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
中医学整理(仅供参考)整理by09级某潘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p1~2形成:黄帝内经——现存最早一部,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创辨证论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神农百草经——最早药学专著——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发展: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子和: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温病学派:清代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与伤寒六经辨证相辅相成,成为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两大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特点:p7~9整体观念、恒动观点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即是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个认识。概括地说,就是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人体本身则又是这一巨大体系的缩影(即人身小天地),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恒动观点含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内容: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辨证论治: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阴阳学说:p18(老师说重点是定义,但曾经考过阴阳之间相互关系的名词解释)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⑴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称为阴阳相反⑵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阴阳相成。⑶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⑷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五行学说:p23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五行可定义为金木水火土五种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五行学说是前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现象,探求大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考过名解和问答)五行相生规律:促进、助长、滋生的作用——母子关系五行相克规律:抑制、约束、削弱的作用——克我与我克,所胜与所不胜五行制化规律:制化: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规律: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五行相乘规律: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多,出现的异常相克的现象。五行相侮规律: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脏腑学说:p33(老师说:五脏是重点,其余带着看)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脏腑内容: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形体官窍:五体、五官、九窍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心(君主之官)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有心主血和心主脉两层含义?心主神明心的系统连属: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大臣之官)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肺主宣发:排出浊气、输布精微和津液、宣发卫气。肺气向上升腾和向外周布散作用主肃降:吸入清气、输布精微和津液、清肃异物。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作用?肺主行水肺的系统连属: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脾的生理功能?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升清是指脾的运化功能特点,以上升为主,是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的。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也由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传输。运化水液(运化水湿):脾对水液的调节作用。?脾主统血脾(后天之本)的系统连属: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的生理特性:脾宜升则健?脾喜燥恶湿?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肝(将军之官)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1)调节精神情志(2)促进消化吸收: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分泌排泄胆汁。(3)维持气血运行(4)调节水液代谢(5)调节生殖功能:调理冲任、调节精室?肝藏血肝的系统连属:肝主筋,其华在爪?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肝的生理特性: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2.肝为刚脏3.肝体阴而用阳4.肝气与春气相通应?肾(先天之本)生理功能?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主水液?肾主纳气肾的系统连属:肾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开窍于耳,司二阴六腑:(注意与什么五脏互为表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胆——与肝互为表里1,贮存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胃——与脾互为表里1,主收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小肠——与心互为表里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大肠——与肺互为表里传化糟粕,并吸收多余的水分。膀胱——与肾互为表里贮尿,排尿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通行原气,运行水液。奇恒之腑(名解,高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六种组织器官。从外形看,它们多似腑,但其生理功能却类似脏,藏精气而不泻。气血津液:(注意气血津液名解)p481.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是指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肺-----呼吸之清气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气的分布与分类:1,元气: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置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所不在。功能为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筋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运动。2,宗气: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气海,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功能为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3,营气:行于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主要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4,卫气: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由水谷精气化生而成。功能:护卫肌表,温煦脏腑,调节肌腠的开合。2.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3.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性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液: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中医学的病理观p64(老师说很重要,主要涉及小题)一、病因六淫(每一种应该也都可以出问答题的说)六淫(名解):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是反常的六气。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1,风:⑴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⑵风性善行而数变⑶风为百病之长⑷风性主动2,寒: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⑵寒性凝滞⑶寒主吸引⑷寒性清澈3,暑: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⑵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⑶暑气挟湿4,湿:⑴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⑵湿性重浊⑶湿性粘滞⑷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⑴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⑵燥易伤肺6,火:⑴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⑵火易扰心神⑶火易耗气伤津⑷火易生风动血⑸火热易致肿疡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反应七情致病的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2.直接伤及内脏3.影响脏腑气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4.情志变化,影响病情痰饮:病因学含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质地稠浊者为痰,质地清稀者为饮。病证含义:水液代谢障碍,停积于某一部位而导致的一类病证的统称。特点:⑴可随气而行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⑵临床症状复杂,分痰证和饮证⑶重浊粘滞的特性。二、基本病机(我们没上,但是划重点的老师说这很重要,会涉及小题)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一、邪正盛衰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一)虚实的基本原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实:邪气盛而正气未虚,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2.虚: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二)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邪盛与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变化,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虚中夹实:以虚为主,又兼夹实候的病理变化。实中夹虚:以实为主,又兼夹虚候的病理变化。(三)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在一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的病理变化。(四)虚实真假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所出现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的病理变化。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二、阴阳失调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治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形成阴阳的盛衰、互损、格拒、转化或亡失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一)阴阳盛衰1.阴阳偏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1)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2)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2.阴阳偏衰——人体阴精或阳气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1)阳虚则寒(2)阴虚则热(二)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三)阴阳格拒阴盛至极或阳盛至极而壅遏于内,使阴阳二气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变化。包括:格阳: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戴阳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四)阴阳转化1.由阳转阴2.由阴转阳(五)阴阳亡失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的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包括:亡阴和亡阳1.亡阳: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的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2.亡阴: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阴液衰竭阳气浮越阳气衰竭阴虚————————亡阴———————亡阳————————阳虚阴液耗竭三、气血失调(一)气失调:由于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气的运行失常,以及气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导致的病理变化。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1.气虚:元气不足,功能失调,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气虚的形成原因各脏腑气虚的特点气虚和阳虚的关系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陷、气脱、气滞、气逆和气闭等病理变化。(1)气陷:以气的升举无力,应升反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2)气脱:气虚至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一种病理变化。(3)气滞: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状态。以胀、闷、痛为临床特点。中医学诊法(老师说望诊、闻诊、脉诊比较重要)望诊:目察——病人全身、局部、神、色、形、态变化。闻诊:耳听——声音的异常变化。鼻嗅——气味的异常变化。问诊:口问——病人(或陪伴)——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切诊:切按——脉象——了解疾病的变化情况。触按——皮肉筋骨、经络及全身各部,了解疾病变化情况。1、诊法的基本原理(名解)?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现象,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病理本质,并解释外在的征候,即司外揣内。?见微知著(考到频率较高):指通过局部或微小的变化识知整体。由于机体的局部变化,蕴含着整体的生理和病理信息。?知常达变:诊病时熟知正常,通过比较发现异常,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及变化情况。2、望诊望神(InspectionofVitality
本文标题: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4243 .html