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导论羊大为美;羊人为美头上戴羽毛或者羊形装饰的(女)人;图腾崇拜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与善同意。……甘,美也。从口含一。鲁迅先生:“美”是“戴帽子的太太”梁启超的“三界革命”(诗界、小说界、文界)引入西方思想,小说成为改良社会、国民的重要工具(薰浸刺提)提倡趣味教育、情感教育王国维从日本引进“美学”概念美学,美术《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蔡元培提倡“美育”一、什么是美学?美学,Aesthetic。1750年,德国人鲍姆嘉通《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的诞生。美学,感性学。知——逻辑学意——伦理学情——感性学(美学)从康德开始,美指向人的自由。审美判断力是沟通理性与感性的桥梁。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黑格尔建立了完整的美学体系。席勒,游戏说。人类的异化,通过审美实现救赎。第一,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命题。第二,继承了康德、席勒和黑格尔对审美主体的高扬和人的解放的主题。第三,提出了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命性意义二、美学的研究对象鲍姆嘉通:对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美感黑格尔:艺术哲学现代转向审美经验中国的理解:主要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开放包容,兼取众长、全面研究美的本质论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美育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1、古希腊罗马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苏格拉底:美在于是否有用;艺术模仿自然,表现出心灵状态柏拉图:洞穴焦虑;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模仿论;美的“理式”;美与现实的关系;柏拉图式恋爱亚里士多德:理式内在于事物之中,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经验世界应该是我们要研究和了解的对象,经验应该成为人类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情。”“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普洛丁。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宇宙的根源是浑然的“太一”,它是无限的,绝对的,超越一切存在,超越一切思维,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也就是神(“太一说”)。“本体之光”自在充溢,离“本体之光”越近者,分有其光越多,故而也越美善,离“本体之光”越远者分有其光则越少,也越缺乏美、善。否定感性,那喀希斯(Narcissis,水仙花,自恋者)的故事。最高境界的美是感官所不能感觉到的,必须靠特殊训练过的心灵才能看到。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神学解体,人学兴起。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用知识照亮被蒙蔽的理性。知识就是力量;我思故我在。体系性美学思想开始形成。狄德罗:美是关系。英国经验派美学:感觉是可靠的,是全部知识的源泉。科学和知识是用理性的研究方法去整理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经验主义的主要方法和形式。经验派美学注重感觉经验的心理分析,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归纳、比较和观察等方法来研究美感经验的形成。美就是美感。美感的形成原因分两派:1、休谟:美感应该建立在人的主观感受上,美不在外界的事物而在人的内心。2、柏克:美感的形成不在人的内心,而在于外界事物。美是客观物体自身的内在属性。3、德国古典美学时期康德:真,认识论;善,伦理学;美,沟通真与善。美是“合目的的形式”,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人先天具有审美判断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黑格尔:思维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所以整个世界都是理念的体现。理念的发展是概念、实在和二者的统一。世界的历史就是逻辑的、自然的、精神的。精神的阶段包括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供人观照。“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第一,从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考察美。“艺术作品的表现愈优美,它的内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内在真实”。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第二,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黑格尔所说的艺术发展史,并不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而是指艺术的理念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又是思维逻辑的发展。根据理念和形象的关系,艺术可以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种。象征型:理念<形式(金字塔);古典型:理念=形式(古希腊神话);浪漫型:理念>形式(宗教艺术)第三,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考察美。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需要以人的精神为中介。而主体的自我意识又是依靠“劳动”或者“实践”来实现的。人首先是自然物的存在,但是人还为自己而存在,人能够观照自己,认识自己并且思考自己。人以两种方式获得对自己的意识。首先是以认识的方式,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形成对于自己的观念。其次是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认识自己。人有一种冲动,就是要在自己面的事物中实现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的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现实世界打上人的烙印,通过自己这种自由人的身份,消除外在世界和人的疏远性。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第一,肯定美就在生活之中,肯定现实美。第二,突出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三,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觉到了美的现实基础。三个论美的模式(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毕达哥拉斯、博克等等两个方向:A.美在“客观形式”。技术美学、设计美学B.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等等(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柏拉图、宗教神学、康德、黑格尔等等。美要么是理式、理念,要么就是上帝,到了近代就变成了抽象的“人”、人性。生命美学等等(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者美是生活。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二、美的本质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而自然又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不仅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人类早期,物质活动、精神活动交织在一起。随劳动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主体功能的变化,出现了分工。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相分离。a.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b.劳动使人发生了一系列生理的变化;c.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并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2、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自然、人都不是抽象的概念,人与自然之间也不是纯粹生物性关系,而是互相改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a.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物及其运动过程的总和,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辩证发展规律。(自在的自然)b.现实的自然界是属于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已经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自在自然是前提,仁化自然来自自在自然。(1)“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人同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发生变化,因为人与自然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关系,所以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2)“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a.从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来看。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开放和可塑的特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双向对象性、批判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因此,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不断处于改变、提高和发展中。b.从人的创造性本质来看。创造性是人特有的本质。人是自己创造自己生活和活动方式的存在物。人类的生活处于不断的创造新生活之中,人的创造性本性决定了人对属人的对象世界总是求新、永不满足。人化自然就是人在创造性的驱动下,通过创造性地实践活动实现的。c.从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来看。人的本质在不断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为了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本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断地从事实践活动。人化自然是对自在自然的“否定”。人的实践活动根据主体的“内在尺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主体的“内在尺度”体现的是主体的目的;自然形式要显示“美的规律”,二者的统一才符合真正的美的规律。美并不神秘,美的理想、美的规律也不神秘。它们都是人类实践历史过程中人类进行对象性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1)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从历史顺序的角度来看,自然按照人类接触到的自然、认识的自然、改造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再到人自身的顺序,逐渐成为人类精神把握的对象,从而成为美的事物。(2)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人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同时也在改变自己。“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外部,人的物质、生理器官都在发生变化,内在精神能力心理素质等也相应提高。形成了自身感官的特性。人的自身感官的特性包括:概括性(概括抽象能力)联系性(通感、巫术联系、迷信联系)情感性(物物有情,生生有息)创造性(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范畴)历史性的劳动实践能力使人获得了一切历史性的人的能力。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人的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创造活动。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自身。人通过劳动获得了自己的本质,又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创造出来的世界来体现人的自由本质,因此也体现了美的本质。三、审美关系美不是一个孤立抽象的存在。审美关系是理解美的核心范畴。只能在历史的、社会的审美关系中理解美,才会找到美的秘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对“美”的理解,这可以从审美关系的角度来解释。洞穴壁画青铜饕餮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所以,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种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有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他倡导“回到自然”。《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明是无穷罪恶的开始,“我们的灵魂是伴随着我们的科学与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科学和艺术的诞生就是从我们的罪恶中诞生的,它们已经成为专制统治的点缀和欺骗的手段,“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窒息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人们本来就是为自由而生的,——就会使他们喜爱自己被人奴役的状态,并且会使他们成为人们所谓的文明民族”。在一个所谓的文明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虚伪的繁文缛节,人们的精神不再具有个性,而是追求虚假的社会共同性,人们听从习俗和礼节的摆布,不敢表露出真正的自我。因此,“再也没有诚恳的友情,再也没有真诚的尊敬,再也没有深厚的信心了!怀疑、猜忌、恐惧、冷酷、戒备、仇恨和背叛永远会隐藏在礼义那种虚伪一致的面幕下面”。文明人活得太累,不自由,因此,卢梭高呼:“回到自然!”所以,启蒙主义者呼唤伟大时代的变革,在艺术上强调感情、想象和天才。德国的艺术受到了它的影响。德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的近代精神又是什么呢?在西方文学史上,有四座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性的创作。《荷马史诗》所标志的是人类童年时代的幻灭与悲哀;《神曲》展示了中世纪的文化心灵的崇高与痛苦;莎士比亚的戏剧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主体意识刚刚
本文标题:美学概论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293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