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
经分析了符合或者基本符合单位线分析要求的50个测站的305次洪水,计算出每次洪水的N、k,通过优选、单站定线和地区综合,得出了江淮之间、皖南两大分区的m1值的地区经验公式及N值的定量。式中:m1为瞬时单位线参数N与k的乘积,以小时计;F为流域面积,以平方公里计;J为主河道平均坡降,以‰计;R3为最大3小时设计净雨量,以毫米计。2、皖南地区m1综合公式-(3)(三)、汇流分析1、江淮之间m1综合公式当时(1)当时(2)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二、江淮及皖南山区产汇流分析成果(一)、降雨的损失量(二)、地下水(包括壤中流)分割及其定量我省山丘区,在前期有雨时,本次降雨的损失量较小。据江淮之间山丘区14个站的31次较大暴雨—径流(包括地下水)资料分析成果:平均每天损失量除一次为36毫米外,其余均在30毫米以下,而有四次的径流系数接近1.0.皖南地区32个站的分析结果是,日平均损失量大多在10毫米左右。地下水的分割,至今尚无严谨的方法可循。现一般均采用直线斜割法,即在一次洪水的起涨点和地表径流的终止点之间连一直线,线下部分为地下水。但是地表径流终止点很难确定,故分割任意性很大(即使能确定,用直线分割也不一定代表实际情况)。本次为了使分割任意性尽可能减少,对所谓地表径流终止点的位置作了大致规定,即假定洪峰到地表径流终止点的历时,约等于峰现时间的二倍左右。按照这个假定分割出来的各次较大洪水的地下水量,在江淮之间平均为30毫米、皖南为40毫米。汇流分析采用纳希线性瞬时单位线模型。对这个模型我们并不认为它是理论的,其使用效果还是取决于与实测资料的拟合情况,即仍是经验性的。纳希模型主要有两个参数,即N和k。纳希认为流域上瞬时单位净雨深经过N个相同的串联线性水库调蓄后出流过程,就是流域出口断面处的流量过程线。K为每个水库的调节系数或调蓄滞时。N*k=m1,这个值具有时间因次,是流域汇流时间的度量。N及k可以从实测净雨过程和相应的地表径流过程中求得。比较纳希模型与我们以往采用的淮河模型单位先,发现当N等于3—3.0时,二者非常相似,只是退水尾部淮河密性较缓、纳希模型较陡。这说明纳希模型在我省应用是可以的,另外,纳希模型有完整的数学表达式,当N、k确定后,即可通过现成的表式获得单位线,而淮河模型则计算较繁;从电算角度出发,则更显出纳希模型的使用方便,由于纳希模型的退水尾部较陡,为使实测资料与其拟合得好,分析者常将地下水割得高一些。在皖南地区,分析时考虑了据tp时段的雨强I来选用m1值。tp的大小与雨强I大小有关;在设计条件下,雨强I服从于暴雨强度公式,故雨强I又与暴雨衰减指数n有关。综合关系式为:0.12JF0.12JF12.02)(34.0312.021)30()(4.3JFFJFm12.02)(34.0324.021)30()(4.3JFFJFm1)10()(4.318.01IJFmnpntRI13)31(据1、2所列的m1地区综合公式及N等于3.0,只要已知F、J及R3就可计算出m1、k,再利用有关表式即可获得所需单位时段的单位线。已上成果,经与邻省协调比较,最后也由部规划院验收,认为可以在修订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中应用。式(3)中:(4)m1的非线性指数(5)n为1-24小时之间的暴雨衰减指数;tp为洪峰滞时,tp50为净雨为50毫米时的tp,均以小时计;皖南地区m1值的计算式虽比较复杂,但它解决了设计洪水中确定净雨雨强历时定量问题,而且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仍是非常方便的。如果(3)-(8)式概化成比较简单的计算式,则为式(4)中:(6)tp的非线性指数(8)式(6)中:(7)为tp值的非线性改正指数。在江淮之间N值取用3.0,皖南地区N值原采用:当F≤50平方公里时等于3.0;F在50-500平方公里之间时用3.5。鉴于m1=N*k,m1一定时,N大k就小,N小k就大,故N等于3或等于3.5对设计洪水成果影响甚微,在第三部分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中,部分面积大小,N均用3.0。1(9)式(9)是由(3)-(8)式概化而得,利用它计算得出的设计洪水峰值,较用(3)-(8)式的计算成果,差别一般不超过5%。可在图表化中应用。3、N值的定量及时段单位线式中(3)-(8)中,除m1、F、J、R3等含义与前相同外,其他符号的含义如下:I为tp历时内的净雨强度,毫米/小时;npntRI13)31()lg(05.050.01JF2111260131350npnptRt25.060)(25.2JFtp)lg(025.018.02JF205.066.0316.01)()(18JFRJFm经分析了符合或者基本符合单位线分析要求的50个测站的305次洪水,计算出每次洪水的N、k,通过优选、单站定线和地区综合,得出了江淮之间、皖南两大分区的m1值的地区经验公式及N值的定量。式中:m1为瞬时单位线参数N与k的乘积,以小时计;F为流域面积,以平方公里计;J为主河道平均坡降,以‰计;R3为最大3小时设计净雨量,以毫米计。当时(1)当时(2)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我省山丘区,在前期有雨时,本次降雨的损失量较小。据江淮之间山丘区14个站的31次较大暴雨—径流(包括地下水)资料分析成果:平均每天损失量除一次为36毫米外,其余均在30毫米以下,而有四次的径流系数接近1.0.皖南地区32个站的分析结果是,日平均损失量大多在10毫米左右。地下水的分割,至今尚无严谨的方法可循。现一般均采用直线斜割法,即在一次洪水的起涨点和地表径流的终止点之间连一直线,线下部分为地下水。但是地表径流终止点很难确定,故分割任意性很大(即使能确定,用直线分割也不一定代表实际情况)。本次为了使分割任意性尽可能减少,对所谓地表径流终止点的位置作了大致规定,即假定洪峰到地表径流终止点的历时,约等于峰现时间的二倍左右。按照这个假定分割出来的各次较大洪水的地下水量,在江淮之间平均为30毫米、皖南为40毫米。汇流分析采用纳希线性瞬时单位线模型。对这个模型我们并不认为它是理论的,其使用效果还是取决于与实测资料的拟合情况,即仍是经验性的。纳希模型主要有两个参数,即N和k。纳希认为流域上瞬时单位净雨深经过N个相同的串联线性水库调蓄后出流过程,就是流域出口断面处的流量过程线。K为每个水库的调节系数或调蓄滞时。N*k=m1,这个值具有时间因次,是流域汇流时间的度量。N及k可以从实测净雨过程和相应的地表径流过程中求得。比较纳希模型与我们以往采用的淮河模型单位先,发现当N等于3—3.0时,二者非常相似,只是退水尾部淮河密性较缓、纳希模型较陡。这说明纳希模型在我省应用是可以的,另外,纳希模型有完整的数学表达式,当N、k确定后,即可通过现成的表式获得单位线,而淮河模型则计算较繁;从电算角度出发,则更显出纳希模型的使用方便,由于纳希模型的退水尾部较陡,为使实测资料与其拟合得好,分析者常将地下水割得高一些。在皖南地区,分析时考虑了据tp时段的雨强I来选用m1值。tp的大小与雨强I大小有关;在设计条件下,雨强I服从于暴雨强度公式,故雨强I又与暴雨衰减指数n有关。综合关系式为:据1、2所列的m1地区综合公式及N等于3.0,只要已知F、J及R3就可计算出m1、k,再利用有关表式即可获得所需单位时段的单位线。已上成果,经与邻省协调比较,最后也由部规划院验收,认为可以在修订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中应用。n为1-24小时之间的暴雨衰减指数;tp为洪峰滞时,tp50为净雨为50毫米时的tp,均以小时计;皖南地区m1值的计算式虽比较复杂,但它解决了设计洪水中确定净雨雨强历时定量问题,而且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仍是非常方便的。如果(3)-(8)式概化成比较简单的计算式,则为为tp值的非线性改正指数。在江淮之间N值取用3.0,皖南地区N值原采用:当F≤50平方公里时等于3.0;F在50-500平方公里之间时用3.5。鉴于m1=N*k,m1一定时,N大k就小,N小k就大,故N等于3或等于3.5对设计洪水成果影响甚微,在第三部分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中,部分面积大小,N均用3.0。式(9)是由(3)-(8)式概化而得,利用它计算得出的设计洪水峰值,较用(3)-(8)式的计算成果,差别一般不超过5%。可在图表化中应用。式中(3)-(8)中,除m1、F、J、R3等含义与前相同外,其他符号的含义如下:I为tp历时内的净雨强度,毫米/小时;经分析了符合或者基本符合单位线分析要求的50个测站的305次洪水,计算出每次洪水的N、k,通过优选、单站定线和地区综合,得出了江淮之间、皖南两大分区的m1值的地区经验公式及N值的定量。式中:m1为瞬时单位线参数N与k的乘积,以小时计;F为流域面积,以平方公里计;J为主河道平均坡降,以‰计;R3为最大3小时设计净雨量,以毫米计。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我省山丘区,在前期有雨时,本次降雨的损失量较小。据江淮之间山丘区14个站的31次较大暴雨—径流(包括地下水)资料分析成果:平均每天损失量除一次为36毫米外,其余均在30毫米以下,而有四次的径流系数接近1.0.皖南地区32个站的分析结果是,日平均损失量大多在10毫米左右。地下水的分割,至今尚无严谨的方法可循。现一般均采用直线斜割法,即在一次洪水的起涨点和地表径流的终止点之间连一直线,线下部分为地下水。但是地表径流终止点很难确定,故分割任意性很大(即使能确定,用直线分割也不一定代表实际情况)。本次为了使分割任意性尽可能减少,对所谓地表径流终止点的位置作了大致规定,即假定洪峰到地表径流终止点的历时,约等于峰现时间的二倍左右。按照这个假定分割出来的各次较大洪水的地下水量,在江淮之间平均为30毫米、皖南为40毫米。汇流分析采用纳希线性瞬时单位线模型。对这个模型我们并不认为它是理论的,其使用效果还是取决于与实测资料的拟合情况,即仍是经验性的。纳希模型主要有两个参数,即N和k。纳希认为流域上瞬时单位净雨深经过N个相同的串联线性水库调蓄后出流过程,就是流域出口断面处的流量过程线。K为每个水库的调节系数或调蓄滞时。N*k=m1,这个值具有时间因次,是流域汇流时间的度量。N及k可以从实测净雨过程和相应的地表径流过程中求得。比较纳希模型与我们以往采用的淮河模型单位先,发现当N等于3—3.0时,二者非常相似,只是退水尾部淮河密性较缓、纳希模型较陡。这说明纳希模型在我省应用是可以的,另外,纳希模型有完整的数学表达式,当N、k确定后,即可通过现成的表式获得单位线,而淮河模型则计算较繁;从电算角度出发,则更显出纳希模型的使用方便,由于纳希模型的退水尾部较陡,为使实测资料与其拟合得好,分析者常将地下水割得高一些。在皖南地区,分析时考虑了据tp时段的雨强I来选用m1值。tp的大小与雨强I大小有关;在设计条件下,雨强I服从于暴雨强度公式,故雨强I又与暴雨衰减指数n有关。综合关系式为:皖南地区m1值的计算式虽比较复杂,但它解决了设计洪水中确定净雨雨强历时定量问题,而且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仍是非常方便的。如果(3)-(8)式概化成比较简单的计算式,则为在江淮之间N值取用3.0,皖南地区N值原采用:当F≤50平方公里时等于3.0;F在50-500平方公里之间时用3.5。鉴于m1=N*k,m1一定时,N大k就小,N小k就大,故N等于3或等于3.5对设计洪水成果影响甚微,在第三部分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中,部分面积大小,N均用3.0。式(9)是由(3)-(8)式概化而得,利用它计算得出的设计洪水峰值,较用(3)-(8)式的计算成果,差别一般不超过5%。可在图表化中应用。符合CSH24、H1a24、a1P24、P1R24、R3、R1nFJBfKNm1qmQm注:皖南地区J系指出口断面到流域分水岭之间的河道平均坡度;江淮之间的J系指出口断面至河源之间的河
本文标题: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0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