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堂课》教案-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堂课》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过程和方法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最后一课》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他们在沦为亡国奴时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二、了解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幻灯片放映)四、解读文章内容。1、文题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2、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3、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第二部分(2——6):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4、学习第一部分。思考:(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何?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明确: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5、学习第二部分,讨论:(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3)、3、4、5段写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五、写作借鉴。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感情。2、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如文中对课堂气氛的描写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写出了肃静、庄严的气氛。六、比较与探究。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板书设计]上课前:害怕铃声第一堂课课堂上:沉默、严肃亡国奴的苦痛——爱国主义情怀走出课堂:逃离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名著阅读西游记》指导教学书(无答案)(新版)苏教版教学目标:1.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2.欣赏精彩篇章,品味名著语言。3.简要分析主要人物,对人生和社会有新的感悟。教学重点:1.欣赏精彩篇章,品味名著语言。2.简要分析主要人物,对人生和社会有新的感悟。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对话。课前准备:最好每人一本《西游记》、积累的《西游记》读书卡片、收集的有关图片及文字资料、演示道具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提醒所有的学生拿出语文课本、所带的名著《西游记》、读书笔记本)导引: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乐曲,歌名叫什么?《猴哥猴哥》;是哪部电视剧的插曲?《西游记》。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老师这里带了一些不同版本的《西游记》,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这部名著的?(可补充:小时候,太宽泛了,具体一点,通过什么方式?)2.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可能的答案有:连环画、电视剧、动画片、小人书、小说书等等。二、读名著,理情节。(教师:老师没有想到同学们这么早就知道了《西游记》,但真的读过了吗?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1.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2.教师:老师从《西游记》这部名著中挑出了5个故事(电脑点到这一页)。①请同学们在读书笔记本上把这5个故事按照取经的前后排序重新排列一下。②排好之后,何老师将给出答案(电脑点到这一页);同桌交换批改,每排对一个故事得20分,计100分;老师要请同学们把自己得的分数读给大家听。③最后点明:“大闹天宫”在取经前;“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两个故事在取经途中;“通天河遇鼋湿经书”在取经后。学生排序,教师巡视。1分钟左右。无序的故事:①取回真经②三借芭蕉扇③通天河遇鼋湿经书④三打白骨精⑤大闹天宫答案:⑤④②①③原正确顺序:①大闹天宫②三打白骨精③三借芭蕉扇④取回真经⑤通天河遇鼋湿经书3.故事话《西游记》(点课件)4.比一比,看谁收集得多?5.教师归归纳小结:通过检查,老师知道了同学们对《西游记》的主要情节,掌握得比较到位。名著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文学名著《西游记》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三、悟哲理,评人物。1、教师:同学们知道《西游记》的哪些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读后的感受(一人说一个,不重复;尽量鼓励举手发言,不少于5人;如果没有一人举手,则“开火车”)。现在老师给你们做个示范:在美猴王这个故事中,孙悟空顽皮灵活、聪明乐观、本领高强、机智勇敢,给大家找到了安身之处水帘洞。真正的领袖从来都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最后由公众推选出来的。请一位学生分析老师的写法,老师点拨后概括:(内容、思想、形象+哲理性的感悟)(指导画下P150阴影部分中的句子并齐读)(请同桌之间相互大声地说一说你所读的故事的感受,1分钟左右之后请同学们回答)(以下教师备用:(1)在三调芭蕉扇这个故事中,面对高山火海,面对狡诈的铁扇公主,孙悟空没有退缩,总是千方百计战胜一切困难,他的成功并不单靠一根金箍棒。真正的英雄应是有勇有谋,善于变通。(2)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中,孙悟空面对师傅的误解,孙悟空不离不弃,不恼不怒,情真意诚。无情未必真豪杰,单是本领高还算不上英雄人物,英雄总是有着高尚而丰富的情感的。或者说:面对诡计多端,花言巧语,善于欺骗的白骨精,孙悟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战斗到底,最终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点拨并归纳: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读出了做人的道理。读名著中的故事,一定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想;而且同一故事,由于着眼点不同,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时的阅读中一定要写下读后感,哪怕一两句话也行,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一笔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2、教师: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在我们所熟知的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中,毛泽东对孙悟空有一个经典的评价。教师:毛泽东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诗中有两句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教材说“精辟地道出了位神猴的本质特点”,请同学们联系具体情节说说神猴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请前后桌之间,同桌之间相互之间大声地说一说。(至少2名同学回答让学生联系具体情节充分析。看时间)指名学生回答后,着重归纳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除恶务尽,热爱自由,充满了斗争精神。但有时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捉弄人。教师:看一看课本P162的第附录部分的第6节,课本上的概括分析和老师的分析有什么不同。(指1名学生回答后概括)教师: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以偏概全)(多角度)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3、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联系具体人物和情节说说,这在孙悟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教师可补充: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中,孙悟空面对师傅的误解,孙悟空不离不弃,不恼不怒,情真意诚。无情未必真豪杰,单是本领高还算不上英雄人物,英雄总是有着高尚而丰富的情感的。)(学生若难于回答请学生看书,回答到其他人物也予以承认和表扬,如:P154罗刹女对红孩儿的感情)3、教师小结:《西游记》中许多人物都是神性、人性和物性的和谐统一,优秀的古典小说总是有它独特的人物形象,有它独特的无可取代的魅力。作者吴承恩在《禹鼎志》序中称:“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徽有鉴戒寓焉。”也正点明了他刻画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根本目的。其他三人也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分析,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分析。四、赏名篇,品语言。1、(教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用语言文字塑造的,那么《西游记》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3分钟左右的《美猴王》电视剧片断(视频和文字相配)。边看边思考:原著和电视剧相比,各有什么优势?(学生自由观看)。(学生无法回答,就提示学生看黑板上的文字,从修辞等角度进行欣赏。)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归纳:电视剧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许多地方加上了导演的意图,它通过图像、声音等塑造艺术形象,娱乐性强,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原著则是原汁原味的,通过语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启发人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提高读者的文学欣赏水平,这是电视剧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要多读原著,领略原著的真滋真味,不能用看电视剧来代替看原著。2、(教师:那么,《西游记》的语言魅力表现在哪里呢?下面老师给你们5分钟,请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高声地朗读课文,用圈点读书法在文中批注你喜欢的句子,并把你喜欢的好词好句抄写在读书笔记本上,并思考好在哪里。)(1)学生自由读书:自读+交流+背诵。(注意:品读语言是重点:读前提要求,读中要指导,读中要巡视,读后要交流。注重整理、摘抄、对照课件读背)。指导学生把语言特色进行归类。学生也可以结合,其他篇目来谈语言特色。(2)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归纳(学生说到那一类,就这一类进行归类分析):第一、多用诗赋(其他回目也有词)穿插,题材多样,体裁各异,文采斐然。从内容来看,有对美丽风景的刻画(烘托环境的美好),有对出场人物的评价(对人物美好未来的憧憬),有对幸福生活的描绘(找到水帘洞后的欢乐生活)。(有对解除劫难的欣喜,也有对取经艰辛的慨叹)。从体裁来说,诗不拘于一体,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大量的诗赋的穿插使作品具备了很高的文学性,并且不会因为体裁的单调而显枯燥乏味,我们可以感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第二、引经据典,意蕴丰富,典雅优美。①引用《论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教师:“《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学者张书绅)这句话的第一字和最后一个字加上就是何老师的姓,何老师特别提醒你们:读名著学做人,做一个诚
本文标题: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堂课》教案-北师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8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