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领悟本文对画里阴晴的独特感受;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及含蓄自然的语言特点。•能力目标•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学习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并理解为什么要创新;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学习难点•了解作者如何很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又如何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他的创新思想的。解题•本文选自吴冠中的《美丑缘》,是一篇文艺随笔。•文章论述的中心是艺术创作贵在创新。作者受中国诗歌和水墨画文化传统熏陶,对微风细雨的阴湿景色情有独钟,并用油画、水墨两种技法表现阴雨的美。在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独具风格的新画作。文章通过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分析,从技法、表现力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凸现它们的不同,水到渠成地归结出自己的主张:艺术要中西合璧,阴晴同画,只有善于融合创新,艺术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结构分析•阅读课文,说说文章各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结构上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解析:本文文字简洁,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段落,使得文章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引起话题;第2自然段紧承上文,说湿的景色有不同一般的欣赏价值;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特别喜欢画阴雨天的景色;第4自然段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和技巧。至此,文章完成了它的论述。重点理解•1.第1自然段中,作者如何描写宜兴春雨?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参考:本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虽只寥寥几笔,却形象、生动、传神,别有一番意味。•解析: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在这里,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出话题。•2.第1、2自然段是通过哪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有什么好处?•参考:第1、2自然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解析:第1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2自然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第1、2自然段紧密结合,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3.湿和雨在普通人眼里和画家眼里有什么不同?•参考:在普通人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作者从“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解析:因为雨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增加了大自然的另外一种美感,所以作者觉得雨后的大自然很有韵味。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苏轼《饮湖上雨后初晴》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表达的也是这种感受。作者这种对雨后湿景的独特感悟,是中心论点得以确立的前提和条件。•4.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第3自然段对推出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参考: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第3自然段主要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为推出中心作好了铺垫。•解析:西方油画家“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雨天景色,他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模仿西洋画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此段已经初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又不囿于传统技法,是二者之间的一个变种,为下文归结论点作好了铺垫。•5.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贵在创新,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中心的?•参考:作者是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最后才点明这一中心的。•解析: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话题,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作者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的有韵味,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6.作者的创新表现在什么地方?•参考:作者的创新体现在:他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解析:第4自然段中的几句话:“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说明作者的绘画是中西方两种绘画方法和技巧的糅合。•7.文章为什么以“画里阴晴”为题?•参考: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艺术在于创新,同时,突出了文章的意境。•解析:本文主要是围绕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展开内容的。中国传统的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作者也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西方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作者最终走了一条中间路线:既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又借鉴外国的绘画技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因为艺术的可贵在于创新。以“画里阴晴”为题形象地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从而突出了独特的意境。难点理解•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参考: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好宜人。•解析:衬托的特点是“衬”,以客体衬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例句中就是以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来反面衬托雨后大自然带给人清爽宜人的感觉。•2.“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请找出这个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说出其作用。•参考:“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使语言更加简练。•解析:文言词在现代文中的灵活运用,会使现代文读起来更加精练凝重,假如改为“天微微下着雨”,那么,读起来就觉得有些啰嗦。•3.“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参考:不可以。•解析:“浓酣”一词除具有浓重的意思之外,还具有尽兴、畅快的意思。如果换成浓重,就不足以表达雨后湿景带给人的这种酣畅淋漓的快感•4.“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参考:本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引用;它的作用是表明作者从传统技法中找到了有相同审美情趣的人。•解析: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者正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引用这句诗,说明了作者创作风格的渊源。•5.“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参考:暗引和比喻;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会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巧和方法。•解析:“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1)为什么有人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参考: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解析:对于这句话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感觉,或者它的技法不高,所以觉得阴天不宜画油画。•(2)本段中哪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请用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参考:“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解析: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可概括为一句话: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文章论述的中心。这个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前面一系列阐释都是为这个中心而服务的。•(3)作者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创作观点的?•参考:作者既继承了传统水墨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在文中,作者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解析:吴冠中的创作理念和观点也是从实践当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既然有了这种指导思想,那么就要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他的绘画正是融会贯通了中西方的绘画方法和技巧。•(4)最后一句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参考:不是。•解析: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这样说是用幽默诙谐来表现他的自谦。•(5)“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一句中的“大概”、“或者”可以去掉吗?•参考:不可以。•解析:“大概”在这里作为副词,意思是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或者”是一个连词,表示选择关系。这两个词用在本句中,表示的是作者的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如果去掉则显得太强硬、太武断,失去了本文语言婉转的特点。写法分析•1.阅读课文后,谈一谈你认为本文选材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参考:以小见大。•解析: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仅从中外画家对“阴”和“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在选材上体现散文小中见大的特色。•2.请你归纳一下本文的结构特点。•参考:本文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解析:本文先由诗句引入课文,然后紧承上段说明“湿”景格外有“韵味”,第3自然段又说偏爱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最后作者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显得非常自然,可谓是匠心独运。•3.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参考:平实易懂,鲜明生动。•解析:本文虽说是一篇关于绘画艺术的文章,但全文几乎没有用一个艰深的绘画术语,而是力求平实通俗,却又不失幽默和生动。如第1自然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寥寥几笔,意境全出。文末“定居”和“落户”的比喻,幽默中透出智慧。课文小结•1.吴冠中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的这篇散文式的美学论文着重谈的是对阴晴的感受。通过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分析,从技法、表现力及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它们的不同,提出了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文化,创作出独具风格的新画作的主张。•2.全文由宜兴春雨引出有关绘画的审美论题,然后就“阴”和“晴”两景在普通人和画家眼里的不同,说明不同的审美情趣使人们对阴雨产生不同的感受,而后又从西洋画家对阳光、阴雨的表现与作者不同的角度,说明不同文化传统的熏陶对画家不同的影响。最后一段用“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来说明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3.标题以小见大,而且具有独特的意境。本文用语自然而含蓄,表现出诗一般的绘画意境。•4.文中提及了许多画家、画派、绘画形式,要注意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板书】本课练习•一、选择训练•1.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标调有误的一项是()。•A.遗憾(hàn)含蕴(yùn)•B.渗(shèn)进模(mú)仿•C.浓酣(hān)韵(yùn)味•D.陶醉(zuì)协调(tiáo)•参考答案:B•解析:“模仿”的“模”是一个多音字,在这个词中应读作mó。•2.选词填空•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
本文标题:画里阴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2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