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讲宋朝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第一节宋朝概况第二节北宋的政治第三节南宋的政治宋朝,分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共320年。学习宋朝史的重点:(1)北宋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2)宋不抑兼并政策使农民斗争的矛头指向不平等的财产关系。(3)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南移。(4)南宋偏安江南与金南北对抗。疆域京城帝系评价第一节宋朝概况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宋为西京,山陵在焉。”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声言入侵,北宋大臣以宋真宗亲征辽而驻大名府的典故为据,为加强河北边防奏请立大名府为北京。首都东京开封府(今开封)。梁为东都,后唐罢,晋复为东京,宋因周之旧为都。”南京应天府(今商丘)赵匡胤建国前曾为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宋州,是此地为帝王肇基之所,故宋真宗时改为应天府,后又升为南京。位于宋京东西路。北宋实行四京制。南宋则以临安(杭州)为“行在”(皇帝行幸所在),作为都城。北宋疆域及周边政权图南宋疆域及周边政权图图高宗仓皇渡江,中原、陕右尽入于金,东画长淮,西以散关为界,所存者两浙、两淮、江东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广东、广西十五路而已。《宋史》卷85《地理志》北宋帝系表(1)太祖赵匡胤(960-976)(2)太宗赵炅(3)真宗赵恒(4)仁宗赵祯(976-997)(997-1022)(1022-1063)(5)英宗赵曙(1063-1067)(6)神宗赵顼(7)哲宗赵煦(1067-1085)(1085-1100)(8)徽宗赵佶(9)钦宗赵桓(1100-1125)(1125-1127)南宋帝系表太祖赵匡胤(960-976)太宗赵炅(976-997)_________|___________||||赵德昭赵德芳(1)高宗赵构(1127-1162)||(2)孝宗赵眷(1162-1189)(3)光宗赵惇(1189-1194)(5)理宗赵昀(1224-1264)(4)宁宗赵扩(1194-1224)(6)度宗赵基(1264-12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恭宗赵显(8)端宗赵昰(9)卫王帝昺(1274-1276)(1276-1278)(1278-1279)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炅。宋神宗赵顼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死于今黑龙江依兰宋钦宗赵恒,死于今黑龙江依兰宋高宗赵构像宋理宗赵昀,在位40年。宋宁宗赵扩像宋度宗赵禥像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严复《与熊纯如书札》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开封龙亭第一节宋朝概况第二节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三、北宋的内外危机四、北宋的政策调整与改革五、北宋的衰亡第十讲宋朝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北宋的建立2.北宋的统一第二节北宋的政治1.北宋的建立(1)陈桥兵变:960年春节,后周恭帝正在过年,忽然接到契丹、北汉南侵的急报,朝廷不辨虚实,派遣禁军指挥官、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出征,至开封东北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和谋士赵普等策动将士将象征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随即回兵开封,废柴氏自立为帝。因曾任归德节度使,镇宋州,遂以宋为国号,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陈桥兵变”瓷枕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陈桥驿遗址及相传赵匡胤系马槐(2)北宋建立的背景及影响陈桥兵变仅从事变的现象看,不过是唐五代以来骄兵悍将拥立皇帝积习的重演。但此时的时代背景却和以前不同了,从而使这次兵变造就了中原江南新的统一王朝。宋太祖像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背景:1.中央和地方军事实力对比的重大变化,镇兵转变为中央禁军:后梁解散神策军、以宣武军为禁军,设置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设侍卫亲军;后周置殿前都点检。2.郭威与柴荣的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禁军,建殿前诸班;兴修水利,稳定赋税,限制寺院田产;惩治贪官,招揽人才;对外拓展。3、赵匡胤的个人才能。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2.北宋的统一北宋统治者认为对北方辽朝没有取胜的把握,所以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割据政权物产丰富,实力又较为薄弱。因此,北宋统一战略部署继承后周“先南后北”的方针,即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963年,北宋首先出兵灭掉荆南,接着陆续灭掉后蜀、南汉和南唐。在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978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的钱祐相继归附,南方的割据政权全被消灭。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出征北汉,把“十国”中的最后一国灭掉,消除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统一南方的主帅曹彬画像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北宋攻城云梯模型963年灭960年建立965年灭971年灭976年灭978年献土979年灭宋统一形势图963年灭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集中兵权2.集中政权、财权和司法权3.强化官僚队伍管理第二节北宋的政治1.集中兵权——军事上的集权与分权(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961年(建隆二年),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措施,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手握重兵的禁军将领的兵权。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2)加强中央军力、削弱地方军力对中央与地方军事力量进行了重新规划,实行“强干弱枝”。将精兵选拔到中央,老弱遣退到地方。解除节度使的兵权,节度使徒具官名,而留居京师。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3)改革中央军事领导体制设“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鼎足而立。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三衙将领虽统率军队,但军队的调遣和移防则须听命于枢密院。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4)养兵政策宋太祖发展募兵制,特别重视在灾荒之年大量招募饥民为兵。百姓入伍后可以得到粮饷,但要在脸上刺字,终身不能脱离兵籍。国家借此把最容易威胁统治的力量吸收转化为皇家的工具。赵匡胤称其“可以利百代者”。宋陵石雕武士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2.集中政权、财权和司法权(1)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北宋宰相议政处所沿唐制,正式名称为中书门下,但仅管民政事务,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而且宰相下设参知政事为副,枢密使又设枢密副使,三司使又设副使多人。从机构和人员设置上都形成相互分权和相互制约。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2)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州郡长官的行政权:裁撤节度使驻地外所领支郡,收归中央,并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知州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司,将州郡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朝廷。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地方漕、宪、帅、仓诸监司和路制的设立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集权,还在各地设立漕司、宪司、帅司、仓司诸监司。漕司即转运使司,负责处理地方的财政权。后在各路设提点刑狱司,称宪司,掌司法刑狱。设安抚使司,称帅司,掌兵政。设提举常平司,称仓司,掌农政。诸司统称“监司”,又称“外台”。以转运使司、安抚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四机构统领的路遂成为宋朝实际上中央以下的最高地方管理区划。重庆四川奉节夔州路安徽潜山安徽凤台淮南西路同陕西汉中利州路同江苏扬州淮南东路同四川三台梓州路陕西凤翔甘肃天水秦凤路四川乐山四川成都成都府路山西永济陕西西安永兴军路广西象州广西桂林广南西路同山西太原河东路广东韶关广东广州广南东路同河北正定河北西路同福建福州福建路同河北大名河北东路湖南常德湖北荆州荆湖北路河南临汝河南洛阳京西北路湖南衡阳湖南长沙荆湖南路河南邓县湖北襄樊京西南路江西赣州江西南昌江南西路山东巨野河南商丘京东西路同江苏南京江南东路同山东益都京东东路浙江绍兴浙江杭州两浙路宪司治所漕司治所路名北宋的漕司与宪司(治所为今地名)三帅枢府西府政府东府三司计省(外台)(帅司)(漕司)(仓司)(宪司)北宋专制主义集权官制体系示意图三衙台谏北宋皇帝各路监司殿前侍卫步军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三司都指挥使、副使枢密院枢密使、副使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度支、户盐铁三司使、副使御史台谏院宰相军、政、财权三分军权两分安抚使司知州、通判转运使司提举常平司提点刑狱司3.强化官僚队伍管理(1)官名与实职分离政策宋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官”指“尚书”、“员外郎”等各种京官名称,“职”指一些文士所带的如“××学士”之类的名称。官员的官名与职名只表示其官衔和俸禄的高低,不代表其担任什么实际职务。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3.强化官僚队伍管理(1)官名与实职分离政策一个官员除有官、职名外,还必须有“差遣”之称才有真正的实权。差遣职称前通常加有“知、判、权”之类的字眼。既为“差遣”,便都是皇帝的临时派出官,至多三年就须一换。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北宋官员北宋官员职衔构成示意图本官正官仆射、尚书、侍郎……清要官职名学士、待制、修撰……职知……权……提点……提举……判……职差遣(2)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宋初,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这批数量庞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国家的忠顺臣仆,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据《文献通考》卷32〈宋登科记总目〉太祖开宝六年,进士27人,诸科96人。太宗淳化三年,进士353人,诸科774人。真宗咸平三年,进士409人,诸科1129人。仁宗皇祐五年,进士520人,诸科522人。徽宗宣和六年,进士805人。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36131人,加上诸科等总数达11万多人。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平均录取进士115.07人,为唐代(26.01人)四倍以上,各科总录取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宋代科举人数(3)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宋枢密院长官、副官一般均由文人担任,各级地方官亦均是文臣,武将不能参掌最高军事机密,武将中地位最高的三衙长官见了文官大臣也必须恭敬执礼。军人在社会上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古代画宋代科举考试图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狄青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汪藻《浮溪集》卷1从狄青看北宋武将地位的低下彰信节度使知延州狄青为枢密副使,御史中丞王举正言:“青出兵伍为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宋史》卷290〈狄青传〉唐边塞诗和宋劝学诗对比反映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北宋社会风尚变化所反映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通志》卷25〈氏族略〉馮京,…舉進士,自鄉舉、禮部以至廷試,皆第一。時猶未娶,(外戚)張堯佐方負宮掖勢,欲妻以女。擁至其家,束之以金帶,曰:“此上意也。”頃之宮中持酒肴來,直出奩具目示之。京笑不視,力辭。《宋史·馮京傳》北宋社会风尚变化所反映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本朝貴人家選婿於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凶及其家世,謂之“榜下捉婿”。亦有緡錢,謂之“系捉錢”,蓋與婿為京索之費。近歲富商庸俗與厚藏者嫁女,亦於榜下捉
本文标题:宋朝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8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