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00绪论当代文学的发生、分期与发展概况(1课时)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授课教师:陈进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安排基本要求:1、系统了解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史;2、全面客观地评价与了解各时期的代表作家、部分曾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教学安排:1、课程作业1-2次(学期论文);2、相关研讨1-2次(分组讨论);3、经典影视欣赏(课堂允许的前提下)。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分期与发展概况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发生及其规范的形成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与发展概况何为“现代”现代文学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的历史叙述中,“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回望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良文学的八项主张(亦即“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革命三义”(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瞭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如何理解“当代”近代/现代/当代在文学领域、历史领域、哲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分别有不同的划分,此外还有中国和外国之分。近代:从1840到1919现代:从1919到1949当代:从1949年至今中国文学的时代划分,并非历史领域的划分。一、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新文学、20世纪文学(一)中国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二)中国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三)20世纪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全三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德]顾彬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提出“文言合一”,亦即书面语与口语的统一。(四)新文学:相较于旧文学而命名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1912-2010)《中国新文学史(上册)》分为上下两册,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梳理,将民国元年作为中国新文学的起点,体现了新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分期理念;将新的文学史理论融入教材编写之中,以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文化价值立场架构起文学史描述的主线,贯穿起一部发现并体认“人的文学”历史,对文学的经典化品质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求史料详尽、理论扎实、思路明晰地展开中国百年文学的历史版图。民国文学史、共和国文学史是本书营构百年文学的两大历史要素。民国时段的文学史主要集中在五大板块:“五四”前后(主要是20年代)文学、30年代(主要是“左翼”)文学、国统区文学、延安文学和台湾文学;1949年后六十年共和国文学史则分为两大板块呈现,即1949-1979年的前三十年文学和1980-2010年的后三十年文学。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这本教程是把中国当代文学纳入广义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加以讨论的。时间起止是1917年-1949年-1997年。不同教程对于当代文学的起点大体定在1949年(也有1942年说法)。我们采用1949年作为当代文学起点,但讨论时间上延续到当前文学发展状况。(五)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思考1、当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巨大运动与变革带来的重大影响。2、什么是推动与贯穿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何根本性因素激发与规约了当代文学的纷繁复杂文化现象、作家流派重组或分崩离析?3、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文学面貌又有怎样的异同?二、当代文学的发生及其规范的形成1949年作为重要的历史时刻宣告了新国家的建立,但文学主流的确立却不是从这一天开始,而是始于三四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和战争时期文学。40年代因为战争局势的变化,文学被相应地划分为四个区域:沦陷区的殖民地文学,比如东北流亡作家群;上海孤岛文学,比如张爱玲等;国统区文学,包括大部分现代文学作家;根据地和解放区文学,比如奔赴延安的丁玲、何其芳,农民作家赵树理等。影响与结果这一战争年代共产党主导的文学形式以及毛对文学标准的规定起初局限在根据地和解放区,随着1949年的到来,其控制的地域扩大到了整个大陆。(一)战争文化心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全民战争状态,这一场全国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使五四以来由知识分子建立的民主启蒙传统遭到了质疑。因为此时承担主要战争任务的不再是只能拿笔杆的知识分子文人,而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五四以来那些著名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以及各种文学试验都因无法适应战争和普通人民大众的需要而被边缘化,人民大众特别是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地位发生颠倒,前者不再是启蒙的对象,而成了服务和歌颂的对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在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上正式发表,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文件,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讲话》与毛泽东在建国后的文艺问题论述的主要内容文艺方向——工农兵方向;文艺性质——从属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文艺源泉——社会生活,文艺反映社会生活;文艺资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艺加工——典型化,即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文艺思维——形象思维;文艺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文艺家道路——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改造世界观;文艺功能——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文艺批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文艺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论学习对象——前苏联文论;文论价值取向——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小结1、《讲话》成为标志,中国当代文学最初(一直到70年代末)的文学规范确立。2、《讲话》前后,根据毛的思想确立了一系列延安文艺实践的经典性著作,比如《白毛女》《王桂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等。解放以后,战争时期的文艺主张被移置到和平时期,局部经验被放到全国,这些经典作品的创作方式也被推广到了全国。(二)战争文化心理对文学的影响战争时期通过文学艺术被强化的文化心态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甚至成了人们的自觉行为。文化规范的改变总是比经济等其他方面要缓慢的多,这种文化心态对当代中国文学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多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国当代文学的确立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的特点之一是: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胜利会师”,并且正式确立了毛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很多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与发展概况第一阶段:1949年-1976年第二阶段:1976年-1989年第三阶段:1990年代第四阶段:新世纪以来至今第一阶段:1949年-1976年1949年7月的“第一次文代会”定下了它迎接的必然是一个“颂歌”与“战歌”的文学时代的到来。1949年是共和国文学的起始年,它直接关乎到“十七年文学”和十年“文革”文学的走向。文学或政治事件这一时期的文学事件或政治事件,其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是警示:文学必须直接配合政治运动和宣传任务的前提下,也就是一定要在“写中心”、“画中心”、“唱中心”的口号下进行创作。文学创作情况十七年文学(1949-1966):“百花文学”、“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文革时期的文学:“样板戏”成为中心、隐秘的诗歌与散文写作、“手抄本”小说(张宝瑞《一只绣花鞋》、张扬《第二次握手》)第二阶段:1976年-1989年1976年10月6日,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在北京被捕,“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在政治层面结束。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也从此进入先从政治(政权核心)开始而后辐射到文化领域的“文革”反思期。政治上进行的“拨乱反正”带动了文学的同步“反思”。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发表,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纠正“冤假错案”。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政治气候逐渐解冻,此期一大批与政治反思同步的文学作品,多带有“文革”时期文学的审美病症。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卢新华的《伤痕》(1978年)、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1979年)、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1979年)、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年)、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1980年)、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1980年)等作品在时代认知的局限下,所揭示的伤痕程度不同,未超出“拨乱反正”这一政治领域的粗浅“反思”模式。第三阶段:1990年代90年代,文化主流在经济功利性的道路上滑行,消费文化一方面以极大的蚕食能力改变文学的主体走向,逼迫并诱惑写作向萎靡困顿的精神状态沉降。另一方面,消费文化又继续以更加现实的生活和残酷的生存法则召唤文学中久已失落的民间意识、世俗情怀。80年代的“文化热”所形成的人文成果,在90年代复杂的文化语境中遭遇了困境。90年代的物质文化形成了新的社会分层、新的价值体系。这种境况下的文学环境,比80年代更加复杂和恶劣,但也有更多的机遇。文学热点层出不穷,文学话语也开始逐渐更新。第四阶段:新世纪至今世纪之交以来的文学较之此前的当代文学更为纷乱繁杂,而且由于它是“正在进行时”,要想清晰地勾勒出它的轮廓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侧面,发现“新世纪文学”之“新”除了具有编年史意义上的内涵外,同时也获得了较之90年代文学某些显著的新变,包括文化语境的转型、文学结构变迁以及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等。新世纪文学概况1、新世纪文坛结构重组:网络写手、“80后”作家以及海外作家的崛起;2、“底层写作”蔚为大观;3、长篇小说显示了新世纪文学创作的实绩。小结:“当代文学”的概念当代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文学”并不仅是在单纯时间意义上使用,而是关涉着复杂的意识形态性与历史性。在50至70年代的大陆地区,对文学的“当代”命名意味着关于特定当代性的预期与规约,即由社会政治的主导力量所驱动的取代资产阶级文学、建设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想象与规划。参考书目陈思和著《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孟繁华、程光炜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张光芒著《道德嬗变与文学转型》,昆仑出版社2013年。朱寿桐主编《汉语新文学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张炯主编《共和国文学60年》(包括四部著作)1、张柠《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2、张闳《乌托邦文学狂欢(1966-1976)》,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贺仲明《理想与激情之梦(1976-1992)》,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4、洪治纲《多元文学的律动(1992-2009),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
本文标题:00绪论当代文学的发生、分期与发展概况(1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