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典作品导读绪论文学欣赏要件•文学的特征•文学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创作主体——作家因素•文学作品(核心)•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与传播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知人论世(客观)•以意逆志(主观)•注重史的线索,抓住文学演进的深层规律。•注重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学好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代小说•古代戏曲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一)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中国文学的分期(二)五阶段划分法:一、先秦两汉文学二、魏晋南北朝文学三、隋唐五代文学四、宋辽金元文学五、明清近代文学先秦文学经典作品导读先秦文学的形式神话传说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先秦历史和文学原始社会及其文学奴隶社会及其文学战国时期的文学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应用性与现实性•独创性与典范性•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一章原始歌谣和神话一、文学艺术的起源•亚里斯多德等:模仿说•康德、席勒等:游戏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心灵说•巫术说•鲁迅、游国恩:劳动说二、原始歌谣•1、节奏性郭沫若《论节奏》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2、现实性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3、宗教性把歌谣当咒语使用4、综合性诗、乐、舞一体•5、二言为主例《得敌》: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6、伪作较多例《击壤歌》三、古代神话什么是神话•流传在原始人类口头上的一些关于天神、怪异的故事被称作“原始神话”或“古代神话”•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产生的原因•低下的生产力造成人们的认识水平十分有限,前人无法理解和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另一方面,他们又急切地希望了解这一切并企图改变生活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古代神话的内容•1、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淮南子》),《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山海经》)•2、解释世界、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如《女娲抟土造人》(《风俗通义》),《夸父逐日》、(《山海经》),《盘古开天》(《太平御览》引《三五历记》)•3、反映战争的神话。《黄帝杀蚩尤》、(《山海经》),《共公与颛顼争帝》、(《淮南子》)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1、神话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和口头性的特征,是集体意识的反映。•2、神的形象多是人兽合体,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结果,往往也渗透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意识观念。•3、艺术形象的创造往往采用幻想化、夸张化、理想化和集中化的艺术手法,具有不自觉的浪漫主义特征。•4、情节一般都很简单,完整的故事不多,多是一些零散的片段式的叙述和描写。•5、神话的思维方式具有神秘的互渗性、象征性、隐喻性、具体性和形象性。神话对后世的影响•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提供了文学创作素材•上古神话表现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的世界观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影响。•神话集•1、《山海经》2、《淮南子》3、《列子》4、《楚辞》•《山海经校注》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神话》袁珂中华书局《神话研究》茅盾人民文学出版社《山海经全译》袁珂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神话传说辞典》袁珂上海辞书出版社《诸神的起源》何新三联书店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一、《诗经》的基本情况二、《诗经》来源和结集三、《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四、《诗经》的分类五、《诗经》的功用六、《诗经》的流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诗经》的形成•《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诗经》的来源与结集“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采诗说•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何休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诗经》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而它包括的地域又很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诗经》这部书,我们认为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但这只是“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歌如此,如《国语》所谓“瞽献曲”之类。献诗说•至于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删诗说•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史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删诗的话是不可信的。•《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不会在孔子出生以后。•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更重要的反证是公元前五四四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刚刚八岁,显然是不可能删订《诗经》的。《诗经》的结集•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诗、乐、舞三位一体•《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其中的诗篇都是可以合乐演唱的。•《诗三百》,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季札观乐。《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六篇“笙诗”•今传的《诗经》并非足本,《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6篇,篇名均见于《仪礼·乡饮酒礼》和《仪礼·燕礼》,而其辞不存。《毛传》以为“有其义而亡其辞”,朱熹《诗集传》认为这6篇皆“有声而无辞”。多数学者则同意《毛传》之说,以为本来有辞而亡逸了。《诗经》的分类•风、雅、颂的划分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左·成公九年》范文子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正好说明了风的含义。它们产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看成正声。•颂有形容的意思,它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160《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指各地的土风歌谣。主要是各地民歌,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小雅74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大雅31颂周颂31《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商颂5鲁颂4“六诗”和“六义”•关于《诗经》的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师》中说“大(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见《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诗经》的功用•《诗》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诗》广泛运用于各诸侯国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层的人际交往多称引《诗》句来评论抒情。所引用的《诗》句,往往断章取义。•《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孔子很重视《诗》,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汉儒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的流传•自春秋以来,战乱频仍,作为乐章的《诗经》颇为淆乱。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了鲁国,开始他的著述工作,同时也整理过《诗经》的乐章,使“雅、颂各得其所”。他还利用诗来教育门弟子,并且强调诗的实际用途,这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是有作用的。正因为孔子与《诗经》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汉代人才把他附会成为《诗经》的最后删订者。齐鲁韩毛四家《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亦即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30卷,一般认为大毛公(毛亨)所作。毛亨,秦汉间人,生卒不详。相传其诗学传自荀卿,西汉初期开门授徒,所著《诗故训传》传之赵人毛苌(小毛公),为“毛诗学”的开创者。•本书以解释字义为主,章句训诂,大抵采用先秦学者的意见,取自先秦群籍,渊源有自,是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在训诂体例方面,或统释全篇于首章,或统释全篇于末章,或明假借,或释虚词,或以今语通古语,或以今义通古义。在“赋、比、兴”三体之中,独标“兴”体,用以阐明诗篇的语言特点,帮助读者领会诗义。但往往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对一些诗篇的主旨有所歪曲。《毛诗序》•齐、鲁、韩、毛原均有序,但三家已亡,唯《毛诗序》传世,有“大序”、“小序”之分: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者称“小序”;在首篇《关雎》“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诗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今人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之作,卫宏可能是最后的集录、写定者。•《诗序》中提出了“六义”、“正变”、“美刺”等说。•《诗大序》对于诗与志、志与情的关系以及诗歌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
本文标题:经典作品导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2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