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十七年戏剧:▲戏剧分类:话剧(独幕剧、多幕剧)、歌剧(西方歌剧、民族歌剧)、戏曲(国剧、地方戏)▲戏剧特点:直观性、虚拟性、假定性、逼真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属西方“舶来品”。▲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梅兰芳体系:近二百年来优秀地方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构成的重要的戏剧体系,与德国布莱希特体系、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合称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社会主义教育剧:1962年后充分发挥戏剧的教化功能,着眼于思想教化乃至政治教育。丛深《千万不要忘记》(原名《祝你健康》)、陈耘《年青的一代》、沈西蒙和吕兴臣《霓虹灯下的哨兵》、张仲明《青松岭》等。▲传统戏:客观上属于古典戏剧范畴;现在而言是经过多年流传,在内容与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当代又得到重新整理、改编、加工的剧目。▲现代戏:是中国现代戏曲的通称。是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以现代艺术观念创作、演出,反映现代人生活的戏曲,是对传统戏剧进行全新的艺术改造,在内容上是现代的、全新的。▲新编历史剧:今人以当代的生活观念,观照古代人生活内容,以当代观念解读古代题材,同时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演出的剧目。目的:“古为今用”,重新焕发艺术光辉,为今人所用;“以古鉴今”,对现实生活有所映射但还是要看具体内容来具体分析。问题:过于美化历史人物。▲歌剧: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概念。文革时期:▲“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地下文学(潜在写作):与当时为政治服务的主流文学相背离,具有民间化、个人化的特点。诗歌:白洋淀诗群:指在“文革”期间进行诗歌秘密写作的一群年青诗人,他们是当时革命浪潮中的“知青”,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由于身处“红卫兵运动”落潮期,他们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和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小说:张扬《第二次握手》(手抄本代表作)2新时期:▲天安门诗歌运动:又称为“四五运动”、“四五诗潮”。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在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一场群众自发性诗歌运动,以匿名写作和古体诗为主要形式。由表达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沉痛哀悼,加深为通斥责“文革”的激愤及国家未来的忧虑,呈现出直面现实的战斗精神。▲归来诗人:“七月诗派”、“右派诗人”、“九叶诗人”。▲七月诗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成名于30年代,50年代后暂时消失于文坛。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其他代表诗人: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等人。▲右派诗人: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逐出文坛的诗人。艾青、白桦、流沙河、公刘、孙静轩、邵燕祥、昌耀等人。▲九叶诗人:40年代在写作上引入现代派的写作手段,在当时被认为“不入流”而自觉退出诗坛,1978年后回归。代表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袁可嘉。1981年出版《九叶集》。▲朦胧诗: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第三代诗人: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下叶出现的一批诗人。是:韩东、于坚、徐敬亚、川河、杨然、默默、多多、万夏、杨黎等。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滁州的“黑白诗派”、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歌派别。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被称为“新生代作家”。▲新时期小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纪实文学、寻根文学、现代—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女性文学、底层文学、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伤痕文学: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1977年底到1979年初,以1977.11刘心武《班主任》为发端,得名于1978.8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反映的是社会伤痕,形成一类在小说取材和人物描写上具有相同创作特点的文学。▲反思文学:(1979.2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为其开篇之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伤痕文学揭示社会伤痕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造成伤痕的远因近源,并由此向历史深层掘进,从一般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探讨伤痕的社会本质。(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3▲改革文学:面对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社会现实,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开篇之作是1979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纪实文学:1984-1985年间“昙花一现”,源起1984年前后,以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刘心武《5.19长镜头》为代表(“国足黑色5·19”,指发生在1985年5月19日北京的球迷因不满国足比赛成绩而恼羞成怒,引发了暴力冲突的历史事件),以文学的形式“再现”生活的原生原态,保持了高度的生活真实的非虚构文学(包括完全非虚构和不完全非虚构),从而以新的小说形态而出现的一种独立的门类,并且构成一种创作性思想。▲寻根文学:指80年代中期(1985),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在文坛上兴起的文化寻根的热潮中,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成为寻根文学的宣言书和重要理论文章。代表作家作品有:邓刚《迷人的海》、张承志《北方的河》、阿诚《棋王》、冯骥才《雕花烟斗》、王安忆中篇《小鲍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等。▲现代—先锋文学:△现代派小说:80年代初期,作家专注于现实主义文学写作,借鉴西方现代派小说写作技巧,来反映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一类小说形式。王蒙《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徐星《无主题变奏》、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宗璞《我是谁》、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等。△先锋文学(小说):80年代后期(1987年前后),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与现代派小说个体创作相比,先锋小说创作阵列抱团而形成一股强烈的文学思潮。重要代表:马原、格非、余华《一九八六》《现实一种》《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洪峰、苏童《妻妾成群》《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新写实小说:80年代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1987年后在文坛上风靡一时。以写实为主要特征,聚焦于原生态的素材,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直面现实人生,出现现实主义写作新动向。以1987方方中篇《风景》为开端,“南有二女,北有二刘”(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新兵连》《一地鸡毛》)。▲女性文学:90年代引进女性主义理论,不同于80年代女性作家(张洁、铁凝、张抗抗、戴晴、王安忆等人)带有女性写作形态的作品。以私语化(与男性作家抢夺话语权)和解构性(解构男权中心,“杀死父权”)为写作方向。私语化代表:陈染《嘴唇里的阳光》《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解构性代表:徐坤、斯妤。4▲底层文学: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兴盛,但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早已存在的。与打工者密切相关,具有飘零感,揭示了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边缘化和身份问题的尴尬。打工文学分为两类:一类就地取材,创作主体就是底层写手自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作品中真切存在底层意识;一类是中等阶层的知识分子写作,以关注底层、反映民生疾苦为主题,具有人文精神关怀,但成就不大,缺乏底气。代表作家:曹征路短篇《真相》、王祥夫中篇《尖叫》。▲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起步壮大,改变了文学的方向,在写作形态、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审美特征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学不同。1998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由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严肃作家(代表文坛的主流方向)、通俗文学(大众化)、网络文学。▲五七年作家群:1957年“双百”方针后催生的具有才气的作家,50年代崭露头角,80年代沿着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文学梦,逐渐成熟并且复出,回归写作。代表作家:王蒙《春之声》《蝴蝶》《活动变人形》、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谌容、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漏斗户”主》、1980《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陆文夫1983《美食家》等。▲文化小说:以文化为底蕴,在讲述故事、描述人物、主题表达上有明确的文化指向乃至蕴含丰富文化内容的一类小说创作。代表人物:汪曾祺1980《受戒》1981《大淖记事》、阿诚“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实力派小说家:陕军三剑客:路遥1983《人生》、贾平凹“商州系列”、陈忠实1993《白鹿原》▲新时期散文:反思文革的散文、文化散文、大散文、小女人散文、休闲散文、现代主义散文。▲报告文学:80年代报告文学开放了知识分子题材,以徐迟1978《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为代表,另有《地质之光》(李四光的故事),强调在不同知识专业有所贡献的知识分子的赤子情怀。黄宗英《大雁情》、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此外,在高科技题材、农民题材、教育题材、体育题材等方面,国家在各个行业取得的进步、什么人有什么贡献都很快呈现出来。报告文学成为拉近时代与文学的距离的“轻骑兵”,进一步发挥了文学在时代中的作用。同时,报告文学从前期的传记体转变为后期的宏观全景式,写作技巧多样化发展,文学性有所弱化。1985年起“问题报告文学”热兴起,更注重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作用。
本文标题: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0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