的出现、帝都民俗中心的发现。(二)农政民俗思想的社会地位及学术影响唐代——“勤农”、“政绩”宋代——农学观与儒学密切联系(三)官方类书与文人著作对民间文艺史料的辑存与谈论著名的官方类书:《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人著作:《酉阳杂爼》、《夷坚志》、《教坊记》、《碧鸡漫志》(四)都市文化范围的确立和都市民俗记录范围:帝都民俗2著作:《两京新记》、《东京梦华录》称谓:“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四、元明清民俗文艺的发展与补正民俗文献的工作(一)背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的融合、正统文化与中下层文化的融合(二)方志笔记的民俗眼光及成果《河南通志》“夙儒明贤”、承下化下的乡绅眼光(三)明清学者的通俗文艺观《粤风》(四)语言民俗的形成及其资料的归纳顾雪亭《土风录》、钱大昕《恒言录》、郝懿《证俗文》第二节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与历史意义(一)启蒙民俗思潮的特点(二)产生1.革命派:“民俗武器论”代表:黄遵宪观点: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利器2.改良派:“民俗工具论”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观点:民俗作为工具可以“开民智”3.历史意义推动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加速中国传播媒体转变二、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接近革命的武器——仿作民谣俗歌1.革命童谣与弹词童谣:张炳麟《逐满歌》弹词:秋瑾《精卫石》、陈天华《猛回头》2.文人竹枝词夔州地方民歌《竹枝词》梁启超《台湾竹枝词》3.全国风俗志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第三节现代民俗学史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五四”时期一、北大时期(1918-1926)地点:北京大学会社歌谣征集处(歌谣研究会)刊物:《歌谣》周刊民间文学评论和研究: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二、中大时期(1926-1930)地点:中山大学会社:中山大学民俗学会3刊物:《民间文艺》周刊(《民俗》)民俗学研究: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钟敬文《民间文艺丛话》标志:中国现代民俗学科确立三、杭州时期(1930-1937)地点:杭州会社:中国民俗学会刊物:《民俗月刊》四、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民俗学与延安的民间文艺新传统国统区:彝族民间叙事诗《阿细的先基》共产党统治区:《民间故事》、《陕北民歌选》、《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
本文标题:《中国民俗学史略》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7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